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研究

時間:2022-02-03 10:55:25

導語:地方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研究

摘要: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產教脫離、人才服務地方社會針對性不強、解決具體問題能力薄弱等問題。該類問題的存在,既與課程質量中教學內容的陳舊、教學手段的單一有關,也與學生自我規劃意識不強、對社會關注度不高有關。為提升人才質量,加強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建設,可以加強課程教學的應用性,增強實踐教學的體系性,科研反哺教學,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

關鍵詞: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公共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教脫離。產教脫離的具體表現是課程教學的應用型不強,教材的更新換代速度相對來看沒有跟上社會治理的需求。課程教學中關于案例教學的環節稍顯薄弱,同時新的案例補充速度滯后,理論與實踐脫離現象較為突出。產教脫離造成的后果就是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都大大減弱,學生的閱讀量有限,對教材和相關參考文獻資料缺乏閱讀的動力。進一步造成學生的專業知識基礎不夠扎實,理論素養稍顯薄弱。(二)人才服務地方社會的針對性不強。地方高校培養的人才,是可以體現地方優勢和地方特色的。實際情況是,不論是微觀層面教學內容的設計還是宏觀層面課程體系的設置,都沒有太大區別,也體現不出不同地方的不同發展優勢和發展層次。地方高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針對鄉村社會治理機制和提升治理能力展開教學與研究。(三)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實踐能力較弱。公共管理類專業針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設置了教學實習環節,相繼建立了實習基地,基本都是校外實習,形式有集中實習和自主實習,實習場域有黨政機關和企業的行政部門等。具體的實習過程中,能夠將專業知識靈活運用于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明顯欠缺,而且個別同學存在應付了事的心態,缺少積極性、主動性和實習的激情。遇到問題,也欠缺自我尋求解決方法的魄力。從學生的實習過程就可以明顯看出,解決具體操作層面的能力欠缺,對于績效管理、考核和評估機制等方面遇到的問題都缺乏明確的對策,同時在分析具體問題的時候,也很難聯系到適宜的理論知識來具體分析。

二、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課程質量。當下社會已經進入信息社會時代,海量的信息和數據進入到日常教學中。但客觀而言,地方高校由于地緣位置、資源缺乏等原因,或多或少還是存在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相脫節,課堂教學內容相對要陳舊,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不夠靈活等問題。面對地方社會現在普遍面臨新的發展需求,攸關區域經濟、地方社會文化、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等內容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理念等方面出現的更深層次的需求與期待,相關課程的質量問題便凸顯出來。表現為教學內容稍顯陳舊,教學案例不夠多元,教學以課堂理論講授為主,學生實地參與程度過低。地方高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也缺少相關的立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優質課程,包括線上線下的融合。課程質量的體現方式還包含考核方式。目前基本的考核包括過程考核和課程結束后的考核,一般為考試或考查。過程考核往往流于形式,教師自身可能存在對過程監管不嚴,監督力度不夠。考試試題往往不能夠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過于注重知識的識記,同時教師自身對于過程材料和結果材料缺乏主導性和靈活處理的權力,也往往導致課程的考核體現不出其深層次的功能。一旦考試結束,意味著課程結束,學生任務完成,缺乏后續的可持續性的學習環節。(二)學生缺乏大學生活規劃意識和對社會的關注度。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學生缺乏明確的生涯教育意識。換言之,四年的大學生活,學生過于按部就班,往往在入學之初沒有自主地搜集相關資料,對自己的大學生活過程進行一番規劃與設計。學習過程中,往往過于被動,被動接受諸多安排,而沒有喚醒主體自覺性,也往往缺少生涯意識,對專業目標和專業素養的理解也不夠深入。這也直接導致缺失關注社會和主動參與社會發展的動力。地方高校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經驗經常聚焦在特色與主流相結合、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相結合、本土探索與國際前沿相結合的建設理念,秉承大局意識,兼顧地方發展現狀。這就要求公共管理類的學生一方面要學習相關的管理理論和知識,另一方面也要從實際出發,關注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中的民族地區治理、資源環境治理等地方性知識??陀^的現實情況是,學生或由于感覺課業負擔壓力重,或者是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內生性動力,對于走向社會實踐場域,探究社會治理焦點問題,關注實際操作層面的管理和治理問題缺乏意向,也沒有從根本上重視。

