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階段性
時間:2022-02-12 11:44:00
導語: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階段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幾年來“三農”問題變得越來越尖銳,“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是農民問題。目前對“三農”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及縮小城鄉差距上,對于農民的養老問題則很少顧及。同時一些學者將對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研究重點放在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問題和對策研究上,未注意對農民群體發生分化現實,或已經注意到但未能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制度建設構想。
目前我國農村面臨著青壯年人口的大規模轉移,再加上養老保障制度殘缺不全,老年農民老無所養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我們要解決“三農”問題,要從農民的最基本的保障問題上下功夫,使農民老有所養,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首先是農村老齡化加快。雖然我國在城鄉執行了不同的生育政策,但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農村勞動力的輸出,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人口進入城市,農村的年齡結構出現“兩頭大,中間小”的局面,農村的養老贍養系數明顯提高。據統計,2000年我國農村8.33億人口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7.36%,到2030年6.64億農村人口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17.39%為1.29億。
一、農村養老保障需求持續高漲
其次是農村傳統養老功能弱化。主要體現在傳統農村社會保障功能弱化、土地保障功能“虛化”、家庭保障功能弱化上。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農村集體經濟大為削弱,資金缺失使五保制度名存實亡;同時土地收益在農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減少而農民生活保障實際能力逐步下降。由于農業生產率低,產品價格不合理,導致農業經營的絕對收益越來越低,農村土地負擔越來越重,單純依靠土地已無法對農民提供保障作用,農業經營的絕對收益也越來越低,甚至下降到絕對虧本狀態。再者由于生育政策的實行,家庭小型化成為農村家庭的發展趨勢,小型家庭也就意味著家庭成員面臨的風險不易分散,在養老問題上表現為贍養系數大大提高,加上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也大大削弱了家庭保障的功能。
再次是農民對社會養老保險的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所面臨的老年風險越來越突出,并逐漸演變為一種社會風險,如由于社會流動,城市化加快,青壯年農民群體大量進城務工,成為農村中的非農業群體或農民工,因此留居農村的農民因年
老無力經營承包土地,面臨收入大幅減少,基本生活失去保障的風險;而最終未被城市吸納的農民工,由于工作時沒有參加養老保險,又無足夠的個人儲蓄,年老時也同樣面臨著這一風險。老年風險的增加使農民對未來特別是老年預期極低,從而加大邊際儲蓄傾向,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當前農村消費需求不旺的原因。從維護社會公正、保障農民權益方面考慮,建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很是緊迫。
二、農村養老保障近期建設
我們構建農村養老保障,必須立足于當前中國的國情。目前,地區發展的極不平衡,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這一國情決定了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建設不能搞“一刀切”。由于地區發展極不平衡,人們對社會保險的需求和繳費能力也有不同,因而應針對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方案,先東部后中西部,逐步推進。
同時近幾年來,我國農村群體也發生分化,他們對社會養老保險的需求、繳費能力各有不同,在現階段應將其按不同的群體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群體設計有針對性的養老保險方案,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目前農村社會群體大致可分三類:一是農村中的非農業群體,如鄉鎮企業職工;二是外出務工經商群體,即我們所說的農民工;三是留居農村經營承包土地的農民,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
在近期制度建設中,應按分層分類原則,按不同的群體,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推進,逐步擴大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面。
