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工商專業學生就業策略

時間:2022-08-03 02:37:55

導語:促進工商專業學生就業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促進工商專業學生就業策略

最近公布的2010年招生計劃,不少大學把工商管理專業列入了減招行列,同時上海市教委在發往高校的《專業限招、減招目錄》里,工商管理專業亦因就業率低而赫然在目。麥可思公司最新的一項調查也證實了這個“熱門”專業之就業“冷”:應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失業人數最多的10個本科專業中,工商管理專業排在第六位。作為傳統專業的工商管理,究竟面臨怎樣的就業局面,該如何破解該難題,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探討。

一、方案

1.調查對象上海某高校2008、2009、2010屆(截至2010年7月1日)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共計155名。

2.調查方法主要采取記名式普查,輔以電話問卷調查、座談會、個別訪談的方式。

3.調查內容本研究主要針對畢業生的基本情況、求職方式、職業分布、薪金狀況、擇業心態、擇業困惑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二、數據結果與分析

(一)問卷調查回收情況面向該校08、09、10屆的155名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采用電話調查方式,獲得有效問卷150份,有效回收率接近97%。

(二)從調研中得出的基本結果

1、被調查學生基本情況分析該校生源以上海生源為主,上海生源占91%,其余主要為江西、浙江、甘肅、廣西等地生源。男女比例為:67/83。

2、被調查學生分屆就業率對比情況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7月1日,三屆畢業生總體就業率為83%,08屆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為96%,09屆工商管理畢業生就業率為97%,10屆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為75%,總體狀況和10屆畢業生就業狀況均較差。見圖一:

3、畢業生初次就業的基本情況①參加面試的次數調查結果顯示三屆畢業生初次就業參加面試的情況分別為,1次面試成功占13%,2-4次面試成功占21%,5-9次面試成功占37%,10次以上面試成功的占29%,表明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并不高。②初次就業的途徑調查結果顯示工商管理三屆畢業生初次就業途徑分布如下表一所示,親友推薦占24%,校友推薦占0.7%,招聘網站占27%,招聘會占15%,學校推薦占31%,街道推薦在內的其他占3%,三大主渠道依次為學校推薦、招聘網站、親友推薦。③初次就業的流向調查結果顯示工商管理三屆畢業生初次就業流向分布比例如表二所示,升學占14%,出國占10%,公務員占4%,進入國企事業單位占27.33%,外資公司占25.33%,私營民營企業占17.33%,自主創業占2%,自由職業者的比例為零,三大主要流向依次為國企事業單位、外資公司、私營民營企業。

4、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工作變動情況①畢業生工作變動次數調查結果顯示150名工商管理畢業生中工作變動次數情況如圖三所示,超過半數的87人未發生工作變動,21人變動工作1次,15人變動工作2-4次,1人變動工作5-9次,0人變動工作10次以上,但考慮到調查樣本中有三分之一多的應屆畢業生,工作變動程度仍較高。②畢業生更換工作的主要原因調查結果顯示37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發生工作變動的原因分布如圖四所示,48%為追求職業發展,27%為了工作環境的改善,14%為了薪資狀況的改善,11%為了其它原因,表明大部分畢業生在職業調整時,將職業發展放在了首要位置。③畢業生目前工作分布情況調查結果顯示目前150名畢業生的工作范圍分布較初次就業發生微調,國企事業單位、外資公司、公務員所占比例均有所增加,其中國企事業單位所占比例由27.33%上升到30%,相應的自主創業人員與私營民營企業人員所占比例則有所降低。

5、畢業生對就業困難原因的認識調查結果顯示,60%的被調查學生認為專業技術不高是導致他們面臨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15%的被調查者認為缺乏工作經驗是其面臨的主要就業困難,14%的被調查者認為專業需求不旺是面臨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另外11%的被調查者認為缺乏職業規劃、求職技巧不夠、就業預期過高及其它是造成就業困難的主因。

6、被調查者認為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最應該做好調查結果顯示,43%的被調查畢業生認為在校期間最應著重積累工作經驗,33%的被調查畢業生認為在校期間最應著重鍛煉社交能力,11%的被調查畢業生認為大學期間最應做好的一件事情是培養寫作演講能力,僅有9%的被調查者認為在校期間最應做好的事情是專業課程學習,認為在校期間培養良好品德為首要任務的僅占1%,這一調查結果頗為意外,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當社會更多的要求畢業生具有工作經驗時,畢業生在心理上也不得不無奈的做出回應。

