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電價改革思考

時間:2022-09-23 06:05:00

導語:當前電價改革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電價改革思考

隨著我國第一部《電力法》的誕生,電力作為商品已載入我國法律。電力法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也早將電力經營推向了波瀾壯闊的大市場。但是,由于現行電力價格的種種弊端,使電力變成了一種奇異的商品,既違背了市場規律,又制約了電力企業的發展。

1、電力作為一種商品,其經營成本是相同的(水、火、核等電力生產成本是由電力經銷企業內部平衡的),但由各地政府擬定的各種電價政策,目錄價格是五花八門。僅**省為例,現行目錄價中,最高的商業電價0.932元/千瓦時,最低的農業排灌電價0.22元/千瓦時,單價相差達0.712元/千瓦時,農民照明0.508元/千瓦時,非居民照明0.687元/千瓦時,相差0.179元/千瓦時,商業電價與居民照明電價則相差0.41元/千瓦時,大工業電價與普通工業電價也相差0.1元/千瓦時。而同一用電性質的照明用電,就有三類價格:居民照明0.52元/千瓦時,農民照明0.508元/千瓦時,非居民照明0.687元/千瓦時,分類十分復雜。

2、價格的不公平性帶來的各種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

一是過于細化的目錄電價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不符合電力市場化的發展要求,過多的分類造成了市場的不公平。

二是由于許多地方國有企業買斷經營,所有權變成了私有,尤其是高能耗和小化肥企業,絕大部分都變成了私有經營,但是國家對于這些企業的電價仍然執行的是優惠電價,而這些廠的產品最終銷售都參予了市場調節,電價的優惠部分變成了私有收入,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而原來考慮的優待對像沒有得到實惠。比如在**市化肥廠的全年用電量就占了全市用電量的1/4,電價卻只有0.2元/千瓦時左右,供的越多,貼的就越多。

三是造成電力價格腐敗現象。由于電力商品的交易是瞬間完成的,其交易量隨時間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供電量的瞬間不確定性是永遠存在的,而對同時具備幾種用電性質的用戶的電價,則是由電力營銷部門根據用電比例來確定一個均價,形成了一個混合電價的格局,混合電價有人為因素。一些不法者就利用這一點,內外勾結,高價低供,在計量方式上動手腳,降低高電價比例,這樣不可避免的給經營帶來人情電、關系電、權力電等腐敗現象。

四是電價的不公平制約電力市場和地方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商業用電價格總體上高于工業用電1倍左右,與我國發展第三產業的政策極不適應,過高的商業電價影響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對電力企業而言,那些使用高電價的商業用戶屬于優質用戶,基本沒有欠費,恰恰是那些享受優惠電價的企業成百萬、上千萬的大量欠費,給電力企業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而高電價反過來又制約了優質用戶的發展,因為他們用不起電,不敢用電。

解決辦法:

1、統一現行的目錄電價,同時根據各省具體情況,由國家主管部門核定省級地區差,同價范圍最小執行單位為省網一價。

我國銷售電價目前有居民生活用電、大工業用電、農業生產用電、貧困縣農業排灌用電,以及非居民照明、非工業及普通工業、商業用電共七大類。由政府定價,分類繁雜,交叉補貼普遍存在,難以反映用戶的真實成本和需求。因此必須改革目前的價格體系,實現全國統一價格或者至少是一省一價,使其科學化、規范化、市場化,實現所有消費者都能夠有自由選擇權,將價格的調節權交給市場。

我國電價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建立發電、輸配電和售電三段式電價體系。改革電價結構,建立三段式電價是指銷售給用戶的最終銷售電價將由上網電價、輸電電價和配電電價疊加而成。銷售電價不具有自然壟斷性,銷售電價改革方向是在給予用戶充分選擇權的基礎上價格由市場決定,并建立與上網電價聯動機制,合并當前的銷售目錄電價改革的基礎。銷售電價改革的原則是:(1)堅持公平負擔;(2)有效調節需求;(3)反映發電側供求變化,建立與上網電價聯動機制;(4)簡單明了,易于操作。

在具體的操作中,一是優化現有電價結構,建立與上網電價聯動機制。改變當前各類用戶電價與供電成本嚴重偏離的現象,使用戶電價基本反映供電成本,建立與上網電價的聯動機制。二是在縣為實體的改革基礎上,統一用戶類別,推行科學的電價制度,取消分類復雜的目錄電價,所有的用戶實行同一個電價。這不僅符合“放兩頭、抓中間”的電價改革原則,也便于基層供電企業的操作,從根本上杜絕了電價腐敗現象,真正體現了公平、公正。三是要加快電價立法,根據電力體制改革和電力工業發展的需要,加快《電力法》的修改,從法律、法規、制度多層面推進電價改革,形成合理科學的電價體系。

