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造業利用外資思考

時間:2022-10-29 04:47:00

導語:我國制造業利用外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制造業利用外資思考

內容摘要:中國制造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與發展,已形成巨大的整體規模,產業體系完備并呈現出現代工業特征,產業結構向工業化中期發展,并且參與了世界產業分工。與此同時,全球制造業呈現出全球化、國際產業轉移、技術創新、信息化、網絡化發展特征。這為中國制造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如何提高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們從選擇性進入吸收外資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全球化WTO中國制造業外資政策

中國制造業發展已具備一定的實力和基礎,已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條件。在全球化與WTO背景下中國制造業全面參與國際競爭,但與世界制造業發展特點相比,中國制造業尚存在許多不足,如何提高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們將從利用外資視角探討這一問題。

中國制造業發展概況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與發展,中國的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工業發展從快速的數量擴張逐步向質量提高方向轉變。

快速的工業增長提高了中國經濟的總體規模。200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16694億元,其中工業部門為53612億元,占46%。一些主要工業產品如煤炭、水泥、鋼材、電冰箱、洗衣機、彩電等連續幾年居世界第一。產品品種和檔次不斷更新,技術上屢有突破。

產業體系完備并已呈現現代特征。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體系建設推動了中國產業體系形成與新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許多當時是屬于幼稚時期的產業如汽車工業、家電工業、通訊業、金融業、石化工業等等,現在已經發展成熟。當時對于中國來說尚屬空白的產業,如計算機業、微電子業、生物醫藥業、網絡業、保險業、咨詢業等等,現在都有了迅速的發展,有的甚至頗具規模。

產業結構變動已呈現工業化中期特征。第一產業社會商品增加值不斷下降,第二產業增加值不斷上升并占總增加值的最大比重,第三產業增加值也呈現出較快增長。目前的產業結構狀態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和世界銀行評價標準相比,已經達到工業化的中期階段。

中國已經從封閉經濟轉變為世界上工業產品的貿易大國。進出口貿易持續強勁增長,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已經成為世界貿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產業體系已參與世界產業分工。中國不僅通過國際貿易參與世界產業分工,而且通過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以及國際經濟合作全面參與世界產業分工體系。中國的開放為世界產業的轉移與發展創造了一個巨大的空間,而這種產業轉移與發展又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與中國產業體系與新產業的發展。

全球化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和趨勢,對世界各國制造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國也不例外。

制造業的全球化趨勢。在當今世界經濟中,跨國公司扮演著重要角色,并不斷擴大其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制造業跨國公司也利用其雄厚的資本實力、先進的技術水平和豐富的國際經營經驗推動著制造業的全球化發展。制造業全球化主要包括產品制造的跨國化迅猛發展,價值鏈中與制造緊密相聯的各個環節朝著全球化方向邁進,制造業企業的跨國并購、重組和整合,制造業在世界范圍內調劑、共享和優化配置,跨國界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正日益受到政府和企業界的重視,全球制造體系正在迅速形成。

國際分工深化導致國際產業轉移。制造業國際分工正在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產業間分工向產業內分工、產品分工向生產工藝分工深化。由此帶動制造業由發達國家向新型工業化國家、新型工業化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達國家憑借其技術優勢,不僅將其低技術產業轉移出去,即使在高技術產業領域,也是盡力搶占各產業的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環節,將產業鏈條中的低技術環節轉移給處于較低發展水平的國家,從而完成價值鏈的分離和產業轉移。

制造業技術創新全球化發展。現代技術革命與高新技術的出現,對傳統制造業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同時,也造就了高新技術制造業的形成、發展和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風險高、產品生命周期短、市場前景較難把握等特點,為了回避技術開發風險,加快新產品研發速度,提高競爭力,跨國公司的技術創新也全球化運作。它們不僅在全球建立研發中心,而且跨國公司之間也展開了聯合研發,發展中國家亦積極參與了研發的全球化合作。

制造業的信息化、網絡化趨勢。目前,全球正在加速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世界各國高度重視高新技術產業,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制造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世界制造業信息化進展體現在三個方面:信息技術在制造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與傳統產品的融合;制造裝備信息化和機電一體化。

中國制造業與世界的差距

中國加入WTO,意味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接軌,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產業也必須接受全球化的考驗。雖然中國制造業在改革開放后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世界制造業強國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這些差距直接影響了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勞動生產率及工業增加值率低。中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工業增加值率,與美、日等工業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001年中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為5607美元/人年,為1994年美國的5.8%、1993年日本的5.4%、1994年德國的7.3%;2001年中國制造業的工業增加值率為26.4%,而1994年美國為49.31%、1993年日本為38.01%、1994年德國為48.44%。總體水平停留在勞動密集型階段,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

