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內因探究論文

時間:2022-06-17 11:08:00

導語:收入差距內因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收入差距內因探究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與此同時,收入差距也在逐漸拉大甚至懸殊,已成為困擾中國改革和發展的一大社會問題。文章對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的內在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原因;對策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全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越來越大。如何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科學、公正、規范的收入分配機制,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我們面臨的嚴重挑戰。

1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

當前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既有歷史的原因,又有現實的原因;既有體制的原因,又有政策的原因;既有市場的原因,又有非市場的原因;既有經濟原因,又有非經濟原因。

1.1“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體制因素

(I)長期以來,中國城鄉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造成城鄉居民在就業、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機會不平等,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

(2)現代城市工業與鄉村傳統農業之間生產力存在顯著差異。工業化組織和生產的特點是:勞動、資本、技術投入大,流水線生產工藝產、供、銷循環,資本周轉快,資本利潤率高。相應的參與這種工業化生產的勞動、資本、技術就能獲得較高的分配收入。而中國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農業人口多,人均占有土地資源少,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其依靠土地資源不可能獲得高的收入;二是中國現行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不利于土地的市場化和集約化經營,不利于提高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平,大大制約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三農業生產受天氣等自然條件影響大,導致農業產量變化大,進而引起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不利于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和農民收入。

(3)農民工外出務工待遇不平等。十幾年來,廣大農民為了擺脫貧困,提高收入水平,紛紛外出打工。他們為國家和企業創造了大量的稅收和利潤,但卻享受不到與城市職工同樣的勞動工資和社會福利標準,缺乏基本的獲得體面勞動和社會保障的權利,全國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待遇的不平等也直接拉大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1.2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因素

中國東、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拉大了東、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發展不平衡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先天的區位環境、基礎條件等自然歷史因素。東部地區經濟基礎好,城鎮化率高,居民受教育機會多,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好,而中部和西部地區則相差很多;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采取的由東向西的經濟推進序列和區域不平衡發展戰略更加劇了這種差別的擴大。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出臺了大量向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特區傾斜的政策以及稅收優惠政策,促進了東部地區經濟更快地增長和發展,進一步拉大了東部與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差距水平。

1.3市場機制的內在缺陷因素

(1)市場與壟斷相結合促成中國壟斷行業職工收入超分配。改革開放以后,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體,在市場競爭中,大批國有競爭性企業被市場淘汰,國有資產陸續退出競爭性和低盈利行業;而一些政策壁壘和市場壁壘高的國家壟斷行業和高盈利性行業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得到了市場和政策的雙重支持,獲得了更快的發展,獲取了大量超額利潤。這些壟斷行業一方面憑借其市場壟斷地位大肆攫取高額壟斷利潤。另一方面又憑借產業進入限制和行政權力,在交易方式、價格制定等方面與非壟斷行業及居民形成非公平交易,將非壟斷部門創造的一部分財富和居民部門的一部分收入剩余以經營收入的形式轉變為壟斷行業利潤。同時,壟斷行業排斥新經營者進入,使該行業發展不充分,效率低下,造成社會就業面縮小,失業人口增加,勞動者通過就業增加收入的機會減少,加劇社會不公平程度。

(2)勞動市場的非完全競爭特性決定了初次分配的非公平性。勞動市場是非完全競爭市場,這是勞動市場的內在屬性所決定的。一是資本所有者在勞動市場中具有天然的強勢地位,勞動者處于天然弱勢地位,在市場經濟中,勞動者為了維持生計,必須到資本所有者提供的崗位上就業,并被動地接受其制定各項工作標準和工資標準;二是市場信息不對稱。一般來講,資本所有者出于資本經營的需要,會想方設法獲取充分的市場信息,包括相關用工信息。而勞動者抑于各種條件限制,比如沒有工作經歷、文化水平較低、來自外地等等原因,往往對勞動市場信息缺乏了解;三是資本的私利性會促使其最大限度地來壓低工人工資而提高自己的收益;四是在市場上勞動者個體無法與資本所有者就勞動權益進行平等搏弈,使勞動力價格失去市場公平。

(3)市場的外部性致使一部分人獲得收益。長期以來,我們片面追求CDP的高速增長,而不關注GDP增長對環境和資源造成的破壞。由于環境污染和治理的市場外部性特征,許多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獲取高額利潤,不進行環保評估和增加治理污染投入。這種市場的外部性使一部分人獲得超額收益,擴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1.4制度轉型中的不合理收入擴大了收入差距

政府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是對的,也極大地激勵了生產力的發展,問題在于許多人似乎忘了先寓的前提條件是“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特別是股份制改造,在一些地方竟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最后一次“免費午餐”。這些年,因為監督機制缺位,甚至是權力的介入,產生大量黑色收入,導致—部分人暴富,為廣大人民深惡痛絕。另外,還有一些介于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收入”。這些不合理收入,在新一輪的角逐中,進一步擴大了貧富差距。

1.5對高收入階層的稅收調節機制不到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居民收入方式日趨多元化,收入分配差距不斷加大,而體現社會公平的稅收調節機制卻未建立起來。當前,中國只有個人所得稅對居民收入進行調節,缺乏財產稅、遺產稅、贈與稅等多層次稅收調節手段。由于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偏低,使得本該成為納稅主力的高收入階層卻往往成為漏稅逃稅大戶,而不該納稅甚至應該成為政府補貼對象的中低收入階層卻成為了納稅的主力。

1.6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

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僅有利于起點公平,也是市場競爭的社會安全閥。但是目前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和保障機制不完善,不能有效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加大了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支出負擔,進而導致收入分配差距擴大。

2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危害

(1)不利于投資、消費和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協調拉動。

(2)不利于中國經濟結構的優化。

(3)不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3解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對策

由于中國實現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的根本原則,如果收入差距過分擴大。必然導致兩極分化,就會不利于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所以應采取“適度差距”原則,在堅持市場經濟的平等法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同時,加強宏觀調控,調節收入差距,把收入差距控制在社會可容忍的限度內,最終達到既合理拉開收入差距。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又不讓收入差距過分拉大,在促進經濟效率的基礎上努力實現社會公平的目的。為達此目的,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4項對策:

(1)注重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解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為從總體上消除城鄉之間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差距應努力做到:一是注重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加速推進城鎮化進程;二是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三是認真研究和做好農村的社會保障工作;四是為農村勞動力流動創造公平的環境;五是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逐步取消各種稅費以減輕農民負擔;六是不斷推進基層民主建沒,有效制約變相增加農民負擔的行為。

(2)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調節機制。全面改革現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堅持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制度建設,通過建立公平、透明的制度環境,使得分配秩序和分配行為合理化、有序化,建立起有效的收入分配機制。

(3)切實擴大中等收入人群以縮小收入差距,這也是目前中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點。具體是通過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備類企業、事業單位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及技術工人的收入水平。努力增加新型農業、規模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同時通過加強再分配,調節過高收入,規范分配秩序。

(4)建立對低收入群體保護機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近年來,一方面下崗人員增多,職工貨幣收入增幅下降,導致社會中低收入階層規模急劇擴大,另一方面企業保障制度正向社會保障制度轉變,舊的福利制度被打破,新的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形成,必須盡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解決低收入群體問題、增加就業、擴大就業的有力措施。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對緩解收入差距的擴大起著重要的作用。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遏制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促進中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是當前中國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同時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必須結合中國實際,借鑒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一些有益做法,采取市場的、法律的、經濟的、社會的等綜合的機制和手段,逐步建立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公平高效的收入分配機制、收入調節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讓廣大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和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