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城市化之辨擇

時間:2022-10-22 12:47:00

導語:我國農村城市化之辨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農村城市化之辨擇

[摘要]:對我國農村城市化概念的清“辨”,將直接影響到我們對我國農村城市化建設的明“擇”。只有清“辨”基礎上的明“擇”,我國農村城市化才能更符合實際、更為有效。農村城市化,根本上就是農村、農民的發展問題,本質上就是農村、農民的文明化問題。農村城市化有內涵上的深廣性,有層次上的逐升性,有過程上的遞進性,有形式上的多樣性等。農村城鎮化等都只是農村城市化體系中的一部分,是農村城市化過程中的一環,是農村城市化的各種形式或內容中的一種或一個層次,不能以偏概全。適合本國國情的農村城市化是一個遠大目標,是一個發展方向,是一個科學訴求,是一個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極為豐富、深刻而復雜的體系。

[關鍵詞]:農村;農民;城市化;文明化

當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期,也是關鍵期。對“農村城市化”有什么樣的理解,必將會直接而深刻地影響到我國農村城市化建設(的性質、方向、量化、道路抉擇等)。所以,辨清我國“農村城市化”概念將直接關系到甚至是我國農村城市化建設成敗、成效的關鍵。當然,我們完全可以在實踐中摸索探討,但是,沒有(先進)理論指導的實踐將會是蒼白的。國外一些國家在農村城市化建設中所走的彎路就是一個明證。因此,要明“擇”必先清“辨”。對我國“農村城市化”概念內涵理解的靈活化,將可以使我們對我國農村城市化的探索、實踐的靈活化,而且會更符合實際、更為有效。

一、我國農村城市化之“辨”

對“農村城市化”一詞,早在199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著名經濟學家劉振邦曾提出了激烈的批評意見。劉振邦是一位長期研究世界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經濟學家。他說,農村城市化是一個非常危險而又極不科學的提法。徹頭徹尾、徹里徹外謂之“化”,如果農村徹頭徹尾、徹里徹外變成城市了,農村也就消失了,生態也就不平衡了。因此,這樣的提法會把農村的發展引向歧途,是和人類的發展背道而馳的。他說:“農村城市化這個提法最初出自于50年代的西方,二戰結束后,當時西方城鄉生活水平差距很大,為了消滅這種差別,一些國家盲目提出了農村城市化這樣的口號,并把它當成一種模式,企圖以此來把農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和城市同等的程度。在此影響下,許多西方國家比如日本大量發展中小城市,結果農業用地越來越少,生態出現了嚴重不平衡,日本政府認為這是他們經濟發展史上所走的一段最大的彎路。法國在農村城市化的引導下,耕地每年減少1%以上,農村荒蕪。這種現象迅速引起了西方國家的重視,到了70年代,就徹底否定了農村城市化的提法。現在,在西方任何一份報刊雜志和經濟學理論中,都不再提農村城市化,而取而代之的是城鄉一體化,實際上就是產銷一體化,也就是說,城里需要什么食品,農村就生產什么,加工什么。比如,城里需要奶制品,農民就養奶牛,而養奶牛產前、產中、產后可分出若干行業,產業多起來了,農民自然就從糧食生產上轉移出去了,而不一定非得造個城才能讓農民轉移出去。”[1]

劉振邦這一提點可謂振聾發聵,猶如及時雨般澆向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城市化建設熱潮。的確,農村城市化的提法是很危險,如果對農村城市化沒能真正理解而盲目進行的話。但是,錯誤或危險并不在于農村城市化及其提法本身,相反,農村城市化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是農村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傳統意義上的農村的存在和發展,是基于人類的需求和文明程度基礎上的,因此,隨著人類需求的重點轉換和多樣化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農村和農民的轉型或(相對于現代農村或農民上的)終結,也是可想而知的。

首先,農村城市化,根本上就是農村、農民的發展問題,本質上就是農村、農民的文明化問題。一部分學者提出,應該將農村城市化改為農村城鎮化。他們認為這既充分重視了城市產生和發展的歷史經驗,又切實地從我國國情出發。以往我國形成的城市體系,大城市多,中小城市少,城鄉脫節,缺少小城鎮中介,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力受限制。在農村城鎮化體系中,既有少量農村流動人口通過社會流動進入大中城市,又以建設中小城市和縣鎮、鄉鎮為重點,使城鄉更好地結合起來,起到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2]其實,文明化是一個極富彈性的概念,既有歷史文明的積淀,又有現代文明的演進。按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農村城市化的實質在于城鄉對立轉為城鄉融合,逐步縮小以至最后消滅城鄉差別使城鄉居民共同享受人類創造的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事實上,還應包括政治文明。因此,從這個大角度上看,農村城市化就決非如城鎮化等,城鎮化只是農村城市化的一個內容、層次、過程、方法或模式。適合本國國情的農村城市化是一個遠大目標,是一個發展方向,是一個科學訴求,是一個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極為豐富、深刻而復雜的體系(或工程)。其中,農村城鎮化或城鄉一體化等都只是農村城市化體系中的一部分,是農村城市化過程中的一環,是農村城市化的各種形式或內容中的一種或一個層次,不能以偏概全。否則,農村城市化建設遲早會陷入深刻的迷茫之中,到時又須經歷一番痛苦的思維方式革命或實踐方法的洗禮,方能重新站起來,如此,農村城市化的成本未免就太大了。

