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居民消費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31 08:37:00

導語:農村居民消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居民消費研究論文

摘要:美國次貸危機已演變成世界經濟危機,全球經濟發展下行趨勢已成定局,中國經濟發展受到明顯的影響,面對這一情況我國提出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我國有半數以上人口生活在農村,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已成為擴大內需的重點。本文對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難點進行梳理,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居民;消費需求;重點;難點;對策

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內需不足主要表現為消費需求不足,特別是農村消費需求不足。因此,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中指出:“要進一步擴大內需,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總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堅持擴大內需方針,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因此,當前擴大內需的重點在農村,而難點也在農村。如何擴大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應重點解決的幾個基本問題

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看,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應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落后的消費環境。農村消費環境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特別是農村公共品供給缺乏,如農村用電、交通和通訊等,對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擴大的制約問題已十分突出。由于我國廣大農村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很多在城市司空見慣的公共品到農村就會變得極為稀缺,如電網建設。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的農村電網都以高收費的形式來收回投資成本并取得相應利潤,農村居民所承受的電價遠高于城市。因此,農村居民可能買得起家電產品,但卻很少能用得起這些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比較符合理性的消費行為就是干脆不消費。這些巨大的潛在消費需求還有待開發。

(二)陳舊的消費觀念。我國農村居民仍基本沿襲幾千年來一直固有的生活方式,雖然那種純粹的自給自足的消費模式已不復存在,但商品率偏低仍是我國農村消費的一大問題。在這種帶有濃重自然經濟色彩的生活方式影響下,我國大部分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落后,許多農民不是沒有錢,也不是在消費的硬件設施上有很大限制,而是很多農民就是不敢消費、不肯消費。此外,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農村居民在長期消費資料短缺的狀態下形成了“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農村居民普遍存在“惜購”、“喜存”的現象。在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情況下,這種低消費、高儲蓄的傳統消費觀念更制約了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

(三)產品有效供給不足。長期以來,我國絕大部分市場經營者對消費市場的研究和把握存在嚴重的“重城市,輕農村”的傾向,很多產品從研究設計到開發生產再到營銷,生產者所關注的主要是城市消費者,而對農村居民的消費傾向、消費習慣、購買心理等方面往往沒有進行專門的市場調查并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另外,我國部分商品如彩電、冰箱、服飾、光盤及其他名牌產品價位較高,與大多數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差距太大。向農村提供這種超出一般農村居民家庭承受能力的高價位商品,其結果一方面造成部分產品“企業高積壓、農村低普及”的情況,另一方面又給一些假冒偽劣的低水平仿制產品創造了生存空間,導致市場供給的產品普遍存在產品質量低下問題,給農村消費品市場帶來了負面影響。

二、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難點

(一)農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長緩慢。決定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規模的最重要因素是農民的收入。雖然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但農村居民持續增收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農村居民收入緩慢增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農產品價格偏低,增產不增收。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連年豐收,農產品供求由原來的長期短缺轉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部分農產品市場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隨著供求關系的轉變,農產品價格持續波動,致使農產品產量增加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日益減弱。據統計分析,近年來農民增收對農產品產量增長的平均彈性明顯下降,目前農產品產量每增加1%,所能帶動的農民收入增長遠小于1%。二是經營規模小,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弱。目前,我國農民人均只有1畝耕地,一戶只有三、五畝地。這種小規模經營造成農業生產經營的低效率,目前中國農業人均產值比世界人均產值低50%以上。勞動生產率低下使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相對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弱,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足。三是農業生產條件落后,影響農村經濟發展。這些年來,全國不少地方農業生產條件沒有或基本沒有多大改變,有的地方甚至進一步惡化。如,有的地方水利設施不僅多年沒有改善,相反把過去的水利設施也破壞,以至旱不能澆、澇不能排,造成農業生產不穩定。四是農民整體素質不高,制約農民收入增加。在我國農村,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農民的教育投資、人力資本投入嚴重不足,致使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偏低。農民素質不高使農民缺乏市場意識、開放意識,不能及時把握市場信息,不能根據市場情況及時調整生產經營方向,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弱勢地位,難以實現增收目標。科學文化素質不高也影響農民對先進農業技術的接受能力,使科學技術在農村中的普及推廣難度增大,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效率不高,最終影響農民收入的增長。

