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資源缺乏不容忽視
時間:2022-02-19 03:58:00
導語:農村金融資源缺乏不容忽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金融資源缺乏現象日趨嚴重。主要表現在農村金融機構日趨縮減,農村金融服務缺失。2004年,湖南郴州市各金融機構共撤并縣域及農村地區營業網點35個,其中國有商業銀行撤并26個,信用社撤并9個。而現有的金融機構又由于其信貸管理權限的收縮和集中,使得農村金融信貸服務等嚴重缺失。同時農村金融機構功能嬗變,降低了金融支農效用。近幾年,隨著農發行農業綜合開發、扶貧和糧棉加工企業等農業信貸職能的剝離和農業銀行經營戰略的調整轉移,使農村金融機構的農業貸款少增,有的年度甚至呈負增長。2003年,郴州市農發行貸款余額8.3億元,比上年減少1億元,2004年貸款比2003年僅增加0.51億元;2003年農行農業貸款余額0.9億元,比上年減少0.2億元,2004年農業貸款比2003年僅增加0.21億元。另外農村金融供給相對不足,金融產品結構存在缺陷。從供給區域看,對縣域廣大農村地區信貸投放明顯不足。2004年該市11個縣市中有8個農村縣的貸款比上年僅增1.12%,增幅比全市貸款低2.04個百分點,其貸款在全市金融機構貸款的比重從上年的50.2%下降到49.3%,下降了0.9個百分點;從供給產品看,主要是重短期資金供給,忽視農村中長期資金需求;重小額資金供給,忽視大額資金需求,難以滿足多元化、高層次的農村金融需求。還有農村融資價格較高和農村金融資源分流現象嚴重,形成對農村資金的大“抽血”。
金融部門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其商業化運作必然導致資金在滿足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實現趨利性,然而農業是弱質產業,其自身固有的高投入與低產出決定了它具有高風險性,加之農村信用環境建設不佳,抵押擔保又因程序多、成本高而難以落實,因此,農業仍是金融機構不愿涉足的高風險區域,客觀上削弱了信貸資金支農不力。加之信貸風險責任管理硬約束的增強,嚴重挫傷了信貸人員支農放貸的積極性,存在惜貸求穩的心態。
出路在哪?筆者以為關鍵在于健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調整和優化資源配置。
1、打破農村金融市場的壟斷格局,建立開放、有序、競爭的農村金融組織體制。一是強化農村合作金融的主體地位,使其真正成為不以贏利為目的的信用互助合作組織,在業務拓展上,積極開展小額農戶信用貸款等特色業務,相關政策性金融業務,如扶貧貼息貸款、老少邊窮地區發展經濟貸款、貧困縣縣辦工業貸款、農業綜合開發貸款以及其他財政貼息的農業貸款盡快出臺《合作金融法》,保證各方依法行使權利、履行責任和義務,為農村合作金融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二是擴大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范圍。規定農村政策性銀行除承擔農副產品的收購貸款及糧油調銷、批發貸款外,還要承擔農、林、水利基本建設,農村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交通、能源、環保等基礎設施,農村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衛生、教育、文化、科技、物流等方面的項目融資;同時,國家要安排專項資金,建立制度性的政策性支農銀行的資本金補充渠道,確保其可持續發展。三是建立開放、有序、競爭的農村商業金融市場。在完善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和退出機制的基礎上,將經濟發達縣(市)農村信用社,改造為商業性金融機構,完全按市場化運作;鼓勵組建民營的小額信貸銀行、合作銀行等多種形式的農村金融組織在經濟、金融基礎較好,民間借貸發達的市(縣),鼓勵組建農村民營商業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對于部分國有商業銀行設在農村的分支機構,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鼓勵其他法人、自然人參股。四是盡快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組織體系。結合我國農村實際和參照發達國家的農業保險做法,組建全國性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將國家對農業自然災害的救濟、補貼方式轉化為農業保費補貼方式,為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農業資金投入機制創造良好環境
2、完善農村資金的回流導入機制,建立直接、通暢、來源充沛的支農投融資渠道。一是以立法手段保障農業長期發展的資金投入。借鑒美、日、英、法、原聯邦德國等國經驗,制定頒布《農業投資法》,以立法手段加強對農業投入機制運營的有效管理,保證農業發展所需的資金來源,并防止農業投資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二是引導資金向“三農”流動。規定國有商業銀行縣支行投入“三農”資金的一定比例,以保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龍頭企業和提高農業技術所需要的相對龐大的資金需要。限制國有商業銀行過高的系統內上存資金利差和上存比例,同時制定優惠措施鼓勵商業銀行將盈余資金調劑到當地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以更好地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利率的資金杠桿作用,對于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可考慮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浮動利率試點,給予更大的利率決定權直至自主決定利率權。對于商業性金融機構,在取消貸款利率上限的基礎上,要完善資金定價機制,使利率能夠反映貸款的風險水平,從而引導資金向農村流動。三是規范對郵政金融的管理。把縣以下郵政儲蓄吸收的存款,通過人民銀行全額用于增加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再貸款,由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貸放給農戶和農業企業等農村經濟組織,進一步開放郵政儲蓄自主運用資金渠道,鼓勵購買農發行的債券。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3、加快相關政策的出臺,調整和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一是鼓勵農村金融機構體制及產品創新,探索形成有效抵押品的制度創新,鼓勵抵押品的各種替代形式,促進抵押市場的多樣化;推廣農村消費信貸業務,包括農村住房消費信貸、大額信用貸款、汽車消費貸款、生源地助學貸款等;盡快構建城鄉通用的現代化支付結算系統,積極推廣信用卡業務,發展個人支票和通存通兌業務;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發行農業開發債券,優質農業龍頭企業要積極推行股份制改造;積極培育農村產權交易市場,農產品期貨市場,擴大農村金融市場融資渠道,以適應農村對金融的多樣性、多層次需求。二是人民銀行要進一步將金融政策向農村優先傾斜,完善中央銀行對農村金融的再貸款支持,積極發揮窗口指導作用,充分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城鄉統籌發展規劃中去。三是加快農村信用環境建設,加快建設農村企業及個人征信系統,全面開展創建信用鎮、村、組活動,規范農村信用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