農村城市化有內涵上的深廣性,有層次上的逐升性,有過程(時間)上的遞進性,有形式上的多樣性等。這是農村城市化之作為文明化的本質所決定了的,是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和必然趨勢。因而,農村城市化建設圍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這三大文明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所必然展開的是農村、農民在經濟上、政治上和精神(思想觀念等)上的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漫長過程。初級階段上的農村城市化或許可以是通過政府推動下的暴風驟雨式或一夜暴富式的,顯得迅速而卓有成效,但是,關鍵在于中高級階段的“化”即對初級階段成果的鞏固和發展(暫且不論這初級階段中某些過激行為的合理性問題)。如今所謂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縣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產業集群化、工業化等等,主要是把農村城市化建設的焦點放在農村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上(即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為物質文明做政治保障,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做精神推動力。重點突出先后性,過程顯示互動性,這未嘗不失為一種科學而合理的選擇。然而,我們在實際中的做法卻常常偏離于我們之前的這種科學而合理的認識。思維的直線性,一刀切,是我們的慣性,所謂政治文明的保障作用或者是精神文明的推動力作用,常常被逼至角落,看著外面一片喧囂雜亂而偷偷哭泣。農民的思想觀念甚至是政府自身的發展觀念、理念或思想觀念常常被忽視,農民的意愿不名一文。農民只是棋子,哪是主體?!

其次,作為農村城市化的主體——農民的文明化是農村城市化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點和關鍵點。秦潤新曾給農村城市化下過這樣一個很好的定義:農村城市化是指在農村地區生產力結構、生產經營方式和農業人口的收入水平及結構、生產方式、思想觀念、人口素質等方面與城市文明逐漸接近,趨向同一的自然歷史過程;是城鄉差別縮小的自然歷史過程;是城鄉融合并最終走向城鄉一體化的自然歷史過程。[3]定義全面而深刻,突出了農民的文明化發展。現實中,農民存在著與現代城市和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愚昧的文化心態。科學而準確地了解農民,是我國農村城市化步入良性運轉的重要條件。否則,極易造成規劃的失敗。社會學家羅吉斯在談到美國的農村人口往城市遷移時說:“這些農民進入城市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他們根本無法應付他們面臨的新環境。他們不識字——他們本來的生活不需要識字。”但“城市就是一本書”,如果新進城的農民不掌握城市所需的職業技能,很難被雇用,生活就難以得到保障。由此可見,只是農民進了城,不一定就實現了城市化了。城市化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多因素、多層次、多變量的綜合概念。其中包括職業構成和居住環境的變化,也包括生活方式、職業技能、行為規范、文化心態、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變化。在城市化的整個過程中,人自身的城市化是更為重要也是更為困難的。[2]另外,農民的鄉土情結非常重,要注意尊重農民自身的意愿,不要強迫農民放棄土地、轉業或進城等。觀念的轉變以及丟掉由于無知而對城市(對未來)的畏懼、就業技能和素質的提高等等,都需要時間,搞農村試點的科學性根據便在于此。變革性突進與改良性漸進要進行有機結合,強調農民這個農村城市化永恒的主體,必須通過科學規劃,逐步引導,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主動性。強調自愿性,不想走的可以留下繼續進行農業生產。各省市、地區在積極推進農村城市化的探索實踐中,要謹防無視現實、無視農民意愿和現實狀況,一味求快、求政績的攀比行為,否則極易使農村城市化建設陷入困境,甚至引發各種不必要的社會矛盾,不利于我國農村城市化的順利進行。

再次,農村城市化未必是發展越迅速越完善就越好,也未必非得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才算是真正的城市化。好比如,一個人之稱為人,并不需要所謂什么統一的標準,符合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即可。譬如,某君行為怪異,與眾不同,便被戲稱為“外星人”,其實,事常出人意料,或許該君也在思忖那些人才是真正的“外星人”呢!非要給農村城市化設立一個所謂“最基本的標準”的話,必曰文明化,就如有理性之人之為人的最基本的條件、標準一樣。城市文明則是人類文明的最主要載體和凝聚體。各國各地都有自己的具體國情、“地情”,未必每個農村都必須被建設成為與城市一樣模式的才可稱為“城市化”,這明顯也不可能。人類對農業的必然需求等因素,導致農村、農民的必然存在,但是未來這種“農村”、“農民”的存在也可以如有工業必有工廠和工人一樣的存在概念,而未必真得如現在所謂的農村。“農民”也可以轉變為農業工作者,他們跟城市居民一樣,是一個不象現在這樣的處處受歧視和限制的群體,他們也是人類文明平等的承載者和傳承者。

