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公共管理的困境及出路

時間:2022-02-03 03:22:26

導語:新常態下公共管理的困境及出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常態下公共管理的困境及出路

摘要:近年來,“新常態”一詞迅速傳遍于中國的報刊媒體及互聯網,成為描述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特征的關鍵詞匯。“新常態”最先起源于美國,但在中國語境下具有了新的豐富內涵。本文詳細分析了中國語境下經濟發展、政治改革、社會治理、環境保護、文化建設等不同領域新常態的豐富內涵,結合公共管理實際,探討了新常態下公共管理面臨的困境,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出路及努力途徑與方向。

關鍵詞:新常態;公共管理;困境;出路

十八大以來,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縱深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進入新常態。在的積極引用和詮釋下,“新常態”一詞迅速傳遍于中國的報刊媒體及互聯網,成為大街小巷、婦孺皆知的時代熱詞之一。本文將從公共管理的視角,在系統論述新常態的概念與內涵的基礎上,對新常態下公共管理所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并從理論角度探尋新常態下公共管理沖破困境“藩籬”后的途徑和出路。

一、中國語境下正確認識的新常態的豐富內涵

(一)經濟發展中的新常態。與其他領域相比,中央對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的解讀和界定是最為清晰的,中央明確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了新常態的發展階段,從九個方面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趨勢性變化,并提出了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落實機制。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速的趨勢特征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發展理念和發展機制是要實現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增長動力是要實現從主要依靠要素驅動、投資驅動逐步轉向為主要依靠創新驅動。

(二)政治改革中的新常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社會總目標,那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依法治國總目標。因此,在新常態下,我國政治發展的主要特點就是要在積極推進依憲治國、依法治國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我國政治新常態的衡量標準為:一是公共權力的運行和行使越來越制度化和規范化,二是制度安排更加體現民主性,三是治理過程的更加法制化,四是政府等公共管理組織履職服務的高效化,五是國家治理系統和制度安排的協調性。

(三)社會治理中的新常態。在建設法治國家的政治新常態下,要求具有法治化的社會新常態。法治化的社會,要積極營造全面懂法、信法、守法、護法的良好社會環境,凝聚起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國家和社會治理。法治社會新常態包含以下內涵:一是積極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積極培育社會居民的法治意識;二是要在法治框架內創新社會管理機制,轉變社會治理方式方法,構建多層次、多領域的社會治理體系;三是讓法律賦予社會治理主體行使社會管理職權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并對社會管理權力進行依法監督。

(四)環境保護中的新常態。一方面,由于過去片面強調經濟增長而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使得當前的白色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日益突出,有的甚至達到和超過環境承載能力的極限值,在降低民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同時,使得公共部門進行環境治理的經濟和政治成本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增強,社會公眾對環境保護的需求和期望不斷增加,使得政府進行環境治理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如果環境治理成效不明顯,很容易消弭群眾對公共部門的認同度、支持度和信任度,消耗公共部門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五)文化建設中的新常態。在全面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外來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沖擊越來越大,文化的多樣化、多元化特征日益突出,價值混亂、價值墮距、價值真空等險象叢生,使得文化綜合體系難以有效建立,主流價值觀混亂且缺乏全面有效的信仰驅動。當前,一方面日益發達的互聯網等現代文化傳播渠道,為人們便捷地享受文化權利提供了機會和平臺,另一方面還不能夠真正完全、高效地滿足社會公眾的文化需求。

二、新常態下公共管理面臨的困境

(一)現代治理水平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新常態下,我國公共管理和社會治理的總目標就是要實現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公共治理現代化,就是要不斷實現社會管理和治理的民主化、科學化、法治化、制度化、透明化、協同化。目前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總體上不斷提升。

(二)社會發展對公共管理技術手段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科技革命浪潮的推進,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為實現現代管理和良好治理提供了更好的現代技術和手段。當前,我國各級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門戶網站、官方微信、協同辦公平臺等建設。但是,與社會發展步伐和公眾期待相比,公共部門現在的管理技術手段還顯得比較單一和落后,難以完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

(三)公共管理組織目標與個體自覺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當前,中央大力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查處了曝光了大量貪污受賄、違法亂紀的黨政干部。作為公共組織中的個體,深處組織文化和倫理價值體系這個“大染缸”中,勢必會發生“染缸效應”。健康的組織文化體系會使公共管理者個體發生積極反應,主動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約束。相反,發育不良的組織文化和價值體系,容易使得公共管理者個體陷入道德困境,不顧法律政紀和道德意識的約束,產生權力尋租和貪污腐敗行為。

三、新常態下公共管理發展的出路探析

(一)努力提升公共管理組織的綜合治理能力。作為公共管理部門,要積極適應新常態,主動轉變角色定位,不斷完善職能職責,通過加強管理管理能力學習和職業倫理培訓、建立完善干部選拔任用和激勵機制、落實績效治理機制等方式,提高公共部門人員的綜合治理能力和職業道德水準,增強服務意識、回應能力、效能觀念和法治意識,切實提高公共管理人員解決各種公共問題的綜合性能力。

(二)不斷加強對現代公共管理技術和手段創新。要積極適應新常態下的新技術要求,組建優秀的公共管理技術團隊,充分把把GIS技術、數字治理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物聯網技術、智慧政務技術、績效治理技術、風險評估技術、公共危機應急管理及預警技術等充分運用于現代公共治理實踐過程中,為提高公共管理績效和效率提供必要的現代技術支持。同時,加強對全體公共管理者的現代技術應用培訓,提高公共管理隊伍的現代技術綜合應用水平,確保現代技術切實用好、用活、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三)積極塑造公共管理的核心價值體系。應在改善公共管理者待遇、完善公共管理者違法違規懲戒體系的前提下,不斷加強對公共管理者進行職業倫理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公共管理者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管理觀和發展觀,將權力關進制度和道德的“籠子”里,使得公共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能夠同時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約束與監督,實現社會公共價值與自我人生價值的積極結合和有機統一。結束語當前,“新常態”一詞已成為官方話語體系中描述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新變化的非常重要的綜合性詞匯,并煥發出新的豐富內涵與歷史穿透力,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在新常態下,公共管理面臨著新的變化、新的任務和新的要求,同時也意味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破解新常態下的公共管理困境,是一個長期的時代課題,需要公共管理部門和管理者主動作為,積極探索,不斷找尋新的方式和出路。

參考文獻:

[1]張再生,白彬.新常態下的公共管理:困境與出路[J].中國行政管理,2015,03:38-42.

[2]王資博.“新常態”研究述要[J].重慶社會科學,2015,04:32-41.

[3]金碚.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01:5-18.

[4]劉濱.“新常態”視閾下創新社會治理研究[J].黨史博采(理論),2015,09:48-49.

作者:葉琲玲 單位:華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