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言人存在問題和對策探究
時間:2022-08-10 11:46:00
導語:新聞發言人存在問題和對策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結合浙江溫州樂清的錢云會事件,從事件本身和傳播學理論兩個層面探討了公眾質疑公權力的原因,分析了目前政府新聞發言人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政府新聞發言人相關制度完善的建議。
關鍵詞:新聞發言人;錢云會事件;問題;對策。
一、事件概述。
2010年12月25日上午9點45分,浙江省樂清市蒲岐鎮寨橋村發生一起車禍,53歲的村主任錢云會被一輛大型工程車碾壓,當場死亡。樂清市公安局將本案定性為“交通肇事”。但不少村民認為錢云會的死與他長期向上級反映他們村土地被占問題有關,他們認為死者錢云會是被人硬塞入車底的。
12月25日下午1點左右,網上出現了《蒲岐一苦難的村長為民辦事的好村長今早被殺》的首帖,文章稱,錢云會的車禍并不是一起簡單的交通事故,而是一起有策劃、有組織的謀殺案。帖子一出,頓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各大網站紛紛轉載。僅25日一天,天涯、貓撲、百度快照及溫州當地網站“703804”等訪問量高達28萬人次,跟帖近2000條。為什么公眾的質疑聲沒有因為官方的事故鑒定而停息,反而發展成為一場聲勢浩大的質問公權力的事件,甚至還發生了嚴重的群體沖突?
二、質疑的原因。
(一)集合行為中的“信息流”。
“集合行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流言通常發生在社會環境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而正規的傳播渠道不通暢或功能減弱的時期。”[1]98錢云會事件中,官方聲音在最初的兩天內一直缺失,而事件一直被冠以為拆遷犧牲的名字,在當下中國拆遷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情況下,公眾在面對錢云會事件,不由自主地產生了錢被謀殺的流言。而流言的迅速傳播關鍵在于拆遷問題的嚴重程度和官方證據不足以說服公眾,特別是官方消失的聲音和倉促簡短的新聞通告,都推動公眾通過流言尋找真相。
(二)組織上下行傳播不通暢。
“上下行傳播是組織內傳播的兩個基本渠道,這兩個渠道是否通暢,關系到組織的統一性和運作效率”[1]102。在錢云會事件中,12月28日,上級溫州市公安局和政府才參與到此事中來,之前他們并不知曉或并不重視這一下級事件,隨著輿論壓力不斷增加才被迫介入調查,這就促成上級在面對公眾的質疑和媒體采訪時,沒有做好應對準備,倉促的新聞通告也讓公眾極為不滿;而25日發生的事情,28日開始重新介入調查,貽誤了調查結果出現的最好時機,也造成公眾對其工作效率低下的強烈不滿。
(三)選擇性接觸。
“受眾并不是不加區別地對待任何傳播內容,而是更傾向于選擇那些與自己的既有立場、態度一致或接近的內容加以接觸”[1]196。公眾由于對其維護村民的拆遷利益持有同情,相信老村長的死一定是事有蹊蹺,所以,在媒體雖然做了大量報道認定該事件不過是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案時,仍舊認為這理應是謀殺,甚至有公眾認為肇事司機和目擊者被收買了,連媒體也被收買了。這其實是與公眾之前對政府的公權力的態度有關,因為他們一直認為政府在拆遷問題方面做法失當,所以寧愿站在流言方面。
三、政府新聞發言人存在的問題。
(一)時效觀念缺乏。
在一些地方,“一件事情沒有到結束就不方便公開,尤其是涉及公共安全或重大事故,更是要等到事件好轉才可以公之于眾”[2]41。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影響了事件的正常發展,很多本該有序進行的事件因此發展成了無法控制的群體性事件。其實,政府可以在事件一開始的時候,就通過新聞發言人,將事件的調查進展情況對公眾作出詳細的交代,公眾就不會因為缺乏正規渠道的信息而胡亂猜疑,這樣也能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二)信息透明不夠。
在某些地方,一旦發生突發性事件,政府官員首先想到的是捂住,實在捂不住再公開,信息不透明顯然就導致了信息不及時。這種息事寧人的做法是對“穩定”二字的誤讀。在現代社會,信息傳播的渠道相當發達,尤其是事關公眾利益的突發事件,想要過濾掉其中的負面信息,初衷是好的,然而信息不透明常常會導致流言四起,反而會對社會的穩定造成危害。
(三)上下級傳播不暢。
由于政府層級制度和管理體制的復雜,很多信息不能在上下級之間得到通暢傳播,在事件得不到控制的時候,當公眾對更高一層政府予以抱怨的時候,下級才想起上級,而此時上級也因為從未了解該事件而陷入尷尬境地。如果在事件剛發生時,政府上下級之間能夠很好地進行溝通,并協調各種有利資源解決該事件,相信所有的事件都能有完滿的結局。
(四)新聞發言人素質問題。
1媒介使用方面很多新聞發言人的素質不高,尤其是在媒介使用方面,很多新聞發言人不懂得如何正確地操作。如在錢云會事件中,樂清警方在27日注冊了名為“平安樂清”的新浪微博ID,但是卻不懂得如何使用,致使很多消息不能在第一時間傳播給公眾,也成為廣大網友的笑柄。
2表達能力新聞發言人在通稿中,有時會因一些不甚合適的詞匯,從而招來公眾的不滿,由于新聞發言人代表的是政府,這又將損害政府的公眾形象,導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例如浙江樂清在公民調查團作出和警方一致的結論后,消息稱“公民調查團立場正確……”,平時立場正確用在公民對待國際事務方面,沒有任何錯誤,但在這里,總有一種“為官方說話”的意味。因為政府和民眾不是對立關系,沒有對立立場之說,即便有了矛盾,也是人民內部矛盾,是可以調和的,上升到立場的高度,不甚合適。
四、制度完善建議。
(一)定期。
應該形成定期新聞的規矩,定期對政府所做的工作、政策和群眾關心的問題進行信息,讓群眾了解政府的工作狀態,并自覺參與到國家管理工作中來,提高公眾的公民意識。并且,通過定期新聞,建立起和公眾的良好互動,對公眾生活和社會中集中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寫入政府工作計劃中予以解決,也能實現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二)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
對于突發性事件,新聞發言人應該建立預警機制,從行為、態度等方面對具體的新聞工作進行規定,以防止新聞發言人在突發性事件面前慌亂,出錯。上下級之間在突發性事件中,理應有一種信息通道,無論事件發展到何種程度,上下級之間都應該保持聯系,共同協調有利資源應對事件。其中,信息通道可以著力放在計算機信息系統,而不應該是會議或者書面報告,在當下信息隨時都有可能傳遍全球的時代,能在第一時間掌握信息才是最重要的。
(三)提高新聞發言人素質。
政府選拔新聞發言人時,應該綜合考量他們的應變能力、表達能力和媒介使用能力。當然,定期的職業培訓更需要經常開辦,這樣才能使新聞發言人處在時代前列,不至于因技術問題陷入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