小議公共管理理論的邏輯基點

時間:2022-04-26 11:28:00

導語:小議公共管理理論的邏輯基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公共管理理論的邏輯基點

關鍵詞:公共管理本土化邏輯基點

內容摘要:文章指出,要吸收西方理論元素,但又與國情之間出現斷層,因此需尋找公共管理理論本土化在價值觀、主體、客體、理論、路徑方面的邏輯基點,以四點一徑的邏輯基點為起點,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公共管理理論。我國的公共管理理論來源于儒家、法家和道家等傳統的管理思想及馬列主義的政府管理思想和西方公共行政學三部分,但我國的國情卻呈現出一元化的治理格局、“崇尚科學”的思想、市場發育不足、第三部門力量缺乏等特征。

作為理論體系的公共管理,它的核心價值肯定是普適的,但是作為一個引進的應用學科,理論的實用性要考慮到國家的國情、發展階段、特有的制度架構。這就是說,一個理論體系不僅要符合邏輯過程,而且要在邏輯基點上具有同質性。西方國家公共管理理論是以政治與行政的分離為邏輯基點的,在理論的建構上以效率作為追求,以提倡“價值中立”和張揚“工具理性”作為學科發展方向。而英美等具有西方文化傳統的國家,之所以在公共管理領域提倡使用“價值中立”、“工具理性”,是為了適應政治與黨派斗爭過程中,多元政治交接時公共事務不受或少受影響。因此,其理論的邏輯基點是建立在多元政治的情境下的。而我國與西方國家不同,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是唯一執政黨,“一元化的治理格局”是最為特殊的國情。這就決定了西方的公共管理理論不可能提供解決我國公共管理的現成答案。因此,將公共管理理論引入我國以后,如果不能進行公共管理理論的本土化,沒有建立理論邏輯基點的本土化,就猶如用一個社會的架構去匹配完美的理論模型,其結果當然是適得其反。

我國公共管理的發展過程

從歷史的角度看,公共管理是在公共行政的基礎上提出并發展起來的,而公共行政是指政府依法對社會公共事務和自身事務進行管理的活動。因此,公共行政是與國家和政府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公共行政伴隨著國家和政府的產生而產生。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公共行政是“國家的組織活動”,國家和政府除了階級統治職能外,其另一個基本職能就是社會管理或公共事務管理。

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堪稱完備的行政管理制度,如等級森嚴的官僚制度和中央集權體制,嚴格的選拔、考試、考核的科舉制度,完善的監察制度以及嚴密的行政管理法規等。同時也出現了各種治國之道,其中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法家的“法治”、“術治”理論,道家的“無為而治”說,墨家的“兼愛”、“尚同”說和管子的“輕重論”等構成了我國傳統政府管理理論的主要來源,對中國傳統的政府管理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從近代起,我國開始逐漸吸收、借鑒西方各國的行政學理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翻譯了美國的《行海要術》、《行政綱目》,日本的《行政學總論》、《行政法撮要》等著作。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和四政權、五治權說。在時代,形成了一種以革命作為內驅力的革命型行政體制模式。1978年后,鄧小平確立以“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式來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使得我國的公共行政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整個社會也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由于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社會公共事務日益增加,政府的管理任務越來越重,政府機構日益膨脹。其實質是政府代替市場、公民社會等本應相互獨立的服務主體參與公共事物供給和治理的表現。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都市化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社會治安問題、失業問題、環境問題、健康問題等。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傳統的政府功能已感力不從心,導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人們要求進一步參與對社會、經濟、政治事務的管理,整個社會呈現出公共管理的態勢。

20世紀80年代,西方開始了“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門”的公共管理運動。由于科技革命,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的影響,我國政府乃至整個社會都迫切需要建立一種靈活、高效,具有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管理新模式,以增強國家的競爭力。基于上述情況,公共管理迅速在我國被接受并獲得發展。

我國公共管理的社會基本條件

任何理論都是有限的理論,公共管理理論同樣如此,并不能窮盡和包容公共領域的所有事物。西方公共管理理論的發展是20世紀西方社會進步的結果,初期的發展是以外部環境推動為背景,后期發展則表現為雙重背景的支持:一是理論自身成熟與自我發育的需要以及學者們的推動;二是民主政治的成熟、經濟秩序的整合與經濟水平的提高、文化更新和社會制度的變遷與完善。兩者共同促使公共管理理論不斷發展,并在公共領域顯示出指導效應。西方的公共管理理論是西方發達國家特定政治、經濟、文化條件下的產物,它的存在與發展是以西方發達國家所提供的前提條件為依托的。在我國實現公共管理理論的本土化,就必須首先厘清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公共管理的政治體制、思想認識、市場發育程度、社會自治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條件。

(一)政治體制

在我國實行的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主導的社會意識形態制度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國家權力架構方面,中國是一個代議制國家,雖也把國家權力劃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但三者之間并不是相互制約與平衡關系,而是分工與合作的關系,且呈現出“強行政、弱司法、弱人大”特征。在我國改革開放后所實行的一系列漸進式改革中,政府權力向社會、向市場、向基層的移動,構筑了公共管理主體多元化的雛形。但這些多元化的主體缺少完整橫向分權框架,尤其社會中間力量薄弱,政府沒有充分分權給市場和社會,依然保持著其固有的強權。

