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經營制度的創新模式

時間:2022-02-12 11:26:00

導語:現代農業經營制度的創新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農業經營制度的創新模式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農村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漸暴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面臨著公司經營業主化、內部產權明晰化、分工細密專業化、風險投資市場化、家庭福利社會化等諸多挑戰,迫切要求進行以農民土地持有產權為紐帶的現代農業經營制度創新,有效地配置土地資源、勞動力、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以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與土地經營規模報酬,實現農業現代化。

家庭業主經營型

這是現代農業企業經營制度的初級形態。它是對傳統家庭小生產經營、農戶承包小生產經營等形態,按照現代公司制的模式及其機制進行部分改造移植而產生的。它通過引入“法人”機制、家庭成員個人明晰的土地持有產權機制、家庭成員中擬制法人---業主代表機制,對傳統家庭經濟組織功能通過注入現代企業制度規則的新要素進行改造,使傳統家庭經營脫殼為具有現代農業企業經營的經濟功能,其對外以家庭為企業團隊,具有產權明晰、獨立的法人資格、經營場所、財產賬戶,具有獨立的經濟權利能力、民事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能自主選擇決定市場競爭條件下的農業生產、投資、交換、分配、消費,并獨立承擔市場風險、經濟責任與民事責任。

這種企業經營制度,一方面保留了家庭作為企業經營組織天然的協調成本與學習成本低的優良傳統,克服了傳統家庭內部產權不明晰的“外部性”問題。另一方面,它為向高一級形態的企業經營制度的過渡和演進提供了制度規則“通道”。同時,更重要的是為其吸納工業化與城鎮化的成果,同其他市場主體進行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與交易,接納農業生產產業化、信息化與現代化預留了制度規則“平臺”。

聯合---協作經營型

這是現代農業企業制度由初級形態向中級形態的一種過渡形態。其基本形態可概括為,以明晰的產權為前提,包括農民土地持有產權、法人財產權、知識產權、金融資本產權、其他要素產權,并按照一定規則進行的合約聯合。比如:(1)“公司+農民(農戶)土地持有產權型”。它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公司或企業以契約關系為紐帶,向農民或農戶業主提供一定的生產資料或生產技術的扶持或服務,農民(農戶)按照價格差別待遇或價格同盟提供給公司或企業特定的農產品,使雙方結成契約約束的利益同盟,各自獲得相應的比較收益,同時共同一致地分散或轉移經營與交易風險,節省經營成本與交易成本。(2)“中介組織+農戶(民)業主資本產權型”。它是以中介組織運用信息、資金、技術、銷售網絡等產權及其他資源比較優勢,依契約為農戶(民)業主企業及其他企業提供產、供、銷定向服務,按照特別約定價格雙方從中獲得分成收益,分散風險。(3)“科技產權+信息產權+農民土地持有產權帶動型”,即科技服務組織憑借名優特產品的專有技術產權與農戶(民)業主土地持有產權,通過市場合約定向約定聯結,雙方在合約范圍內主張權利、承擔義務與風險,從中獲得分成收益。

這三種類型的聯合經營或協作經營,使不同性質或同性質不同類型的產權主體按照合約規則建立聯合、聯營、協作關系,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激勵約束機制。因而,這是現代農業企業制度由傳統經營模式向現代企業經營模式演變的一個實際步驟與環節,是一種聯系股份聯合經營中級形態的過渡點。

股份合作經營型

這是現代農業經營制度的中級形態,其在農村的創設與運用,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其功能作用在于:1、強化了農民身份置換-股東地位,弱化了社區成員終生身份權的地位,并且可以實現兩者的適度分離。2、“激勵約束”機制使其入股農民的素質得到提高。3、催生出一批農民企業家,并為高智力資本人才的引入提供了制度規則通道、內部機制平臺以及外部經濟環境。4、有效地克服了傳統社區集體、傳統社區合作組織所特有的資本功能弱化即封閉性,社區之外的個人和法人資本、境外資本難以進入,社區之外的股權不能流出等障礙。5、克服了社區土地資本作為福利功能的凝固性,資本化“激勵約束”功能缺乏等缺陷,從而為農村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合理流動提供了制度保障。