7、被調查者認為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適合從事的工作崗位調查結果顯示,46%的被調查者認為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適合從事行政類管理崗位,19%的被調查者認為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適合從事市場營銷類管理崗,16%的被調查者認為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適合從事人力資源類管理崗,7%的被調查者認為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適合從事財務管理類崗位,還有12%的被調查者認為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適合從事物流類、公務員及其它崗位。

8、被調查者希望學校應為促進學生就業所采取的措施調查結果顯示,為促進大學生就業,被調查畢業生中32.67%希望學校改變課程設置,24.67%希望學校提供用人單位信息,21.33%希望學校能夠建立實習基地,15.33%希望學校直接推薦用人單位,10.67%希望學校提供更多的實習信息,8%希望學校增加就業技巧方面的培訓,4.67%希望學校改善教學方法,具體見表四。

四、對策探討

通過此次調查,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工作有以下幾點啟示:

1.設立厚基礎、重特色的課程體系從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的市場定位及培養目標出發,科學地設計課程體系,形成適合的課程體系是普通高校立足的保證。目前,大多數學校的工商管理專業按照“厚基礎、寬口徑”為導向的人才模式,這種模式導致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時不能體現專業的優勢,因此便出現了前述調查中畢業生普遍認為的工商管理專業缺乏專業性的問題。針對該問題建議采取厚基礎、重特色的培養原則。厚基礎主要借助課程中公共必修課模塊和專業必修課模塊完成,形成工商管理專業人才所必備的通識性知識和基本的專業知識,重特色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設置能夠體現符合國家經濟特點的專業課。如設置一定量的外語(不局限于英語)基礎課與專業雙語課程,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特點;二是在課程設置上,要側重應用能力的培養,努力實現理論與實踐課程的結合,將實踐教學課程化,在專業課程教學計劃中要配比一定量的實踐教學(如實驗、設計、調研等)的內容,以形成辦學特色。通過形成有特色的課程體系,使得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既具有廣泛的理論基礎又有較強實踐性,在保證本科教育厚基礎的同時提升工商管理專業的專業性,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2.采取多種形式促進就業能力提升[1](1)暑期學院項目。考慮到學生雖然掌握了基本管理理論,但是缺少必要的基本商業技能,因此可以效仿國外的暑期學院項目。如斯坦福大學商學院舉辦的為期四周的綜合管理暑期學院。內容包括:基本的管理理論培訓;適合就業的技能和資源訓練,如面試練習、職業咨詢等。(2)合作研究。合作研究是國外商學院課外實踐環節的一大特色。它主要是由指導老師和學生共同承擔一項研究課題。如麻省理工學院提倡“研究是實踐的核心”,這一思想貫穿于本科生培養的全過程。斯隆商學院一直鼓勵學生參加“本科生研究機會項目”。(3)學術報告會。美國一流商學院非常重視為學生開設學術報告會。如哈佛商學院2005年開設了150多場學術報告會,斯隆商學院2005年開設了250多場學術報告會。演講人也來自各種不同的領域,多以企業界和學術界的領袖級人物為主。

3.多途徑獲取就業信息,促進就業實現成功就業的三大主渠道依次為學校推薦、招聘網站、親友推薦這一調查結論使我們獲得重要啟示,工商管理專業應屆畢業生面對著一個信息不對稱的社會,為減少經濟學中提到的摩擦性失業現象,需充分重視學校推薦、招聘網站、親友推薦這三大渠道,同時不放棄其它渠道,從而及時獲取就業信息,實現就業。

4.積極引導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及早認清形勢,確立目標在大學培養階段,應注意引導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及早認識到本專業的局限性,在掌握所學課程的基礎上,結合未來就業的方向確定學習重心。通過前述調查結果可以得出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較為廣泛,畢業學子認為工商管理專業適合從事的崗位依次為:行政類管理崗位、市場營銷類管理崗、人力資源類管理崗、財務管理類崗位、物流崗位,在校生可圍繞上述崗位擴展相應知識范圍,考取有關證書,從而充分發揮個體的能動性,為畢業后順利實現就業奠定基礎。總而言之,提升工商管理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只有切實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進一步提高教學工作質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增強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才能真正從根本上改變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