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公共與政治權力的分別
時間:2022-08-25 10:49:00
導語:小議公共與政治權力的分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關于權力的定義
“權力”是一個古老的概念,不管是在中國還是西方國家,很早就對“權力”這個概念進行過探討。在中國“權”的概念有三種基本的含義:一是指衡量審度之義,如孔子說:“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
”二是制約或控制別人的能力。如早期法家人物慎到認為,“賢而屈于不肖者,權輕也。”又如《莊子?天運》說:“親權者不能與人柄。”三是指平均或平衡,如清代學者劉大??在《井田》一書中說:“取天下之田,與天下之民,合計其數(shù)而權之,而民各分其可得之田。”在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美國學者彼德?布勞認為:“權力是個人或群體將意志強加于其他人的能力,盡管有反抗,這些個人或群體也可以通過威懾這樣做。”德國馬克斯?韋伯認為:“權力就是一個行動者所擁有的不顧反對而貫徹自己意志的可能性,不管這種可能性所依據(jù)的基礎是什么。”邁克樂?羅斯金認為:“權力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是一個人讓另一個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權力是一種社會關系,只有在人的活動涉及他人的時候才存在權力,權力總是具有人指向性的,意味著權力主體對他人實施控制以貫徹自己意志的能力。
2、公共權力的定義
恩格斯認為:原始形態(tài)的公共權力就是人們所共同掌控的、協(xié)調和管理社會共同生活的權力;原始形態(tài)的公共權力產生于人類共同生活的需要,其基本功能是調解和處理人們共同生活過程中所可能出現(xiàn)的爭端和糾紛;原始形態(tài)的公共權力以確認和保障自然共同體全體成員的平等地位、民主權利為前提和基礎。[3]近代社會中早期的資產階級思想家們對權力的公共性做出了充分的理論證明,形成了主權在民的思想共識,比較典型的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觀點有“君權神授論”“天賦人權論”“人民主權論”等。
3、政治權力的定義
有關政治權力的定義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1)政治權力實際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對比關系中,政治權力主體為了實現(xiàn)和維護自身的利益而擁有的對政治權力客體的制約能力。(2)政治權力就是在政治關系中,權力主體依靠一定的政治強制力,為實現(xiàn)某種利益而作用于權力客體的一種政治力量。(3)國家權力(政治權力)是指反映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并作為社會整體代表的、以強制力保障實施的、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權力。馬克思主義則認為:“政治權力是在社會經濟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當人類社會產生階級以后才有的一種獨特現(xiàn)象。”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公共權力這一概念突出的是權力主體與客體間“公”的關系,即這一權力是眾人賦予的,權力必須為眾人服務,也必須受眾人的監(jiān)督,這樣,公共權力的行使就不可能是單向的,而必須與權力的授權者即社會公眾形成相互制約的關系。政治權力這一概念突出的是權力主體對客體“治”的關系,即對眾人的管理權,是一種由上而下的單向權力,這種管理權很容易演變?yōu)閷V啤⒔y(tǒng)治甚至壓迫,產生權力的濫用。政治權力是歷史的產物,它具有歷史性。
二、公共權力與政治權力的不同點
1、公共權力與政治權力的本質不同,公共權力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基礎之上的,而政治權力是建立在階級利益之上的
公民、權力機構與官員之間的關系是:公民將公共權力委托給權力機構,權力機構由具體的官員負責實施,對公民負責,受公民監(jiān)督。在這種多層委托關系中公民是公共權力的最終所有者。在人類政治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君權神授論”、“暴力說”、“社會契約說”等。政治權力的行使是高度集權的和單向的,權力的運作脫離公民的監(jiān)督,處在政治的黑幕之后,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工具。
2、公共權力與政治權力的合法性基礎不同
合法性有兩方面的理解:一是指合乎法律規(guī)范和原則;二是指被社會成員所共同認可的價值。馬克斯?韋伯認為:“合法性與建立在物質動機、情緒動機或價值合理性動機上的服從愿望不一樣,后者不是構成統(tǒng)治的可靠基礎,任何統(tǒng)治要鞏固它的持久存在,都要喚起對合法性的信仰”。公共權力的合法性基礎是指被社會成員所共同認可的價值。社會成員把自己的公民權交到得到社會成員所認可和信任的權力機構,由權力機構和行使,成員可以監(jiān)督其權力的運作,一旦權力機構在行使權力時出現(xiàn)重大失誤,社會成員可以重新選擇他們的權力人,公共權力起作用是社會成員普遍認可的價值。
而政治權力的合法性基礎是合乎法律規(guī)范和原則。合法性與法律規(guī)范并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政治權力的合法性是在國家出現(xiàn)后,有了法律法規(guī)等相關原則和規(guī)范之后才真正形成和得到保障的,政治權力起作用是看它是否符合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
3、公共權力與政治權力的價值取向不同
公共權力是全體社會成員的權力,維護的是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的基本利益,權力機構所行使的是全體社會成員所交出的權力,它只是社會成員的人,公共權力的價值取向是全體社會成員的一個基本的價值取向,它代表了全體社會成員在面對和處理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tài)度以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基本傾向。政治權力是由部分利益集團或階級精英所行使的統(tǒng)治其客體的權力,它代表的是其主體的基本利益,其表現(xiàn)出來的價值取向是部分統(tǒng)治精英的價值取向。
4、公共權力與政治權力追求的目標不同
公共權力所追求的目標是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公共利益且讓其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和提高,促進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而政治權力為一定的統(tǒng)治集團所有,它所追求的目標是在保證社會成員最基本的利益基礎上維護社會最基本的穩(wěn)定,以此最大限度的維護和追求統(tǒng)治集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5、公共權力與政治權力的運行機制不同
公共權力的動力機制來自社會公眾,政治權力的動力機制來自統(tǒng)治集團內的上級;在運行方式上,公共權力必須采取開放運行,政治權力是封閉運行的;公共權力的運作透明度遠要高于政治權力運作的透明度。在公共權力下,公民的利益是公共權力機構運作的核心,公民對其滿意度評價決定它的命運。在政治權力下,行政科層的等級晉升是政治運行的軸心,贏得上級的滿意與歡欣決定著官員的政治前途,這種動力機制典型地表現(xiàn)在高度集權的封建政體中。
6、公共權力與政治權力的約束機制不同
約束機制就是人或管理者依據(jù)法律法規(guī)、價值取向和文化環(huán)境等,對委托人或管理對象之行為從物質、精神等方面進行制約和束縛以使其行為收斂或改變的機制。公共權力的約束機制主要由公民、社會、市場和機構四方面所組成,公共權力的合理運行就是要靠這四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監(jiān)督,發(fā)揮各方應有的作用。在現(xiàn)代民主政制下,法律是約束和規(guī)范政治權力最主要的方式,政治權力必須合法存在、依法運行,政治權力的約束機制是法律法規(guī)所規(guī)定的一套機制。
綜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公共權力與政治權力存在著許多的不同。公共權力與政治權力雖具有相近性,二者在職能方面是基本相同的,但政治權力是異化了的公共權力。
- 上一篇:共青團委學習講話精神匯報參考
- 下一篇:關于城市管理考察匯報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