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的創新

時間:2022-03-07 08:52:00

導語:企業文化的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文化的創新

一、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

企業文化是一種新興的科學管理理論,是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和飛躍。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管理學教授威廉·大內第一次在《Z理論——美國企業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戰》一書中提出“企業文化”,從此拉開了全世界研究探索企業文化理論的序幕,標志著現代管理理論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

企業文化理論介紹到我國大約是1985年,當時除翻譯出版了提出企業文化理論的一些國外源頭著作外,我國部分企業管理的專家、學者開始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從1986年起,一些專家、學者開始向企業介紹企業文化理論,幫助企業建設和提高本企業的企業文化。特別是1987年下半年后,全國各地的企業文化研討活動日益活躍,北京、上海、廣州、江蘇、深圳、大連、安徽等省市先后召開了以理論界或企業界為主的研討會。1988年11月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在北京宣告成立,此后山東等省市也相繼成立了企業文化研究機構,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也成立了企業文化研究室。

在企業文化的實踐方面,我國企業也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類型。概括地講主要有生活福利型文化、文化娛樂型文化、技術生產型文化和思想教育型文化等幾種類型。(1)生活福利型文化。主要是指企業從物質生活、福利保健等方面關心職工。例如,提高個人的經濟收入水平,如增加工資、獎金、津貼和不同工作條件下的補助;建立完備的職工退休福利勞保制度;為職工提供醫療保健、方便的交通工具、豐富而價廉的食物。(2)文化娛樂型文化。指企業內部廣泛開展的各種文化活動以及帶有文體娛樂性質的慶典活動和傳統風俗活動。例如,企業內開展的運動會、各部門之間進行的球類和棋類比賽,企業組織的假日旅游、交誼舞會、文藝演出、音樂欣賞、電影評論和故事講演等活動。上述活動豐富了職工的業余生活,增進了職工相互的情感溝通。文體活動在企業的重大場合能烘托出團結、輕松、活潑的文化氣氛。(3)技術生產型文化。是指在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之外,由企業倡導或職工自發組織的、圍繞企業生產經營問題而開展的各類群眾性的技術活動,如企業中進行的技術革新、技術攻關、技術交流、技術合作和技術操作表演等。此外還有提合理化建議、參與決策、自主管理、管理咨詢、勞動競賽、質量管理小組等一系列綜合性、群眾性的技術文化活動。這些活動有助于提高職工的生產管理水平,激發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4)思想教育型文化。是指企業向職工灌輸文化信念、企業精神宗旨,提高職工文化素質和思想教育而開展的各種活動,主要包括觀念宣傳、文化教育、技術培訓和樹立模范四個方面。觀念宣傳是企業對其價值觀念、精神宗旨、經營原則、最高目標、傳統作風、經營歷史的宣傳教育活動。文化教育是企業對職工的基礎文化知識、法律知識和政治經濟形勢等方面的教育活動。技術培訓是企業對職工專業技術、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育。在企業思想教育型文化中,樹立企業的模范人物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模范人物是企業價值觀的化身和組織力量的縮影。

二、我國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企業文化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引入我國到在企業當中的普遍推行已走過了十多年的歷程,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長足的發展,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與此同時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

(一)企業文化的建設沒有與企業制度創新結合起來

從十四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國開始進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進行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造。作為現代企業制度主要形式的公司制來說,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科學管理,而科學管理的重要方面就是文化管理與企業管理的有機結合,也就是說在企業制度建設的過程中要通過企業文化來推動企業制度的創新,企業文化建設要圍繞企業制度建設和創新來進行。但是從現實的企業文化建設方面來看,企業制度創新與企業文化建設相脫離,許多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容一般化,沒有體現出現代企業制度的“制度文化”。

(二)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沒有有機結合

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是整個企業管理過程中的兩個方面。企業文化是一種軟管理,而企業管理是一種硬管理。在企業管理的實踐過程中,軟管理與硬管理有機結合,共同推進企業管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硬管理是通過管理紀律、條例來進行管理,側重于企業中的組織因素,強調正式組織的作用,強調明確分工、職責范圍、紀律、服從等。而企業文化做為一種軟管理方式則側重于企業管理過程中人的因素,從激勵人人手,來樹立企業形象,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來促進硬管理的有效實現。但是從我國企業文化建立的實踐來看,一些優秀企業的文化建設能夠做到這一點,而大多數企業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相脫離,許多企業的文化建設都是一種文化娛樂型文化,企業文化建設無非是搞一些文藝活動、體育活動來豐富企業職工的業余生活,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的結合不緊密,企業文化建設的水平比較低。