首先,針對農村中的非農業群體,即居住在農村,但從事的是非農業生產活動,如鄉鎮企業職工。他們已與城鎮職工無異,對這一群體,應追求與城鎮職工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相統一。
其次,對于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應再行分類處理。對在城鎮有穩定職業、住所的農民工,應將其納入城鎮社會養老保障系統;而從中分離出來的另一部分農民工,由于流動性大,無固定職業和住所,且部分人年老時仍會返回農村經營承包土地,對這部分群體應建立個人賬戶,將企業和職工按適當比例的繳費存人個人賬戶。由于這一群體的流動性較大,因而需統一的全國性的政策,以確保個人賬戶可根據個人的工作所在地流動。為防止企業逃避責任,應加大勞動監察,規范用工,加大養老保險費的征繳力度,切切實實保障農民工的社會權益。
再次,針對留居農村經營土地的群體,即真正意義上的農民。由于他們繳費能力不足,若在時機成熟前強行推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但會增加農民負擔,而且會因該制度受到農民的抵制而無法有效執行。當前作為過渡措施,應加強對農村老年人口的社會救助。
對于不同地域的發展水平有步驟地推進。可先在東部發達地區率先建立社保制度,然后向中西部逐步推進,同時加大中央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東部發達地區支持本部不發達地區,城鎮支持農村,全國性的政策安排向中西部傾斜。
三、農村養老保障中長期建設
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將全體農村人口納入社會保險體系。社會保障公平要求任何社會成員只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不論其社會地位、職業、貧富等,均被強制性地納入社會保障范圍,社會保障社會化程度越高,這種機會公平性就表現得越充分;目前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具有明顯的身份特征,以是否有城鎮戶口為劃分依據,“以這種眼光看待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的觀點,顯然違背一個基本常識,即中國政府是全民政府而不是市民政府”。因此中長期制度建設應追求城鄉養老保障制度的整合。在此有必要改革完善城鎮社會養老保障體制,同時加快鄉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并在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兩大板塊之間找到一個切合點,促使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最終整合。
城鎮養老保障制度的調整。鄭功成提出,在現有基礎上,將統賬結合中的社會統籌部分與個人財戶部分分解并發展為普惠式的國民養老金與差別性的職業養老金(記人個人賬戶部份)。在這一制度框架中,國民養老金覆蓋所在正規就業與非正規就業勞動力,以國稅為基礎,采取現收現付制的財務機制,顯著體現國家責任和社會公平屬性。差別性的職業養老年金則由企業和個人繳費,完全記人個人賬戶,采用完全積累的財務模式。
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建設。將城鎮的“國民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制度中的國民年金部份擴展到農村,成為全民共享的養老保障項目。農村居民只要達到規定的年齡即自動享受國民養老金,不同群體的社會養老保險在這一制度平臺上趨于統一。
由于我國地域發展差別較大,國民養老金部分應按省直轄市級統籌,按統籌區內居民當年平均工資的一定比例給付。這體現了老年人口享受經濟發展成果原則,由于各地財政力量、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老齡化的步伐不同,應建設省內調劑資金,其使用向中西部地區,老齡化地區傾斜。
建設多層次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我國多層次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包括:自我保障層次、政府負責層次、政府主導責任分擔層次、單位負責層次、市場提供層次田。在農村這些保障層次被賦予了新的特色。
自我保障層次。主要包括家庭保障、個人儲蓄保障、土地保障。家庭保障主要是家庭中的成年子女通過物質幫助、服務來滿足老年人的物質、情感需求,體現成年子女對老年人的反哺。在農村養老保障建設中,我們不能夸大家庭養老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其作用,家庭所發揮的成員之間的互助互濟,情感慰藉是任何社會保障制度都無法替代的。在新時期應對養老家庭給予資助,對照顧無自理能力老人的家庭提供資助。對子女和老人同住或附近居住提供方便。個人儲蓄保障指個人將其在青壯年時勞動的部分收入用來儲蓄,以備年老時的不時之需,它體現了個人在追求終生收入平衡。個人儲蓄可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提高老年生活質量,國家應盡早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儲蓄養老。土地保障雖然在農村存在虛化的現象,但土地在保障老年人的日常開支需求上有重要作用,對正式的制度起了一個很好的補充作用。老年人經營小塊土地不但可以滿足其日常吃穿用度的小額開支,而且可滿足其感情需要。在構建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時還應發揮土地保障的有益補充作用。