低水平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高水平生產能力不足。據1995年第三次全國普查顯示,全國主要工業產品有80%以上的生產能力利用不足或嚴重不足,其中機械、電子、化工、建材、冶金等行業的生產能力利用率分別為51.86%、51.45%、54.90%、64.03%、46.09%。而技術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工業制品每年還在大量進口,有些已經形成了依賴性進口。2001年進口1722萬噸鋼材,30%中高檔服裝面料和大量的化纖原料依靠進口,2001機械及運輸設備進口逆差達93.31億美元。

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的能力較弱,產品結構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自己開發能力薄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另一方面對國外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創新不足,基本上沒有掌握新產品開發的主動權,導致低水平制造產品的相對過剩和高新技術含量產品的絕對短缺。

我國制造業產業集中度低,規模經濟效益不夠顯著。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未能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產業集中度合理的生產體制,企業組織“小、散、差”的狀況十分突出,缺乏一批代表行業先進水平,占有較大市場份額,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

制造業的結構不合理,裝備制造業薄弱。2002年制造業中的輕工紡織制造業、資源加工業和機械電子制造業的工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30.99%、37.64%和31.38%,其中裝備制造業所占的比重明顯低于工業發達國家超過40%的水平。國內市場急需的許多重大技術裝備、專用設備、儀器儀表等技術密集型產品每年大量進口。

選擇性進入吸收外資策略

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開的,我們除強調利用中國現有生產要素條件和產業政策來促進我國制造業自主發展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外資來促進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中國利用外資已從提高外資數量向提高外資質量的方向轉變,在中國利用產業政策促進中國產業發展時期,我們更要全面運用產業政策來協調利用外資促進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為此我們提出依據產業政策效應的選擇性進入吸收外資政策建議。

產業結構效應的選擇性進入。利用外資的產業結構效應的選擇性進入就是外資的進入要支持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和瓶頸產業的發展。具體來講就是重點吸引外資進入電子及通信設備、電氣機械及器材、交通運輸設備、紡織和服裝、普通機械和專用設備制造業,促進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通過大量吸收這些產業的外商投資,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制造業的結構不合理、裝備制造業薄弱的問題,同時也可以調整中國低水平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高水平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

產業組織效應的選擇性進入。目前中國制造業集中度低、規模經濟效益不夠顯著問題突出,我們希望通過引進外資改善中國制造業集中度,促進中國“有效競爭”市場結構的形成。外商投資參與國有企業重組改造,將資本、技術、管理理念注入國有企業,同時減少新增企業數,可以弱化市場集中度分散的趨勢;外商獨資進入中國市場加劇中國市場的競爭程度,促進國內企業合并重組,形成與外資企業競爭的大企業也有利于中國制造業集中度的提高。我們要依據不同行業的組織結構特征(包括規模經濟、產業特性)確定其最佳組織結構形態,然后以此為標準,以使中國制造業向最佳組織結構形態推進為導向,控制外資企業進入數量,從而達到提高中國產業集中度的目的。

產業技術效應的選擇性進入。技術進步的經濟意義直接表現為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和勞動的節約,而深層次的影響則表現為通過技術進步的累積達到一定的量以致于產業技術結構的狀況發生變化并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的大幅度調整乃至變換整個產業結構體系本身。中國的產業技術水平(除少數產業外)在世界上仍處于較低層次,因而造成勞動生產率及工業增加值率低,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能力弱等問題。更難以適應全球制造業的快速的技術創新、制造業的信息化、網絡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中國的產業技術水平除中國自身加大產業技術政策引導產業技術水平提高外,利用外資提高中國產業技術水平仍是一個重要途徑。高技術水平外資的進入,通過競爭、合資、合作、技術外溢、聯合研發等多種渠道可以促中國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產業技術效應的選擇性進入就是在引進外商投資時要把產業技術水平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變量:對于中國尚未擁有或有待開發的新技術,應當優先或鼓勵(中國鼓勵外資進入高技術產業、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就是很好的例子)其進入;對中國國內已經擁有但國內擴散不足的技術,應繼續引進;對于中國基本普及的技術,沒有必要再引進,避免引起國內過度競爭;對于陳舊技術要堅決拒絕引進,防止中國成為落后技術的垃圾場。

產業布局效應的選擇性進入。目前,中國產業布局明顯表現出東部發達地區和中西部落后地區的二元經濟結構,雖然中國政府制定了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并實施了一系列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措施,但外商投資對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差距依然巨大。引導外商投資進入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要繼續給予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優惠政策鼓勵;在選擇外資進入條件時降低要求標準,實施普遍準入的原則。

參考資料:

1.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工業司,全球制造業發展趨勢及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宏觀經濟管理,2004(10)

2.上海市經濟委員會等,世界工業重點行業發展動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中國社科院工經所,中國工業發展報告[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4.郭克莎,中國工業發展戰略及政策的選擇[J],中國社會科學,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