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居民財產收入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31 08:32:00

導語:農村居民財產收入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居民財產收入研究論文

摘要:我國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具有增長穩定、占純收入的比例小、低于城鎮居民的人均財產性收入、區域差異顯著等特點。為此,要著力增加農村居民的人均財產性收入。

關鍵詞: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增加對策

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指農村住戶的私有資金以儲蓄、信貸、入股等方式取得的利息、股金、紅利收入,以及農村住戶的私有財產(如房屋)以出租方式取得的租金收入,還包括從集體得到的集體公共財產的財產性收入和土地征用補償等。也就是說,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主要來源于土地、房屋和資金等三方面。來自土地的財產性收入主要是通過土地征用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獲得的收入;來自住房的財產性收入主要是通過房屋出租、出售和拆遷補償等方式獲得的收入;來自資金的財產性收入主要是通過儲蓄、民間借貸和投資股票、債券、證券等渠道獲得的收入。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能提高農村居民的純收入,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促進社會和諧,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進而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揮積極作用。因此,認清我國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的特點,制定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對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我國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的特點

(一)增長穩定,增幅有波動,1997年至2006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處于穩定增長狀態,從1997年的23.61元增長到2006年的100.5元,10年間增加76.89元,增長3.26倍。但增長幅度出現波動,增長幅度最小的年份是1999年,僅比1998年增加1.18元;增長幅度最大的年份是2003年,增加額度為15.07元。

(二)占純收入的比例較小,但有不斷增加的趨勢。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占當年純收入的比重較小,比重最大的2006年也只有2.8%,這表明,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在純收入中的地位沒有改變。仍起補充作用。但這一比例由1997年1.13%穩步增長到2006年的2.8%的事實表明,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占其純收入的比例有不斷增加的趨勢,這反映了財產性收入在農民純收入中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三)增長速度大于純收入增長速度,1997年至2006年間,我國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增長速度明顯大于人均純收入的增長速度。如,2003年人均財產性收入增長率為29.74%。而純收入的增長率只有5.92%;2006年人均財產性收入增長率為12.05%,而純收入增長率只有10.2%。這反映了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變大,說明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正成為提高我國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一個重要來源。財產性收入的顯著增加,與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穩定、健康、持續發展密切相關,這導致農村居民動產和非動產財富明顯增加,為財產性收入的增加奠定了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四)人均財產性收入明顯低于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的人均財產性收入與城鎮居民的人均財產性收入相比,在絕對數上有很大差距。如,1997年,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為23.61元,城鎮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則為124.39元;2006年,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為100.5元,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則增至244.01元。從增長速度看,自2003年起,我國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增長速度慢于城鎮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增長速度。如,2003年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長率為29.74%,而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長率為32.18%;2006年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增長率為12.05%,而城鎮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增長率則高達26.49%。

(五)在不同收入群體和區域上存在顯著差異,我國農村居民中的低收入戶2002年的人均財產性收入為7.23元,到2006年也僅增至19.90元,占純收入的比例由2002年的0.84%提高到2006年的1.68%;高收入戶在2002年的人均財產性收入為193.27元,2006年則增至359.36元。占純收入的比例由2002年的3.28%提高到2006年的4.24%。在不同收入群體中,人均財產性收入占純收入的比例在2002年和2006年都只有高收入戶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這說明為提高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的比例,大力增加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中等收入戶和中高收入戶的財產性收入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從縮小貧富差距的角度看,重視增加低收入戶和中低收入戶的財產性收入更具有特殊意義。我國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在區域上也存在顯著差異。以2006年為例,全國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為100.5元,我國大陸31個省(區、市)中,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名列前茅的是北京(678.81元)、上海(558.17元)和浙江(311.60元)等東部經濟發達省份,而排名最后的為廣西(22.45元)、湖北(25.91元)和重慶(27.29元)等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中西部省份,全國平均水平之下的17個省級行政區全部處于中西部地區。如果將我國大陸31個省級行政區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個區域,2006年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分別達188.41元和156.58元,遠大于全國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100.5元的平均水平;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分別只有43.35元和56.92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從財產性收入占純收入的比例看,東北地區最大,為4.18%,東部地區次之,為3.63%,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低于2.8%的全國平均水平。

增加財產性收入對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積極意義,但如果處理不好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差異問題,有可能加大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和不同收入群體差距。因此,制定科學的對策,促進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合理增長是當前值得重視的問題。