(二)思想認識

在我國20世紀上半葉,還被視為經濟增長外生變量的科學技術逐步演變成為內生變量,科學技術知識本身也成了直接參與生產過程中一個可交易的重要生產因素。再加之,在西方政治與管理二分法即完全理性原則的指導下,對管理過程理性技術的認可及對經濟與效率的追求,成為科學管理的模型,有學者曾相信公共管理學可以發展成一門精致的科學,只要足夠努力并摒棄政治熱情與個人價值觀的偏見,普適的類似自然法則的公共管理理論便會被總結出來。這就使我國的公共管理理論深受西方價值中立、工具理性等現代科學技術思想的影響。

(三)市場發育程度

西方的公共管理是在市場經濟已經發育很完善、成熟的前提下,減少政府干預,讓經濟主體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去配置資源,在公共服務的供給領域引進市場機制的結果。而我國各地市場發育程度懸殊,既有發達的市場經濟,又有極其落后的自給自足的自然、半自然經濟,且后者比重較大。公共管理的前提條件是成熟的、高度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而目前我國是從非市場體制的計劃經濟經過轉型走向市場經濟。正如休斯所說,“發展中國家常常缺少市場運作的經驗。市場在具備許多因素之后才能有效地運轉”。所以必須以審慎的態度引入公共管理。

(四)社會自治能力

公共管理主張把政府的部分職能轉移給市場和第三部門,這就需要有一批發育成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治能力較強的第三部門。而目前我國的現實是:盡管有一定的社會組織,但大多數發育不良,缺少獨立性、專門性、正規性,還存在著經費不足、能力不足、法制不健全等問題,不能發揮承擔職能的重任。“按照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薩拉蒙的提法,中國并不存在典型意義的第三部門。即使有少量的組織符合要求,也不會成為與政府部門等量齊觀的一個部門。因此政府放權、授權缺乏依托”。

我國公共管理理論的邏輯基點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要緊跟時代不至于落后,必須借用西方先進的技術及科學的管理方法,在現有的基礎上跨越式發展。但現有的國情又要求中國必須沿襲傳統,這是一個難解的悖論。那么公共管理理論到底如何本土化,筆者以為應找到本土化在價值觀、主體、客體、理論等方面的邏輯基點以及路徑選擇,以四點一徑的邏輯基點為起點,構建真正內生的本土化理論。因此,我國公共管理理論的邏輯基點構成包括以下方面:

(一)價值觀基點

以往人們認為政府和公共利益是一體的,管理集中在政府內,是以權力配置為中心的。以馬克思•韋伯為代表的官僚制度的科層化管理理論,強調權威、分工、法令、控制等,管理實質是以權力為中心的設計體系。公共管理是一種社會治理模式,它的權力應移至政府外,它的特點是管理主體的內控,強調管理行為的道德化及對自身的修養和約束。根據目前和今后中國社會發展狀況,中國公共管理理論建設過程中必須解決市場化、非政府中介組織、績效、廉潔等問題,價值觀基點就是以權力為中心轉向以道德為核心,實現和諧、民主、法制等社會愿景。

(二)主體基點

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公共組織,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組織,又由于政府組織是通過法定的公共程序產生的,其權力是得到社會公眾認同的,因此政府組織的管理具有典型的合法性和強制性。除政府組織之外,能夠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的還包括非政府的公共組織,由于該類組織是政府組織授權而進行公共管理的,因此其管理不具有最終強制性。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雖進行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但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使得政府組織成了百姓的精神支柱,再加之我國第三部門組織力量薄弱,因此,在我國實行公共管理的主體基點就成了政府組織。但政府組織的理念應該是實現“由全面轉向適度,由微觀轉向宏觀,由直接轉向間接,由人治轉向法治”的轉變。

(三)客體基點

公共管理的客體是社會公共事務,在這樣的目標下,公共管理理論要解決的是外部社會約束條件的實現:即政府的定位與重新認知、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協調、公共物品提供的方式、政府與公民等諸多關系存在的依據、發展變化的動力等;還需要構筑內部關系的架構:即基本利益分享、制度與規則的建立、公共權力的分享、效益的最大化等。這是中國目前當務之急,只有建立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管理模式,即“小政府、大社會、強市場”的三元架構,才能“內生”出本土化的中國公共管理理論。

(四)路徑選擇

中國公共管理實踐是落后的,因此,本土化基點下的中國公共管理必須從實證分析入手,并以此為重心展開理論研究,其中理論模型與數據模型建立、案例庫的建立與經典案例的分析,將有效的實證研究與有限的理論選擇相統一,并以此形成本土的研究性質、研究領域、理論模型、理論批評等方面的創新,才是中國公共管理理論發展的必經之路。

(五)理論基點

從歷史發生學的角度來審視,傳統的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公平與民本的價值觀等,對中國公共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鄧小平等人在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一系列切合中國國情的政府管理思想,這些思想構成了當前中國公共管理理論的一個重要來源。此后,我國開始逐漸引進、吸收外國的公共管理理論,翻譯出版了一系列西方政治學、經濟學、法學、行政學、管理學、公共管理學方面的著作。因此,我國公共管理的理論基點就是:傳統的政府管理思想、馬列主義的政府管理思想和西方公共管理學。

參考文獻:

1.黃達強,劉怡昌.行政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2.宋全喜.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理論定位.公共行政,2001(1)

3.歐文•E•休斯.公共管理導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4.張興榮.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我國政府改革的啟示[J].宜賓學院學報,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