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農村建設落實現狀
時間:2022-05-26 05:46:00
導語:淺析新農村建設落實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在高舉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大旗的前提下,整體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使之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動。為了努力踐行黨中央的號召、豐富大學生實踐內容,暑期初我在成都市郫縣安靖鎮高村進行社會調研,隨后我作為隊員之一參加了2007年經濟管理學院農村建設服務隊三下鄉活動,我們的目的地是國家級貧困縣——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因此我對兩地進行了比較調查。
一、基本情況
(一)高橋村,因橋得名。全村國土面積1347畝,本村人口有1742人,640戶人家,外來人口是本村人口的2倍。耕地約有1347畝,其中水田1197畝,旱田150畝,基本都是良田,屬于不可流轉土地,還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可流轉土地已經流轉給私人企業。全村的主要經濟支柱有土地流轉費及相關的補償安置費,租金,木材加工,外出務工以及個體經營。外來人口占全村的絕大多數,主要從事的工作是做小生意,務工,外來人口的到來給當地的經濟帶來了好處的同時,諸如拉動消費,租金的收入,但是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效應,如搶劫,盜竊等等,政府已經在盡力為外來人口創造條件穩定生活,同時也加強了安全保障。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大概占全村人口的25%,政府會定期組織老人來娛樂一下生活,還專門修建了廣場。兒童入學率是100%,全村有2個孤兒,特困戶1家,五保戶1個。全村共4條主道,分為8個社。
(二)宣漢縣位于大巴山南麓,四川東北邊陲。離達州市最近,僅30千米,是通向陜、鄂、渝的連結地帶;是北通陜西、東達湖北的要地。全縣面積4272平方千米,總人口115萬。全縣轄50個鄉鎮,497個村民委員會,縣府駐東鄉鎮。民族以漢族為主,百里峽土家族聚居區、散居少數民族占一定比例,宗教有佛教、儒教和基督教。年均溫16.8℃,1月份平均氣溫5.6℃,8月份平均氣溫27.6℃,年平均降雨量1230毫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平均海拔780米。宣漢歷史悠久。建制始于東漢和帝永元年間(公元89年),其縣名即宣揚漢王朝德威之意。境內先后有8處置縣(州)治,公元627年定治于現東鄉鎮至今。1999年,普光羅家壩戰國遺址發掘成功,列為四川省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神秘古老的“巴人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巴人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它的語言、文字、風俗和信仰等都同中原民族不同,據考證,宣漢是巴人生息繁衍的地方。宣漢文化豐厚。宣漢文化主要體現在傳統川劇、巴山背哥、薅草鑼鼓、龍船調、蘇二姐、巴人夜話,這些劇目、民歌、戲劇都具有濃厚的巴人風韻。民俗主要表現有:姑娘婚嫁必哭,人死親人必披麻、唱孝歌,婦女生孩必打三招酒。近年來,宣漢縣先后舉辦了桃花節、漂流節、油菜花節、巴人文化節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節慶活動。盛產黃連、天麻、紅花、黃柏、厚樸、杜仲、麝香等幾百種中藥材,有九頂雪眉系列富硒茶、西塔系列乳品、川馳系列牛肉制品、麻辣雞、云蒙大米、桃花米等名優土特產。
天臺鄉義和村位于大巴山南麓的宣漢縣東部腹地,距宣漢縣成僅41公里,離達州市區70公里,與南壩、茶河、五寶接界,海波高度360——1198米,呈中間低四周高的盆狀臺地立體地貌,全鄉總幅員37.69平房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積7205畝,其中田5853畝,地1352畝。轄6個自然村,1個社區居委會,35個村民小組、2個居民小組,2656戶、10399人。常住人口10022人,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山村農業鄉。2006年6月末,GDP39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83元。全鄉村村通公路、電話、電。天臺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目前,可供開發的草場面積達3000多畝,使農業開發的好地方。2004年“9.3”洪災中發生了天臺鄉義和村特大山體滑坡,該滑坡場2.5公里,寬1.5公里,厚25米。造成沿河10個村、1個場鎮被淹,2萬余人受災,1.4萬人無家可歸。
