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稅費改革的黃宗羲定律
時間:2022-02-19 04:55:00
導語:農村稅費改革的黃宗羲定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2000年4月開始,我國在農村開始進行繼、家庭聯產承包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農村稅費改革,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為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而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實踐證明,農村稅費制度改革是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的根本之策,經過幾年的試點,到全國推廣,稅費改革在政府意志的推動下,也確實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然而,一時一地減輕農民負擔不難,難的是減輕農民負擔長期保持穩定。目前的稅費改革成果很大成分是由于地方政府主要長官親自主持,靠長官意志取得的,可是他們能否長期堅持下去呢?而且也已經暴露許多問題,新一輪農村稅費制度改革能否走出歷史上稅費改革在取得短暫成效之后反彈回潮的老路,并最終挫敗改革的所謂"黃宗羲定律"?擔心并非杞人憂天。要避免重蹈"黃宗羲定律",一定要弄清深層次原因,對癥下藥,真正地走出"黃宗羲定律"的陷阱。
一深層次原因。
(一)改革思想上的誤差
由于在思想認識上對農民負擔的深層原因缺乏透徹把握,農村稅費改革是在隱含著一個不準確的假設前提下進行的,即把農民負擔的要原因歸究為農村基層組織和干部的問題,誤以為只要把握住農民負擔的上限和規范收取方式,就可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負擔問題了。其實當前農民負擔問題,反映在基層,也的確有基層干部不正之風、追求政績和腐敗等問題,但同時也有著深層的體制根源。如本來應由國家承擔的國民義務教育,在農村卻要由農民承擔);又如農村人口多,但其獲得的公共財政支出所占比例很低,國家對農村公共產品建設支持很少,而又要限定時間實現小康。此外,各項達標活動多是上級提出和要求做的,而且這些都是通過政策、規劃乃至法律形式確定的。這些年農村義務教育水平的提高,農村醫療條件的改善,是以農民負擔的增加為代價的。在農村稅費改革中,如何從制度設計上體現、反映,以及解決這類非農村基層原因形成的農民負擔問題幾乎沒有涉及,僅僅是農民負擔問題幾乎沒有涉及,僅僅是要求不準再搞行政性收費,這是治表而不治根。由此,農民負擔反彈的潛在可能性當然是存在的。
(二)制度缺失與缺乏創新
目前所進行的農村稅費制度改革,在一定意義上講是農村經濟走上市場化道路的休養生息制度,其必須建立在農村基本制度基礎上,以避免由于基本制度缺失而引起的非市場活動的滋生與蔓延,降低社會交易費用提高效率。但是,根據改革試點的情況來看,制度缺失與缺乏創新對改革的推廣與深化的制約已經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稅費改革預期設計,對現行農村制度缺乏創新,而是想在保留原有土地制度、分配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減輕農民的負擔,緩解矛盾。二是回避了制度建設與變遷。從現在試點情況來看,如果不進行相關制度創立與創新,如公共品的提供、財政制度、政治制度等,農村稅費改革就難以達到預期目標,農民負擔反彈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是城鄉二元稅收制度。其實質是國家有意無意地對農民實行了歧視性稅制,造成了收入低下的農民承擔了比高收入的城里人高得多的賦稅,貧窮的農村承擔了比城市更多的社會負擔,導致分配制度的嚴重扭曲。這些都說明了農村稅費改革具有濃重的改良色彩,缺乏農村第二輪改革的制度創新精神。
(三)利益分配的矛盾
農村稅費改革是對原有利益的重新分配,農民的減負或福利的增加是以鄉村組織和一些部門收人的減少為基礎,相互間存在著內在的矛盾。而改革中又要把減負與確保鄉村基層組織的運轉同時作為目標和原則,顯然協調好二者的矛盾無疑是個難題,但在改革的制度安排上并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
二相關政策建議
(一)改革鄉鎮行政體制,發展鄉鎮經濟
加快鄉鎮行政事業體制改革的步伐,發展鄉鎮經濟,從根本上擺脫鄉鎮財政的困難,確保農村稅費改革的順利進行。首先,當前緊迫的任務是實施鄉鎮政府機構改革和鄉鎮事業單位改革,減少干部,這是治本之策。可考慮結合農村稅費改革試行精簡鄉鎮級次,進一步轉換政府職能,比如可以將鄉級政府轉為縣級政府的派出機構,以求大量精簡非必要的鄉級機構和人員。這樣有利于減少行政運轉費用,減輕企業和農民的負擔,當然,在沒有取得行政體制改革的根本突破之前,還是要妥善解決減負與維持行政運轉的關系,否則農民的負擔即使暫時減輕了也難免會反彈。
(二)要積極推進農村民主制度建設。
積極推進農村民主制度建設,是保證農村稅費改革成功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事情自己辦,由農民民主討論決定提留統籌的收繳和使用,決定享受誤工補貼干部的人數和補貼標準,決定學校、道路等公益事業建設的經費籌措方案,既符合農民意愿,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又能從根本上杜絕針對農民的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保護農民的利益。一是村委會選舉要實行"海選",提高民主化、程序化程度。二是要建立村務公開欄,設立民主理財組、民主監督組,加大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的力度。
(三)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
利益分配的矛盾最終必須通過發展經濟來解決。只要經濟搞上去了,農民的減負或福利的增加的矛盾也就解決了。從目前絕大多數鄉村的情況看,大力發展民營化的非農產業是比較好的出路。鄉政府要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提供良好的環境,通過非農產業的發展來間接增加收益(獲得稅收收入),從而化解矛盾。
(四)按照公平原則,實行城鄉并重,適當向農村傾斜
改革重城市輕農村的支出政策,增加對農村的投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向城鄉提供相對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并對農業加以扶持,而這也正符合WTO規則"綠箱政策"中的財政支農政策。同時要加快廢除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和城鄉二元稅制結構,使城鄉居民得到大體平等的公共服務。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