(三)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發展未能有效結合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管理應當與企業發展相結合,為企業發展服務。也就是說,企業文化建設不應僅僅局限于企業內部,而且還要走出企業,在樹立形象上下功夫,為企業發展服務。例如,在企業文化建設上要重視名牌產品的開創與宣傳;重視建立企業標識,以利于公眾了解企業,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重視企業家形象的宣傳,重視公共關系活動的開展等。從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來看,知名企業大部分都能做好這些工作,例如海爾集團的企業文化建設就非常重視企業形象的宣傳、名牌的創造與宣傳、市場的開拓等。但大多數企業文化的建設僅僅局限于企業內部,未能與企業的發展結合起來,未能在企業社會化上發揮自己的作用。

(四)企業文化缺乏中國特色

企業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是社會宏觀的大文化在企業中的投影,因而企業文化必須體現出社會的宏觀大文化。在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當中要體現中國特色,就是說這種企業文化建設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要體現出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非常寶貴的思想精華,其中許多方面被日本借鑒和運用到了企業管理中,如日本人把中國的“忠”、“孝”思想運用到其企業文化的建設中,提倡員工忠于企業、為團體效忠。在這種企業文化的實施中,日本的員工時時表現出盡忠職守、刻苦耐勞的敬業精神。在這一點上我們做得不如日本,沒有重視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精華,企業文化建設沒能體現出中國特色。

三、新時期我國企業文化創新的對策

從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來看,企業文化總體的特征是創新不夠。因此,在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文化建設中要重視創新,通過創新提高企業文化建設的水平。創新的總體思路是:把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管理、企業制度創新和企業發展有機結合,在企業形象塑造、名牌產品創造與宣傳、市場營銷戰略的實施上下功夫,使企業文化在企業內部管理和外部的社會化上能充分地發揮作用。具體對策有:

(一)創建富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

縱觀各國企業文化,無一不具有本國特色。這是由各國不同的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的深刻原因決定的。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管理原理,是具有普遍性的,可以超越國家民族的界限。但是,作為一種管理實踐,卻是不能超越國家民族界限的。如果把我國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美、日等國作一番比較,就不難發現,它們之間有社會政治制度的差異,民族文化歷史的差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等等。因此,中國企業文化建設不能照搬套用國外的企業文化,要在考慮了自身面對的民族文化背景、經濟社會環境、經濟目標、企業組織模式等基礎上借鑒美國、日本、西歐、韓國等國家企業文化的成功經驗,創立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中國的企業文化應體現以下特色:

1.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樹立人本觀念中華民族有著極其悠久的文化傳統。“企業文化建設中所提倡的種種思想,許多都可以在中國歷史上找到萌芽或淵源”,特別是傳統儒家學說中所強調的“天地之性人為貴”或“人為萬物之靈”的思想與企業文化中的人本觀念趨同。我國企業文化建設要吸取這種關于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寶貴的思想,注重人的因素,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

2.體現社會時代特征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進行市場經濟建設。作為群體意識體系的企業文化,必須反映出這一歷史階段改革、探索、開拓、創新的一系列新觀念。“要以共同理想建設為中心,以弘揚時代主旋律為重點,創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反映出符合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現代意識,如市場觀念、競爭觀念、信息觀念、效率觀念等。這是建設我國企業文化首先要體現的鮮明的時代特征。

3.培育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在團隊生產的狀況下,企業的發展取決于員工的積極性和企業的凝聚力,而這些都需要團隊精神來實現。因此,培育團隊精神是企業文化群體意識的要求。在我國企業文化的建設過程中,要著力培養職工精誠團結、協調一致的團隊精神,使企業成為一個協調、融洽、和諧的群體。同時,要給個人以充分發揮自己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的條件機會。這樣,個體意識就能融匯成群體意識,從而形成團隊精神和產生強大的凝聚力。