二、調查案例
1.2007年7月16日到21日,我們在四川省成都市郫縣安靖鎮高橋村。進行的活動和調查有:聆聽鎮政府吳主任的基本情況介紹會、走訪村委會、走訪大量不同層次類型的村民、完成調查問卷等。因此,深入地了解了當地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和進度,并在找出其可贊揚的優點之外還觀察到了很多問題。下面是在采訪關于老年人和社區文化交叉點時的一段案例。
到達高橋村村委會門口,就見到很多老人朋友們在那里喝茶聊天,很是愜意。我和大家說明了前來調查采訪的原由后,大家就一起開心的閑聊起來,大家都知道村里的老年活動中心和老年協會,說很喜歡,自從加入了這個協會身體變得更好了,心情也很愉快。后來他們推薦說可以采訪一下老年協會的組織者。
在后面的采訪中,阿姨和我們聊的很開心。聊天內容如下。
劉晶:阿姨您好,我是西南交通大學05級政治學與行政學的大二學生劉晶,正在利用暑期在您村進行社會調查,其目的是增進我們大學生對農村的了解,并為改進農民生活和促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基礎性的資料。請您支持我們的工作,協助我們完成這次調查。您提供的資料對我們的研究非常重要,我們不會記錄尼的名字和家庭地址,不會給您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謝謝您的合作。
高阿姨(化名)說:好的,歡迎歡迎。
劉:那您先談下咱們老年協會的一些的基本情況吧。
高:好的。高橋村老年協會始建與2002年重陽節,距今已有五個年頭。協會的老年人一共有30多位。其中,兩名40多歲的,年齡最長的為74歲,其余大多是60歲左右。大家平時以跳舞健身為主,還可以當作節目出去演出。
劉:那經費一般都是如何來的呢?
高:每年大隊都要給我們活動經費,大概1200元,用于購買服裝、道具等等。并且還要給每個組織者小紅包,以資鼓勵。(高啊邊說邊笑)還有呢,就是有的時候我們要出去演出,這樣每次都會有一些收入,那么大家就一起買些洗衣粉之類的東西,發給每個隊員,多的時候每人40元左右,少的時候20多。所以大家也沒說需要什么獎勵什么的,就是有了錢大家分嘛,沒多少,買點日用品大家都挺高興的。主要目的就是讓老年人們高興就好了。
劉:還自己盈利,自己創收啊。
高笑著說:恩啊,嘿嘿。
劉:那咱們平時排練都是什么時間啊,人來的齊嘛?
高:不能叫排練,應該是鍛煉身體,我們主要目的是鍛煉身體,可是鍛煉的形式就是一些舞蹈啊、秧歌啊、鑼鼓等等。所以隨便拿出一個出來就是一個很好的節目呢。老年朋友們都很準時的,每人規定,每天下午兩點都回來老年人活動中心集合的,大家都很不約而同。
劉說笑道:那說明我們高橋村的老年朋友們還是組織紀律性很強啊。那我們平時都以一些什么方式鍛煉呢,有什么節目單沒有?
高:當然有啦,你看墻上貼的那個就是我們為重陽屆準備的幾十個節目,當然不止這些呢。
2.2007年8月6日至13日,我前往了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進行社會實踐調查。針對新農村建設,特定選擇了天臺鄉這個災后重建與新農村建設并舉的示范村。
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坐在前往天臺鄉的公交車上,一路欣賞著秀麗的風景,實踐組一行人都感到十分愜意。一路上邊欣賞著美景,大家還不忘互相提醒今天的工作任務,并且大家有說有笑、談天談地。兩小時的路程讓我們欣賞了宣漢縣的人文地理,正可謂“山清水秀、人杰地靈”。
抗洪救災,情暖天臺。8月8日上午8點半,我們到達天臺鄉。在秦書記的帶領下,我們走完了長達2.5公里的防洪堤并參觀了災后重建情況。我們參觀的是2004年抗洪搶險的重建情況,重點有三座繞道大橋、重建房屋等。發生滑坡地段的對面山上,就是后來重建的房屋。遠遠望去,錯落有致。秦書記介紹道,2004年9月份,由于持續暴雨,天臺鄉義和村發生了全國罕見的特大滑坡災害。山體滑坡造成沿河10個村,1個場鎮6199戶,20319人嚴重受災,損失慘重。全鄉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植和救助下,慢慢恢復重建。隨后,我們來到宣漢縣天臺綠生苑現代農業示范園,我們在廠主的帶領下分別參觀了已建成的山羊、彩兔、肉牛養殖場,這里還將建立更大的農業示范園區,將生態環保進行到底。