現代股份公司經營型

現代股份公司經營組織作為現代企業組織,它是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由家庭經營制、莊園業主經營制、合伙經營制、農場經營制、合作經營制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高級形態。其特點:1、具有獨立經濟人地位,在統一權威指導下形成層級組織,使企業法人化,并實現了決策行為的短期化。2、利潤最大化目標使其追求長期穩定發展,包括確定最優經營規模、優良品種、耕作、新技術與新工具,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對市場信號迅速反應,及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及經營規模,提高規模報酬。3、注重培育新品種,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使企業具有自我創新發展的能力。4、以一定年限的農民土地持有產權、財產產權、資本產權、知識產權以及其他產權為紐帶,按照股份公司三權分離制衡,即出資者財產權益、法人財產權、法人內部治理權的互動制衡,實現公司的不斷創新發展。5、按照激勵相容約束原則,對職業經理的薪金、津貼、股份份額的滿意程度,也是其給被股東所滿足的公司高額利潤及其股權權益更多分紅。

這種企業經營形態消除了農民直接參與市場競爭所遇到的制度壁壘、信息不對稱、資本短缺、技術素質不高、抗衡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能力弱等,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小生產者的角色到現代農業大生產或產業化與現代化的“理性經濟人”角色的轉變,也真正使農民成為現代社會的主人之一。

農科工貿現代一體化經營型

這是按照產業化要求組織生產,以產權+合約兩條紐帶相聯系的現代“航母級”的經營形態。其特點:

1、按照生產專業化、農產品商品化、服務社會化的要求組織“農科工貿一體化”生產與經營。如:培育新品種→規模生產→承攬儲運→加工包裝→壟斷上市→高額利潤或壟斷利潤或超額壟斷利潤,并按照市場經濟分工細密化與專業化、規范化、質量標準化組織起來,形成利益同盟,加上國家由政府出口補貼、定項轉移支付補貼、特別支持涉農的“科、貿、工、農”集團經營、聯合經營或協作經營,從而形成國際競爭比較優勢。這樣,農產品不僅打破了地方市場、國內市場的界限,而且同國際競爭融為一體;國際市場價格成為現代“農科工貿”集團企業或聯合企業進行調整結構、協調發展、適應競爭的“晴雨表”,不停頓地協調相互的經濟行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決策科學化與短程化。

2、“一體化”聯合經營或集團經營的形式多樣化:垂直一體化農業公司,即把農工商置于一個企業的組織之下,組成農工商綜合體;大企業或大公司與家庭業主企業、股份合作企業、股份公司相互持股、參股、控股,建立起以產權為紐帶,以股份表決、承擔風險、分攤成本與收益的集團公司;家庭業主企業、股份合作企業同“科、工、貿、技、服務”企業以合同為紐帶,由合約安排分攤的“成本-收益”,分散風險;按專業分工與協作建立起來的品種開發、生產與技術服務、購銷服務、信貸等各類股份合作社、家庭業主企業、股份合作社可相互參股,并以合約安排“激勵約束”經濟行為,產權參股僅作為內部利潤“成本-收益”分攤,使之具有雙向“激勵約束”的功能,又互不干擾。

3、產權初始界定與合約安排的交替選擇運用,成為“一體化”企業經營內在動力源泉與外在運行市場規則的保障。無論何種形態的企業經營模式,其配置資源效率高低與否,關鍵在于這些資源的初始產權是否界定清晰,只有確定清晰的初始產權,才能建立起有效的產權本身具有的“三大基本機能”,也就是使產權的基本功能外在化。

4、初始明晰產權的內在動力在于把千千萬萬家庭業主企業同市場聯系起來,使產、供、銷各個環節協調一致地分攤成本與風險,實現增加分成收益,從而使之同主導產業、服務組織、市場迅速結合,提高了參與市場競爭與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初始明晰的農民土地持有產權等相關產權有利于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組合,使城市的資金、設備、技術、人才向農村流動,并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向城市第二、三產業轉移。這種以產權為紐帶的各種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優化配置,其結果是農民與市民的“雙贏”,農村與城市的“齊飛”,從而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