(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制約農民的消費水平。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滯后是我國農村消費不足的重要原因。由于農村社會保障建設滯后,農民的養老、醫療等負擔較重,制約農民的消費需求。2005年,全國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人口達1.79億,僅占全國農村人口的20%左右;全國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達5442萬,占農村人口比重不到10%。而且已參保的農戶的保障水平還很低,城鎮中人均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高于農村居民2.4倍。農民的收入低,還要將收入的一部分儲蓄起來以應對將來的養老、醫療、子女教育等,即使收入有所增加也不敢輕易增加消費。這是導致農村消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農村金融服務效率低下,消費信用制度不健全。農村金融體系由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組成,但金融機構放貸存在許多問題和矛盾。第一,政策性銀行業務收縮直接減少了農村信貸資金投放。政策性銀行由于停止了農村經濟開發等幾十個專項貸款,導致其業務范圍十分狹窄,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信貸資金投入較為有限。第二,商業銀行推行的集約化經營直接造成農村信貸業務的萎縮。商業銀行為減少營運成本、提高效益,紛紛精簡基層商業網點,減少人員,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村資金供給的來源。第三,農村信用社的政策約束限制了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農村信用社對農民貸款的積極性不高,對“支農”認識不足,行動不積極,沒有充分認識到支持農村、農業、農民的市場空間非常廣闊。不注意開發適于農村需要的金融產品,致使信貸資金供應不足,造成農村居民消費現金緊缺,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費。

三、對策

(一)積極發展農村經濟,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收入是決定需求的重要因素,增加農民收入,尤其是增加農民的預期收入是刺激農村居民消費、擴大農村消費需求的基礎。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具體政策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兩大類。從直接的角度看,一是切實有效增加對農業的投入,特別是政府對農業的財政投入,要切實保證農業糧食收購資金的全額到位和封閉運行。二是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根據各地區域優勢,發展名牌特色產品,進一步完善市場價格機制,縮小工業品與農產品價格的剪刀差等。從間接的角度看,一是要堅決落實科教興農的方針,把農村經濟轉到以優質和高效為中心的軌道上來,使農民真正依靠科技致富。二是改善農業經營環境,在全社會營造重視農業、投資農業的良好氛圍,使農業的收益水平至少要與整個社會的平均收益水平持平,甚至要高于整個社會的平均收益水平。

(二)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居民的消費環境。中國電子商會消費電子產品調查辦公室的分析認為:我國目前有2億多戶農村家庭,農村家電產品普及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可為每種家電增加200多萬臺的需求量。可見,農村在家電產品的消費方面有巨大的潛力。因此,要加強農村飲水、道路、電網、通信、文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改善農村居民的消費環境,為農機、家用電器等消費品進入農民家庭創造良好的消費環境。

(三)調整消費品供給結構,加強市場管理,增加消費品的有效供給。近年來,國家推出14個省市的“家電下鄉”工程。這順應了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新趨勢。該工程運用財政、貿易政策,引導和組織工商聯手,開發、生產適合農村居民消費特點、性能可靠、質量保證、物美價廉的家電產品,并且提供滿足農村居民需求的流通和售后服務。這將有效激活農村居民的購買力,擴大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并最終起到擴大內需的作用。現在這項工程已取得明顯成效。不僅是這些家電產品,還有其他很多消費品,如生產用農機具等,也都可效仿這樣的形式生產銷售。這些措施可改善消費品供給結構,增加消費品有效供給,進一步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

(四)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提高農民消費預期。2007年我國農村已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3451.9萬農村居民被納入保障范圍,僅占農村居民的36.7%,比例并不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覆蓋面也未達到100%。因此,應繼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使其覆蓋所有農村居民。另外,還應因地制宜的在不同地區建立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多層次、多標準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解除農村居民的后顧之憂,促進農村居民的消費。

(五)發展消費信貸,促進農村居民消費。近年來,農村信用社存貸差逐漸增大,大量資金流入城市,農民不得不依靠民間借貸,承受很高的利息。這既阻礙了農民收入的提高,也制約了農村消費的增長。因此,銀行應從貸款方式、利率、期限等方面開發出適應農村特點的消費信貸品種,簡化消費信貸手續,提高服務水平,擴大農村的消費信貸業務量,促進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擴大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同時,農村居民對車輛等運輸工具和加工、收割等方面的農用機械也有強烈的消費需求,應擴大對這些消費品的信貸投放力度,增強農村居民的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