關愛留守兒童,愛心灑滿義和。上午11點左右,在參觀完災后重建情況,我們來到了義和村看望這里的留守兒童,并為他們送來了文具。在這里,我們親切的交流、他們渴望的眼神交融在一起,愛心灑滿整個義和村。此外,我們還向小朋友們邊看圖片邊介紹交大,讓大家有個更加直觀的印象。最后,大家依依不舍的分別。小朋友們揮著手、聲聲再見扣人心弦。
建設和諧農村,邁向小康社會。在參觀的途中,我們還深刻感受到了義和村新農村建設的處處痕跡以及和諧溫馨的氛圍。我們看到,房屋上懸掛著宣漢縣“新農村建設”三字經——字字經典到位;循環生態養豬養魚池——衛生環保;村務政務公務公告欄——辦公透明。此外,我們參觀了村委辦公樓,親身體驗基層干部的工作環境和辦事流程。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流程都清晰展現。
在整個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活動過程中,我們的感觸都很深刻。針對天臺鄉義和村的新農村建設,我更是感想頗深。義和村不僅災后重建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之中,新農村建設更是緊鑼密鼓的貫徹落實。整體上講,天臺鄉義和村的新農村建設成果顯著,但也不無短處。成果主要體現在“黨團建設樹新風、災后重建抓民心、生態農業創佳績、公共事業搶先功、農民增收要抓牢、醫療保障穩向前”。
三、實踐成果
在整個社會調查實踐活動過程中,我們的感觸都很深刻。根據調查,對兩地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個方面進行對比。
生產發展
義和村
高橋村
為了更好的發展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并同時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天臺鄉建立起了一套環保、生態、循環的農業模式。在山坡上,宣漢縣天臺綠生苑現代農業示范園已建成的山羊、彩兔、肉牛養殖場,牲畜糞便、包谷、沼氣等循環作業,將生態環保進行到底。在滑坡治理的同時,天臺鄉更是按照“田成方、地成塊、渠配套、路聯網、澇能排、旱能灌、樹成行、果滿園”的建設目標,全力打造川東一流的現代農業示范園。
全村的主要經濟支柱有土地流轉費及相關的補償安置費,租金,木材加工,外出務工以及個體經營。外來人口占全村的絕大多數,主要從事的工作是做小生意,務工,外來人口的到來給當地的經濟帶來了好處的同時,諸如拉動消費,租金的收入根據成都市整體規劃,鄉村整體規模沒有大的變化,2001-2006年停滯發展5年,生產基本沒有發展。現在,由于整體規劃,要高橋村向農業生態園區發展,亦不能自由發展。
高橋村的主要經濟支柱是土地流轉費及相關的補償安置費,租金,木材加工,外出務工以及個體經營。此類經濟依賴型較大,收入隨地租的漲幅有所調整,所以要改變單一的經濟模式,可以嘗試小商品加工等產業,既可以解決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也可以成為高橋村經濟發展的又一亮點。
生活寬裕
義和村
高橋村
2006年6月末,GDP39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83元。由于災后重建,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重建后的房屋、糧食等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人民生活基本達到溫飽。
2006年,農民平均可支配收入6353元。但由于外來人口較多,大多數人生活剛剛達到溫飽程度。
洪水所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給義和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是按照政府幫扶與群眾自力更生、災后重建與新農村建設、河道疏浚與基礎設施改善、滑坡治理與科技園區建設、產業培育與提高農民素質“五個結合”的思路,切實抓好新農村建設、河道疏浚、滑坡治理與開發,努力探索災后重建新模式。在卓有成效的建設中,五個災后新村拔地而起;并呈現出“新區成行、道路暢通、果滿園、豬滿圈、增收項目滿庭院”的新氣象。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步進行,村民生活水平將逐步提高。
鄉風文明
義和村
高橋村
村子里,張貼著“三村建設”總規劃、八榮八恥宣傳欄、“新農村建設”三字經、村務公開欄等,新農建設氛圍濃厚。村委辦公室前“實施三村建設、構建和諧新村”12個大字引人注目。為了豐富社區文化,建立村鄉文化,辦公樓里分別設有青年中心、科技文化中心、農民法制夜校、村民活動室等。