二、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對策

(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村居民擁有財產數量。財產性收入是一種衍生財富,沒有財產就不可能有財產性收入。“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首先要讓更多人擁有合法的私人財產,并切實保護好他們的私人財產權,繼而對財產性收入采取不同的政策,促進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讓全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農村居民獲得更多財富的重要保障。目前,無論是財產中的金融資產還是總資產凈值、人均資產水平還是資產積累速度,農村居民的這兩項資產存量水平及增長速度都遠低于城鎮居民。因此,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農村居民的財富積累是縮小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差距的一個主要渠道。另外,建立完善的法律保護體系,讓農民能夠安全、放心地擁有財產和賺取財產性收入。具有重要意義。為防止財產性收入產生一種“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馬太效應,避免加劇社會的貧富差距,對待財產性收入,應有不同的政策安排。

(二)發展農村金融市場,建立健全農村投資體系。我國的農村金融業已初步形成以農村信用社為基礎、農業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的農村金融體系。但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城市金融市場,目前的農村金融體系對農村的金融支持仍顯不足,農戶和農村中小型企業貸款難問題仍較突出。資本市場落后及投資體系不發達,交易手段落后,現代化的有價證券交易系統還不能延伸到農村鄉鎮,農村居民能參與交易的金融商品有限。即使有些農民有閑置資金,也不容易進行投資使其增值。這不利于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因此,必須建立健全農村投資體系。具體說,可考慮從以下幾方面人手:重構農村金融體系,強化政策金融和商業銀行對“三農”的支持力度;規范和完善郵政儲蓄功能,建立農村資金回流機制,保證“三農”對資金的需求;深化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發揮其支農主力軍作用;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為農村金融改革創造良好環境;制定合理的民間借貸法規和辦法,引導和規范民間借貸行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直接投資。總之,通過金融體系創新,讓農村居民擁有并創造出更多的金融工具,增加他們的財產性收入。

(三)增強農民的投資理念。農村居民文化素質較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通過投資來獲得財產性收入。因此,為鼓勵農村居民將現有的資金進行合理投資,擴大財產性收入,急需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增強投資和理財理念。除讓農民掌握普通金融知識外,還要加大教育力度,采取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形式對投資致富典型事跡進行宣傳,使農村居民對現代資金收益方式有所了解,增強農民的投資觀念。增加農民對投資的信心,引導農民進行理性投資,增加財產性收入。

(四)改革土地征用補償制度。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需要,征用農村居民的土地是獲得新增建設用地的主要來源。隨著國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城鎮非農建設用地已從行政劃撥全面轉向市場化出讓,土地出讓價格大幅上升,但向農民集體征用土地的補償辦法和補償標準仍不完善,對農民的補償遠低于土地出讓的價格。因此,為增加農村居民的土地轉讓收入,應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補償制度,規范征用農村土地的審批權限和程序,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控制征地規模;按照土地的市場價格來考慮對土地征用的補償,補償標準應保證失地農民有足夠的生活保障;改進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方法,征用土地補償方式多樣化,不搞“一刀切”;規范土地征用補償款的管理,加強對土地征用補償的監督;建立專業的土地糾紛仲裁機構,公平、合理地調查處理土地征用補償糾紛。

(五)培育和規范農村房產租賃和買賣市場。對農戶而言,住房是最主要的有形非生產性資產。農村地區有很多農民有空閑的住房,但由于宅基地所有權虛置、有關法律存在空白、基層政府法制觀念淡薄等問題存在,使農民房屋產權虛化,進而造成房產租賃和買賣市場的落后,閑置住房不能為農民帶來收入,這無形中造成資源配置的低效或無效。因此,為增加農村居民的房屋財產性收入,應堅決貫徹落實《物權法》,盡快制定《農村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法》,以法律形式保護農民房屋財產權;加強對農村房地產市場和租房市場的管理,整治農村租房市場,建立房屋租賃市場指導租金制度;農民私宅的手續健全后,應允許進入市場進行交易、租賃、抵押,為房屋所有者提供財產性收入。

增加農民收入是黨和政府歷來關注的一項重要任務。讓更多的農村居民擁有財產性收入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只要在農村“創造條件”,就能從土地、房屋和資金等方面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縮小財產性收入的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和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提高農村居民的整體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