4.樹立社會責任感企業是一個社會經濟組織,有義務承擔社會責任,既要注重企業效益,又要注重社會效益,堅持“合義取利”、文明經營的道德原則。講企業道德、講行業道德等,都應當成為我國企業群體的行為規范。

(二)以名牌產品的創造與宣傳進行企業文化創新

企業的發展通常經歷三個階段:產品運營階段、資本運營階段和品牌運營階段。在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已經進入品牌運營階段,因此在這一階段要以名牌產品的創造與宣傳進行企業文化創新。長期以來,我國工業產品的總體水平不高,除了技術、工藝、裝備和管理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產品開發和設計投入不夠。過去我們搞產品經濟,面對賣方市場,許多產品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企業自然不重視新產品的開發和設計,以及企業名牌的創造,企業形象的宣傳。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國內產品面臨著市場競爭的強烈沖擊。我們在這方面應學習日本的經驗。日本企業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十分重視新產品的設計開發。“據統計,1965~1981年日本企業投入的研究開發費用,平均增加2111億日元,平均增長率為182%,遠遠高出同期美國69%、英國73%、法國62%。日本企業的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額比率1987年度全產業平均為25%,而大企業尤為重視,本田公司為41%,松下電器為57%,日立制作所為92%,日本電器公司高達113%。”日本企業每年有上萬種新設計的產品投產,他們用6個月開發新產品、進行設計活動,3個月組織生產,1個月銷售。這些源源不斷的新產品為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為日本的社會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新產品的設計是一門集現代科技、文化、藝術和管理為一體的新興應用學科,它從社會的、經濟的、技術的、文化的和藝術的角度對某種特定物質對象進行構思創造,使企業設計和生產出優質、美觀、舒適和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從而為社會提供更好的物質文化產品,使消費者在消費物質文化產品的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啟迪。這種文化價值高的新產品市場競爭力強,樹立起了企業形象,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推動整個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有人說,當今時代已進入產品設計的時代。美國哈佛大學一位教授說:“十五年前各個公司在價格上競爭,今天在質量上競爭,明天將在設計上競爭”。如今,許多國家已把工業設計當作促進經濟發展的一項基本政策。因此,在我國企業文化建設中,要重視以名牌產品創造為中心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把企業產品的設計、名牌創造和宣傳都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容之中,創中國名牌,創國際名牌。

(三)立足于企業的制度創新進行企業文化創新

建設嶄新的企業文化必須充分體現市場經濟要求。伴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以及新時代的到來,我國企業將面臨全新的挑戰。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沖破傳統的管理模式的束縛,拋棄陳舊過時的企業管理價值觀,建立適應我國市場經濟要求的嶄新的企業管理模式,立足于企業的制度創新進行企業文化創新,確立現代企業經營價值觀,以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提高企業的生存能力、競爭能力和發展能力。所以,塑造企業文化必須與我國正在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必須與我國經濟建設的大目標以及企業發展的目標相適應。因此,重新塑造的企業文化必須體現七大意識和五大精神。七大意識是:現代意識、市場意識、人才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公平意識和經濟文化一體化意識;五大精神是:勇于創新的進取精神、艱苦奮斗的實干精神、面向顧客的競爭精神、以人為本的團隊精神和敢于承擔責任的冒險精神。從而,使塑造的企業文化能夠把握時代的脈搏,引導企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企業文化一個最大特性就是個體性,強調的是“我們會成功,因為我們與眾不同”。這就要求在塑造企業文化時,必須從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企業的生產特點、技術水平、管理狀況和職工素質特點,提煉和概括出反映企業特色、并為廣大職工所認同的企業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如果企業文化脫離企業的實際,不能為企業廣大職工所認同。那么,這種“企業文化”就只能成為空中樓閣,甚至阻礙企業生產的發展。所以,企業的實際狀況決定了我們在重新塑造企業文化時,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企業文化管理模式,而“必須從企業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創造自己的特色。”為此必須做到:(1)積極推行相應的管理模式,以促進內外環境的溝通,加強企業文化管理與硬管理的結合。在一個封閉的系統里不可能建成優秀的企業文化,內外溝通、縱橫交錯會給企業文化提供豐富的內容。(2)強化現代管理以人為中心的意識。無論是物質層、制度層還是精神層文化,都要體貼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的觀念。做到重視人的因素,發揮人的主動精神,激勵人的創造熱情,挖掘人的潛在能力。(3)培養和造就一代優秀的企業家。優秀的企業家有強烈的成就動機和對國家、民族、社會和企業職工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是企業文化的具體代表,是企業文化的主要承載者,必須充分發揮企業家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四)與企業管理有機結合來進行企業文化創新