從同價的效果看,商業用戶是銷售電價統一后的直接受益者,改革之后的商業電價將會降低。據統計,我國商業用電總體上價格高于工業用電一倍左右,這是計劃體制下優先保證生產、抑制消費需求的舊有規定,與我國發展第三產業的政策極不適應,降低商業電價將對解決就業問題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而“居民照明”和“大工業用電”、“排灌用電”這幾類用戶電價有可能上升。根據將電價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居民收入和物價水平的對比看,電價的漲幅是遠遠落后的,因此電價的適度上漲用戶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2、由國家電網公司統一向中央財政結算包含在電價中的各類應收基金、補貼(如三峽基金、特種企業補貼等),再由中央財政進行分配,這是特別要指出的,化肥、排灌補貼應直接發到農戶手中。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以用電性質為基礎,劃分行業定價收費的電價結構,既不符合《電力法》的規定,也不符合電力體制改革的新形勢,現行的各種優惠“電價”,如對高能耗大企業,農業排灌用電的優惠,從本質上說是非市場行為,不符合電力體制改革的要求,一是對相同性質用戶不公平,二是對電力企業利益造成損失,部分電價甚至低于進網購進電價。

全國實行統一的電價政策,對現行電價的“優惠”部分,關鍵是要理順補貼資金的發放渠道,變加入電價里面的“暗補”為由財政直接進行“明補”。變化的部分采取相應的財政政策和價格手段予以調控,對大工業企業可以通過挖掘企業內部潛力,降低成本的方法以消化,或者以一定的形式對企業終端產品的價格由國家有關部門給以補貼;農業生產中電價的變動部分可以采取財政補貼的形式減輕農民負擔,給農民以實惠。

3、加快縣為實體的改革,對電力售銷采取分層次躉售的管理模式。其躉售價格可由各省電網確定。

過去以省為實體,分級管理,收支兩條線的管理模式導致電力企業整體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加,經營效益降低。縣為實體的改革使省公司與縣公司之間的關系簡單清晰,其核心就是實行分級躉售,理順電力購銷關系加資產紐帶。這與三段式電價改革目標是一致的。其中躉售電價的制定應當堅持合理補償成本,合理確定收益,堅持公平負擔,依法計入稅金的原則,由省級政府和上級電力主管部門合理定價并實施有效監管。

縣為實體,分級躉售讓縣公司有了足夠的主動權,便于結合本地實際應對各種復雜的經營環境。由省公司對電網進行規劃和建設、運行維護本地區的輸電網絡和地級城市配電網絡、對縣級電力企業躉售電;在管理上不再是一個企業內部上下級管理層之間的關系,而是產權關系和行業關系。縣公司在國家法律、法規范圍內,在維護出資人權益條件下,獨立自主進行經營和發展,自主搞好縣內電網規劃和建設,管好縣內輸配電網絡,對縣內用電客戶供電。縣公司為法人實體和核算實體,站所作為派出機構對用電客戶直抄到戶。

**電力聯營公司作為全省第一家實行國家電網與地方電網聯營的農電企業,在縣為實體、分級躉售的實踐上走在了改革的前列,取得了一些經驗。公司的成立對解決大、小電網矛盾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避免了電網重復建設,加快了地方電力建設步伐,消除了以往大小電網之間的經濟利益沖突和互爭供區的矛盾,使政府從管電難的困境中解脫出來。更值得注意的是,因為管理模式的改變,聯營公司實行獨立經營,給企業發展也帶來了相當大的變化,固定資產從1991年聯營之初的2379萬元上升到**年底的2.3億元,是聯營初的10倍;售電量由聯營初的1.6億千瓦時上升至現在的4.35億千瓦時,增加了2.6倍;聯營初線損率高達20%,近幾年來一直保持在5%以下。現在**電網布局合理,供電質量顯著改善,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這說明以縣電力企業為實體、分級躉售從事縣域范圍內的電力配售非常合理、科學,也符合電力生產、輸送和配售的規律。

電價對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乃至生存發展有著舉住足輕重的作用,同時與國民經濟中的各個行業、人民群眾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電價改革是電力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解決目前電價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促進電力企業的健康發展值得我們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