政府負責層次。這包括普惠制國民養老保險金和政府老年社會救助。“養老保險金構成整個老年保障體系的第二層次,政府是這一層次的直接責任主體,制度的出發點是向所有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收入保障,普惠制源于稅收,待遇與工資脫鉤但與物價水平掛鉤,并隨著整個社會平均收入提高而提高,體現著老年人分享經濟社會成果權益”mo政府的老年社會救助作為最后一道保障線,由公共財政資助。
企業(集體)保障層次。體現個人對自己的養老負責,資金與企業(集體)共擔,完全記入個人賬戶,歸個人所有,與就業相關,具有差別性,體現效率原則。在農村養老保障體制建設中對不同的群體其個人賬戶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對于農村中非農業群體和在城鎮具有穩定工作和住所的農民工群體,表現為職業養老金,即個人賬戶的繳費由企業和職工共同承擔;而對于流動的農民工群體和留居在農村的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其個人賬戶表現為個人繳費,國家集體給予補助的形式。
市場保障層次。指商業人壽保險和從事力所能及的市場勞動。商業人壽保險的贏利性促使其更傾向于高收人群體,主要滿足農村中高收人群體在保證基本生活的同時改善老年生活的愿望。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中也同樣會不斷涌現出高收入群體,可以預見,發達的商業保險會產生“福利擠出效應”,即一部分高收人群體因參加商業人壽保險,老年收入豐厚,便自愿放棄領取國發養老金,這會使國民養老金有限的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同時老年農民從事力所能及的市場勞動,如經營小塊土地獲取市場報酬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生活。
四、多管齊下破解資金難題
建立農村養老保險,歸根結底是“錢”的問題,資金短缺成為農村養老保險的瓶頸,由于“三農問題”的復雜性,農村養老保障建設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應將其放在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全局中,多管齊下為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建設鋪路。
城市化。農村發展的根本出路是實現城市化,大部分農民要從土地上游離出來,進入其他產業,變為城市居民,通過城市化將剩余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將他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剩下的農民可以提高農業的經營規模,發展農業專業化經營。最終解決城鄉差距,統一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還是要“投資農民、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
征用土地農民的“土地換保障”。將失地農民的土地轉讓費用于充實個人養老賬戶,并將其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在城市化過程中,由于中小城市的急速擴大,政府的城市規劃,必然要征用大量農村土地,根據國土資源部2001年第10號公告,征地農民應得到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償費和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隨著土地被征用,部分農村人口也轉變為城市居民,他們年輕時可參加各種就業,若未進行養老保障個人賬戶積累,年老時則會因缺乏保障而落入貧困。對此應將現行的土地征用一次性撥付給農民改為建立并充實個人養老賬戶,使他們老有所養。同時對進城已達一定年限的農村人口在家鄉的承包地實行有償轉讓制度,割斷他們與土地的聯系,并把土地轉讓所得用于填補他們的個人養老賬戶,同時將其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
改“農業稅”為“養老保險費”。2004年3月,國務院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從今年起,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平均每年降低一個百分點以上,五年內取消農業稅。”這將在真正意義上減輕農民的負擔,實現國家對農業的反哺,但仍未解決農民養老難問題,建議將“農業稅”改為“養老保險費”。鑒于在農業稅改革前農村亂收費現象突出,有必要為每個農民建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財政專款專用,加強監督,同時加大宣傳,確保真正為農民辦實事,避免農民的抵觸情緒。
農村人口政策和養老保障政策相結合。對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國家應給予必要的補償和獎勵,將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和農村養老保障政策結合起來,會使我國計劃生育政策更具說服力,進而穩定目前較低的生育水平。這不僅有利于控制農村人口增長,維護計劃生育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而且有利于緩和農村養老需求與社會保障的矛盾。如《廣東省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辦法》規定,該省農業戶口中男性年滿60周歲、女性滿55周歲以上,只生育(抱養、收養)一個子女、純生二女以及婚后未育的農村居民,按每人每月80元標準發放計劃生育獎勵金,直至本人身故為止。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