企業文化不是平常意義上的文化,而是一種管理文化或一種軟管理方式,“企業文化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因此它只有與企業管理有機結合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如果僅僅把企業文化理解為一種文化活動,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只去搞一些簡單的文化活動,而與企業管理相脫離,這是毫無意義的。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管理相結合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1.企業文化滲透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中企業文化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同時又受到企業管理內容與管理目標的制約,因而企業文化的目標有多元性。既要樹立為企業服務的價值觀念,又要培養職工的精神境界;既要塑造企業形象,又要培養群體競爭精神,這就要求企業文化建設必須滲透到企業管理的全過程之中。海爾企業文化的成功設計正是做到了這一點,在企業技術進步和營銷體系的各個方面都滲透著其企業文化,通過名牌產品的創造和宣傳,推動其市場的開拓。我國許多企業的文化建設僅僅停留在形式上,都沒有象海爾一樣進入到其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因此,在我國現代企業文化的建設中要借鑒海爾企業文化建設的經驗,努力把企業文化創新與企業經營管理緊密結合起來。

2.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目標的統一性從一般意義而言,企業文化建設不能脫離企業發展的實際,企業文化建設是為了促進企業管理,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因此,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要有統一性,要統一于企業發展和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從海爾集團的企業文化創新的案例來看,它們在企業文化的創新中,緊緊圍繞著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來進行企業文化的創新。在出發點上,它們以實施名牌戰略為出發點,把企業文化建設貫穿到企業名牌產品創造的過程之中。在企業文化內容方面,把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管理緊密結合,在企業管理中實施質量意識,加強全面質量管理,以良好的質量和信譽在社會上樹立自己的企業形象。在企業文化創新的特點方面,以企業文化為指導,以創名牌形象為內容,建立健全海爾的國際國內市場營銷體系,加快企業文化建設的社會化和國際化,通過企業文化建設使海爾產品進一步走向國際化。這對我國企業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中國企業文化創新中我們要克服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管理和企業發展相脫離的現象,努力把企業文化建設與現代企業制度的創新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企業文化建設推動企業管理和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文化。

(五)站在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進行企業文化的創新

中國目前面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而且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因此,中國企業文化的創新“必須面對這一趨勢以及這一趨勢所帶來的挑戰”,進行企業文化的創新。(1)在企業文化的功能創新上,要由管理手段層面向企業文化力的培育方面轉化,為增強企業的社會競爭力服務。(2)在企業文化建設的目的上,由過去增強企業凝聚力向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方面轉化,通過企業文化建設推動企業的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知識創新、經營管理創新、社會服務創新和市場創新。在企業文化內涵的創新方面,由單一的內涵向多元化的內涵轉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文化建設既要建立一種為企業全體職工認同的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企業倫理觀和經營管理理念。同時又要有包容性,包容多元文化,使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共同為企業發展服務。(4)在企業文化的發展方向上,把內在的文化建設,如企業價值觀、企業倫理觀和企業精神等與企業的外在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把企業文化拓展到企業的產品設計、社會服務、市場營銷、技術開發和環境建設的多個方面,提高企業的文化附加值,把企業內在的文化素質與外在的企業形象樹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企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胡政榮等.企業文化:現代企業之魂[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5.

[2]范周.企業文化導論[M].北京:世界文化出版社,1991.

[3]羅長海.企業文化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李中華.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4.

[5]李正赤,程春燕.新時期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性探討[J].理論與改革,2000,(1):112.

[6]左中海.日本市場經濟體制[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4.

[7]林澤炎.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操作方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8]馬江生.企業成功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

[9]鐘月明,鄧孟煊.論知識經濟對企業文化理論發展的影響[J].理論與改革,20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