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紐型科技NGO的形成及運用
時間:2022-01-09 08:34:49
導語:樞紐型科技NGO的形成及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從無形學院到有形科技NGO科學發展的歷史研究表明,早在科技NGO這種組織制度確立以前,在科學家群體中就存在著一種非正式、非制度化的學術交流形式,這一形式被稱為“無形學院”(InvisibleCollege),并且迄今為止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該稱謂是由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化學、物理學家R.波義耳(RobertBoyle,1627~1691)分別在1645年和1646~1647年間的2封信里提出的。它是一種非組織化、非制度化的科學家的群體組織,以自由、輕松的交流形式為科學家提供良好的思辨與爭鳴環境,從而更好地激發學術思維,創造新靈感與新想法,推動科學研究的進步與發展。當然,從科技社團發展的歷史來看,早在“無形學院”一詞被提出之前,中外一些科技NGO就已經生見在社會之中,如:1568年在北京成立的“一體堂宅仁醫會”就是我國目前可考的最早的自然科技社團;西方最早的自然科技社團是1560年成立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自然秘密學會”(AcademiaSecrctorumNaturae),但也有新的研究表明是16世紀初產生于英國的醫學科技社團。不論這些科技NGO組建的時間孰先孰后,“無形學院”何時被引入科技NGO研究中,波義耳關于“無形學院”的說法都為后人進行科技NGO形式演化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即“在某種有形的、科學的學術組織出現以前可以有一種無形的組織存在著[2]”。隨著科學發展,科學家對于學術交流的渴望已不單滿足于私人社交、通信等非正式渠道了,就在“無形學院”被提出的17世紀,各國眾多的有形科技NGO便紛紛成立。如在羅馬創立的猞猁學院(1603)、法國第一個科學家集團———皮雷斯克集團(1620)、在羅斯托克創立的德國第一個學會———艾勒歐勒狄卡學社(1622)、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創立的齊曼托學社(1657)、英國皇家學會(1662)、法國科學院(1666)以及在波士頓成立的美國第一個學會———波士頓哲學學會(1683)。
(二)中西方單體性專業學會的林立隨著科學技術發展黃金期的到來,不同學科間開始出現分類和細化的發展態勢,此時科技NGO的形態開始從有形科技NGO進一步演化出大量單體性質的專業學會。可以說,專業學會的產生為促進各國學科發展、推動國家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后來綜合性科技社團的建立提供了堅實的學科基礎。對歐洲國家而言,19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英國的專業學會已發展到100多個;19世紀下半葉,意大利的學會復蘇,諸多自然學科均設立了國家學會;19世紀后半期,美國的專業學會迎來了大發展,至19世紀末已有400多個科學學會和專業團體;19世紀末,中國隨著戊戌維新運動誕生了一大批學會;20世紀初,日本也隨著資本主義的確立建立起了學會,印度、南斯拉夫等不發達國家的學會也先后成立。此時,單體性質的專業學會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林立,并對各國的科學發展形成了影響。就我國專業學會發展而言,在成立之時由于身處民族危難時刻被深深地打上了“科學救國”的烙印,并且是在學習西方科技社團做法基礎上的舶來品,其本身缺乏一定的民間學術交流和研究基礎,因此發展得比較緩慢,而真正意義上的繁盛期是出現在20世紀初的民國時期。雖然從我國科技社團發展史研究中并不能得知這一時期我國專業學會的確切統計數據,但這一時期的科技NGO中出現了不同于單體性質專業學會的綜合性科技NGO,其中比較典型的是誕生于1914年6月10日的中國科學社、1916年12月成立的中華學藝社(前身為丙辰學社)以及1927年9月成立的中華自然科學社。
(三)從綜合性科技NGO到“樞紐型”科技NGO我國綜合性科技NGO的出現形成了三足鼎立的良好局面,但這3個科技組織之間的發展卻不像人們想象中那么順利。中國科學社成立于美國康奈爾大學,中華學藝社成立于日本東京,只有中華自然科學社是成立于中國南京的本土科技NGO,不同的誕生淵源和成員構成導致了3個組織在合作方面的分歧。竺可楨在1948年3月23日召開的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杭州分會上指出,當時中國科學團體如中國科學社、中華學藝社、中華自然科學社等“均互不相統一,分散精力、工作效力通較少,故實有統一之必要也”。這三家綜合性科技NGO沒能通力合作,沒有在我國科學界形成其堅實的領導地位,因此當時的中國越來越需要具有統一性、聯盟性、樞紐性的科技NGO來打破尷尬局面。在科技飛速發展的20世紀中期,學科發展呈現出與最初的分類和細化所不同的形態變化,逐漸開始向不斷交叉、深入融合的方向發展。為了適應學科發展的變化需要,科技NGO也在組織形態上再次調整,我國“樞紐型”科技NGO的典型代表———中國科協的成立呼之欲出。中國科協的成立經歷了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簡稱“科代會”)籌備會促進會→科代會籌備會→科代會(1950年8月18日~24日)→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簡稱“全國科聯”)和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簡稱“全國科普”)成立→全國科聯、全國科普合并,中國科協成立(1958年9月23日)5個階段。今天,中國科協作為“樞紐型”科技NGO的龐大網絡體系已經形成,組織系統橫向跨越絕大部分自然科學學科和大部分產業部門,是具有較大覆蓋面的網絡組織體系。