主要特點是在村委會設立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定期組織老年人交流、跳舞、唱歌等,旨在豐富老年人業余生活,解決年輕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
鄉風文明方面,尤其是老年人業余活動,義和村還有所欠缺。據調查,義和村老年人口也較多,可以建立老年人協會,定期舉行活動,使每天只能打打牌來消磨時間的情況逐件減少,鍛煉老年人身體的同時還能為全村建立起“融洽祥和”的尊老愛老的良好氛圍。建議:1、逐步建設社區健身器材,提高老年人身體健康素質。2、建立老年人活動中心,添置象棋、跳棋、麻將等娛樂用具,并派專門人員組織老人在活動中心打太極拳、太極劍,練習健身操、民族舞等。3、設立老年人閱覽室,訂購老年報、參考消息等報刊,老人的業余生活。
村容整潔
義和村
高橋村
由于災后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在國家和政府的大力幫助下,房屋整齊有序的建設在滑坡地址災害對面的山坡上。整體村容整潔干凈。
高橋村的住房主要分布在主干道的兩側,在整治過后,私搭亂蓋現象大為減小,道路兩旁種有樹木作為隔離帶,并用黑色網狀物圍起。村內房屋較雜亂,環境欠治理。
針對高橋村村容問題,可實行“五改”工作,以凈化村內環境,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五改”工作是適合高橋村在響應黨中央號召的基礎上實施新農村建設的建設標準,其主要包括改貌,改道,改廁,改水,改院。具體標準為:
改貌:臨路拆除私搭亂蓋,建起統一圍墻,村內設有專門垃圾點,清理村內衛生死角。
改道:水泥砂漿硬化地面,路面鋪設,修建四條主道和若干村小道。
改廁:拆除私建茅廁,統一建立公廁,保證環境衛生。
改水:修建并改造溝渠,井水等,便利農民用水。
改院:地面硬化(三合土、砂漿或混凝土),種植樹木。家庭雜物要擺放整齊。
管理民主
義和村
高橋村
在管理方面,義和村的黨團建設成績很是突出。主要表現在中共天臺鄉委員會分為三個部分層層深入搞好基層黨建工作,即基層組織建設、領導班子建設、黨員干部隊伍建設。(1)基層組織建設。因地制宜,搞好“三級聯創”。所謂三級指的是鄉、村、社三級;科學規劃,大抓“三村建設”;強化隊伍建設,保證工作落實;抓住重點,建好活動場所。(2)領導班子建設。認真學習理論,提高思想素質;過好組織生活,打造活力班子;領導邦聯村支部,樹立榜樣促發展。(3)黨員干部隊伍建設。遠程教育到村組,農民培訓得實惠;發揮黨員先鋒作用,卸任干部勇挑重擔;開展“雙向培訓”,抓好黨員發展。
高橋村村委會由全體村民選舉產生,先經鎮黨委舉薦、村民推選、個人自薦三種方式產生候選人,然后進一步選舉出村委會領導班子成員。選舉工作比較公開公正。村委會外面設有意見欄,張貼有村務公開欄等等。
據調查得知,高橋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對民主選舉這一舉措表示贊成和肯定,但村民的民主和法律意識普遍較差,主動性不夠,民主選舉的優越性并沒有完全體現出來。
四、實踐總結
紙上得來終覺淺,投身實踐覓真知。通過社會實踐調查活動,我第一次對農村的建設及教育的發展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考察。目睹這里一日千里的變化的同時,也經歷了許多不愿接受的現實。但,總體來說,農村的發展還在一步一個腳印的穩步前進。
這兩次社會調查都是是令人難忘的。在那里,我真正走出了學校這座象牙塔,接受社會的洗禮。社會是復雜的,社會是豐富多彩的,社會更是殘酷的。社會還存在許多的不公,社會同時蘊含著大量的精髓。只有踏入社會,才能了解社會的現實,才能學到精湛的技藝,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時代亦賦予人才新的定義:不僅能夠駕馭新科技,具有創新意識,更要有將科技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因此,作為一名大學生,就應當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在實踐中鍛煉自己。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路途當中,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和解決。我個人總結了幾點新農村建設的標準,即“黨團建設樹新風、災后重建抓民心、生態農業創佳績、公共事業搶先功、農民增收要抓牢、醫療保障穩向前”。此外,我認為,在社會實踐過程當中我們所學到的不僅是知識,而且是一種精神,探究實際的精神。要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胸懷感恩,并懷抱理想,為現實服務,為我們祖國未完成的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