農村城市化——主要包括形式上的城市化(農村變成城市、城市擴建、人口集中等)和內容上的城市化(城市各種文明資源,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資源,也即軟資源和硬資源的充分享受與“化”,由原來愚昧、落后的農民升華為理想狀態意義上的比較文明的城市居民。)這里面內容非常豐富,有表現在政治身份上的城市居民化,通過各種制度安排,以與城市居民一樣能夠享受城市各種政治資源(當前最突出的是戶口改革);有經濟上實現了非農化或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等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上的轉換,以為農村、農民政治上的城市化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生活方式上也實現了城市化——一種較淺層的城市之文明化;素質上(包括思維方式、思維品質、思想道德觀念和文化價值觀念等)的城市化——真正的內涵上的城市之文明化。

二、我國農村城市化之“擇”

通過辨清農村城市化概念內涵,并從中得出發展目標和方向后,我們對我國的農村城市化建設的道路、模式、方法上便更有了針對性。追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即文明化,是農村城市化的必然本質和必然要求,但“化”的水平、程度的不斷提高定然需要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任重道遠。每一個歷史階段,三個文明化之作為農村城市化建設中的重心或每個文明化自身的重心定然不同,需要逐次推進。甚至每個文明在農村城市化過程中的作用或相互作用都會各有差異。當前我國農村城市化雖然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但是畢竟還是處在初級階段。因此,必然要圍繞著文明化的目標,著重于先發展農村經濟,以經濟的發展、物質的充裕保證農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起步和發展;而農民和政府的精神文明化和政治文明化則主要起輔助作用。各地區對農村城市化建設(的方法、模式、道路和目標等)因地制宜的創新,應該得到支持和鼓勵,但不可盲目攀比冒進。不僅農村城市化的模式、方法和道路可以多樣化,而且農村城市化的形式甚至是內容上也必然多樣化。

當前,農村經濟產業化、工業化是主要動力,政策制度改革是關鍵,而人的思想觀念、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等是輔助條件。政策制度在當前農村城市化中起決定作用,這些政策主要是指改革開放政策及由此產生的其他相關政策,諸如土地政策、戶籍政策、產業政策、及區劃、社會保險政策等等。[4]不經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即使經濟上完全實現了非農化、生活方式上也完全實現了城市化的地區,仍然在制度上屬于農村社區,在公共政策上也實行農村政策,市政設施、城市面貌及各項社會事業與城市其它區域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使得經濟和社會的變遷成果不能轉換為城市化的成果,延緩了城市化的進程。[5]就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來講,直到現在,已有河北、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陜西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取消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二元戶口性質劃分,統一了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統稱為居民戶口,實現了公民身份法律意義上的平等。北京、上海兩市也已下發了本市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實施意見,放寬了條件限制。公安部表示,為推動改革政策的順利實施,上述地區的公安機關主動配合民政、勞動保障、計劃生育、教育等部門調整相關配套的經濟社會政策。中國還將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為基本落戶條件,進一步調整戶口遷移政策,促進人才交流和人口的合理有序轉移;完善暫住戶口登記,放寬夫妻投靠、老年人投靠子女及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落戶的條件限制,放寬對投資、興辦實業和購房人員的落戶政策,放寬各類人才落戶政策,探索建立居住證制度。

另外,由于我國農村及其人口過于眾多,農民不離土不離鄉的生活方式將長久地存在,要使中國農村、農民的城市化、文明化程度不斷提高,對農村土地、礦藏、特色風景和人力資源等多樣化資源進行整合發展的“就地多元化”是合理而必然的選擇。這需要作為外力的城市對農村的耦合和推動以及農村內部推動相結合,農村城市化與農村社會保障、教育改革等并行,共同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共同提高農村、農民城市化或文明化水平。

[參考文獻]:

[1]著名經濟學家劉振邦說——“農村城市化”是一個危險的提法[N].新華日報,1995-12-7.

[2]辛秋水.“農村城市化理論研討會”綜述[J].江淮論壇,1994(5).

[3]秦潤新.農村城市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4]許繼林等.關于農村城市化的幾個問題分析[J].建筑管理現代化,2001(3).

[5]謝志巋.村落如何終結——中國農村城市化的制度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