二、從公共管理看“樞紐型”科技NGO的形成
(一)市場失靈在經濟學中,亞當·斯密(AdamSmith,1723~1790)提出了價格機制———“看不見的手”的說法,通過價格機制的自發調節,每個人都從自利角度出發來謀取利益,整個社會的利益也將達到最大化,而此時的狀態被稱之為帕累托最優(Paretooptimality)。但隨著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經濟學家逐漸意識到市場實際受壟斷、信息不對稱、外部性以及公共物品等因素影響達不到完全競爭的狀態,無法實現帕累托最優,因此在某些商品的生產與提供中就會存在市場失靈的現象,即市場不再是解決資源最有效配置的最佳機制。這種情況在科技類公共物品與服務的供給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下述三方面問題的出現為政府介入科技類公共物品的生產提供了充足的理由。第一,科技類公共物品與服務屬于公共物品范疇,同一般公共物品一樣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點,影響著市場價格機制的正常發揮,使得市場產出不能滿足公眾需求。第二,由于市場體系在本質上受利益驅動,而科技公共物品與服務則存在很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在正外部性的影響下,科技公共物品和服務的提供者并不能夠獲得等價于他們支出的那部分收益。所以,科技領域中除了那些具有極強壟斷性的科技行業,其他大部分公共物品和服務的提供是市場不愿意去做的。第三,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使其產品與服務具有很高的創新性和變化性,而高風險投資對市場主體來說其回報與收益很難提前估算。
(二)政府失靈在公共管理與社會治理中,政府的公權力源自公民對個人權利的讓渡,公權力應當是公民權利的代表。體現在公共物品提供上,即不論政府生產何種公共產品、提供何種公共服務都應當體現公共意志與公共利益。公共選擇理論(PublicChoiceTheory)揭示了政府作為“經濟人”特性的一面,該理論認為政府部門與市場中的獨立個體同樣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傾向性。這意味著一旦政府所追求的利益偏離了公共利益,甚至是損害公共利益時就會出現政府失靈現象,即由于過度干預或不當決策,導致即便政府介入也很難解決由市場失靈所引發的資源配置失效。政府部門確實存在著這種科技管理職能缺陷現象。一是由于部門內部人員追求部門或個人利益,導致許多科技政策的制訂不能真正地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實際需求,出現違背科技工作者最初意愿的情況。這種功利性影響了科技公共物品與服務公正、公平地提供給公眾,也滿足不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真實利益需求。二是政府部門的科層制管理體制導致在回應公共利益需求時缺乏及時性與靈活性。某項科技政策從制定、出臺到實施都要經歷一定的時間,而過長的反應時程將導致政策在具體實施時出現與外部瞬息萬變環境的不適應性。三是政府的信息收集和轉化能力問題。由于政府與科技工作者和公眾的溝通渠道不暢通,無法建立直接而緊密的聯系,從而無法獲知他們的真實需求,這些都導致了政府科技管理的低效,影響了科技事業的民主性發展。
(三)志愿失靈薩拉蒙(LesterM.Salamon)針對NGO提出了著名的志愿失靈理論。他認為“NGO不能像政府那樣提供足夠的公共物品與服務,志愿服務提供也會存在地區差異性。由于受捐助者影響導致組織內家長制作風,并且NGO中可能還會缺乏專業人才來提供服務”,因此科技NGO作為市場和政府在科技公共物品提供上的補位機制也不是萬能的。首先,政府擁有對社會資源的最終配置權,科技NGO與政府相比在實現社會資源有效整合上明顯能力不足,尤其在資金來源上由于受會費和社會捐助的波動較大,所以政府的資金支持成為其主要來源。我國科技NGO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其資金來源很大程度上依賴政府撥款實現。西方發達國家也不例外,在約翰·霍普金斯非營利部門比較項目中,在1995年對22個國家的非營利收入來源調查中,有49%來自會費收費、40%來自公共部門、11%來自慈善,其中像愛爾蘭、比利時等公共部門主導型國家的公共部門投資收入則高達77%。其次,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影響了科技NGO提供的科技公共物品和服務的質量。我國是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國家,由于各地的發達程度不同,導致了不同地區公眾所享受的科技公共物品和服務存在巨大的鴻溝。此外,志愿組織的管理人員專業素質與能力的不均衡發展,也會影響科技公共物品和服務的提供質量。
作者:呂瀟單位: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
- 上一篇:電子信息故障診斷技術研究
- 下一篇:芻議公共管理中的定量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