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
時間:2022-02-19 03:44:00
導語:關注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僅限于農用地之間的流轉,原來是用于農用地,流轉給他人使用以后也必須是農業用途,不得用于建設用地等用途
在城市群發展過程中,農村集體土地的用地政策對于促進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加快城市化進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確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就必須重視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政策,在不減少農村的基本農田、耕地和農用地的情況下,保護農民的根本利益,在農民的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的基礎上,提高農民的收入,這對于加快城市群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應該說,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流轉,目前在許多城市的郊區農村都已普遍展開。追溯歷史,城市化進程比較快的地區如上海等地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僅限于農用地之間的流轉,也就是說,原來是用于農用地,流轉給他人使用以后也必須是農業用途,不得用于建設用地等用途。
概括起來,土地流轉的方式主要有五種類型,一是土地轉包,即承包農戶將部分或全部土地的使用權,以一定條件自發轉讓給第三方經營,一般從事種植業生產。二是土地轉讓,即承包農戶將部分或全部土地使用權轉讓給發包方或本集體經濟組織其他成員經營,已在非農產業就業并有比較穩定收入的農戶自愿放棄承包地,一般采用這種轉讓方式,養殖業一般也通過這種方式獲取土地。三是土地置換,即各農戶為方便耕種相互調劑承包的地塊。四是土地入股,即承包農戶將土地使用權折成股權,農戶憑股權入股組成合作社或股份公司,農民按股分紅,園藝場或大棚蔬菜種植的設施大都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土地。五是土地租賃,即承包戶將部分或全部土地的使用權出租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法人或個人經營農業,承租人向承包方繳納租金。
從目前長三角一些城市土地流轉的補償情況來看,農用地之間流轉的補償方式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以糧食等實物形式給予補償,如農用地之間土地流轉采取土地轉包方式,一般給予每位勞動力每年幾百斤稻谷補貼;二是以貨幣形式給予補貼,通常從事糧油作物種植的土地一般每年每畝補貼300-600元,種植蔬菜等經濟作物為400-800元,農業園區租賃土地為600-800元。同時也有部分郊區對放棄耕種的承包地采取回收方式,不予補償。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在目前農用地流轉中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流轉程序不規范。在農用地流轉過程中,沒有充分發揮土地承包戶在土地流轉中的主導作用。二是補償標準偏低。農用地之間土地流轉后從事種植業、養殖業,每年每畝地給予農戶的補償都較低。這個標準仍然不能讓純農戶擺脫貧困狀態。
對此,在城市群發展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農村實施土地流轉的重要意義就在于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按照“條件、自愿、有償、規范、有序”的原則,實施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中不斷提高土地收益,加強農民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田向規模經營集中,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村地區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這對于城市群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