三、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對策與建議

(一)建設精品化社會實踐課程。關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中指出,立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人才目標,優化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選修課比例結構,加強課程體系整體設計,避免隨意化、碎片化。應積極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態,推動課堂教學革命。所以,公共管理類教學實踐過程中,應當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對教育的支持和輔助手段。應當著力打造創新性的線上、線下、線上線下融合、虛擬仿真課程,也應打造社會實踐“金課”。地方高校應著力挖掘自身的資源,立足前期的優質課程和師資水平,打造高水平的實踐課程。不能讓教學實習和實踐流于形式,應加強對學生實習工作的支持力度,強化實習導師的職責,優化實習過程的管理。強化實習基地建設,可以共享共建,同時落實實習基地的功能,加強對實習基地的維護,不能為建而建,強化實踐育人的功能。在實踐中貫徹公共管理專業的價值培養、專業培養和技能培養。同時,加強實驗教學,根據公共管理學科的特點和發展需求設置有針對性的實驗課內容,以及相應的考核機制,將本學科特色和地方發展現狀融入到學生實驗教學項目。對學生進行專門培訓和引導,利用相關科研設備和平臺,也可以與相關學科實現設備共享,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實驗設計中來,促成師生實驗教學的互動和互為相長。(二)推動科研反哺教學。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需要高校加強科研反哺教學促進科教融合。一些地方高校的公共管理專業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為強化科研育人功能,開展應用研究型課程,引導學生較早接觸科學研究,促使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進而激發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專業自信,提升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旨趣。應用研究型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具有保持懷疑、追求卓越的學習態度,教學方式靈活,教學場域可以是課堂、實驗室,也可以是社會實踐基地,教學思路是通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獲得立體的學術體驗并習得專業知識。該類型課程的開設,有效針對學生理論基礎薄弱、學科發展新動態陌生、實踐操作能力不強的問題,鼓勵學生采用自主地研究性的學習方式開展應用學術研究,帶動學生加強對社會治理的關注度,增加科研反哺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推動科研反哺教學的路徑應當多樣化和多元化,地方高校應當充分發揮科研資源優勢,不斷完善科研反哺教學的保障機制,提升教師和學生在這方面的積極性。地方高校應當統籌規范各類競賽和競賽證書的管理,引導學生理性參加競賽,通過科技競賽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效果。目前一些地方高校公共管理專業學生參加競賽的比例還是高的,學生參加比賽的熱情和雄心壯志也很值得鼓勵,關鍵是如何確保參賽作品的質量和效果。要做到這一點,其實與上文我們對應用型人才的提倡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選題要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社會發展的現狀,這就要求學生要關注社會現實。其次是作品的設計要清楚該學科的學術發展動態,要體現專業學術素養,這就要求學生要熟悉和掌握該領域內相關的學術研究,科研反哺教學的理念可以滿足。最后是要通過比賽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能力,發揮競賽的長遠輻射效果。(三)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創新創業精神。何謂“創新創業精神”?王洪才等人將其概括為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這種精神本質上是對自我的挑戰,即要求大學生不沉迷于安逸的現狀,對自己的職業和人生進行主動規劃與探索,養成負責任、能受挫的心理素質。大學生應當建立起敢于擔當、勇于突破的理念與精神。創新創業精神的培育,需要高校孕育出創新創業的文化,即要大力鼓勵探索與冒險,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客觀判斷,以積極的、契而不舍的精神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薛成龍等人總結了“十二五”期間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強教學實驗室建設,加強大學生實踐基地建設,支持大學生參加科研訓練,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開展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深化學分制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校內外協同育人機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需要著力解決的兩個問題;第一是要著重解決高??蒲械纳鐣枨蠛蛦栴}導向不足的問題;第二是要深度推進教學與科研融合,強調人才培養過程的創新元素積累。目前來看,這兩個問題的解決,關鍵在于挖掘和充實創新創業的教育資源。從資產為本的視角來看,地方高校應著力于探究所在地區的社會需求和社會問題,深度挖掘地方蘊含的各類資源轉化到教學當中應用,深度推進產學科研一體化發展,將教學、科研、社會發展高度融合在一起,達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毛瑩.科研反哺教學助力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9(8):117-118.

[2]王洪才,劉雋穎.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核心•難點•突破點[J].中國高等教育,2017(13/14):61-63.

[3]薛成龍,盧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間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回顧與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評估報告》的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22-28.

作者:朱晴晴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