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設步伐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31 10:21:00
導語:農村建設步伐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即墨市豐城鎮總人口5.3萬,擁有農村勞動力人數為25281人。近年來,該鎮把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工作作為統籌鎮域經濟發展,有效破解“三農”問題的突破口,立足鎮情,創新完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進一步健全了“政府領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學校聯辦”的工作體制。圍繞提高農民發展能力,創造農民發展條件,深挖增收潛力的總體目標要求,著力實施了以“功能提升、培訓增智、‘三動’推進、政策保障”為主的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四項”工程,推動全鎮農村經濟實現了更快更好的發展。截止目前,全鎮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4930人,占全鎮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9%。累計轉移安置4168人。
一、實施功能提升工程,著力構建高效服務平臺
(一)多元投入完善載體功能。一是實施招商引校。為有效破解因村莊分散,群眾學習培訓不便利和僅有一處培訓基地,培訓能力不足,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經濟需求這兩大難題,創新思路,強化引導,致力于搭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勞動力培訓新平臺。運用市場化運作方式,于2006年8月份利用宮家村原小學17間閑置房屋成功的引進了青島盛世衣紡織服裝有限公司投資40余萬元的服裝培訓基地建設項目。該基地集針織、服裝、就業指導培訓為一體,配備平縫機、鎖眼機、臂式雙針機、粘合機等培訓設備60余臺套。該培訓基地建成及高效運轉,構建起了豐城東西各有一處培訓基地的新格局,既放便了群眾又滿足了經濟發展需求,對全鎮勞動力培訓轉移工作起到了強勢拉動作用。截止2006年11月底該培訓基地已完成訂單工培訓309人,完成創業培訓28人,完成就業指導培訓583人。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調劑出20余萬元的專項資金,為鎮勞動力培訓基地配備了10余臺微機,并對硬環境進行了整修改造,極大的改善了培基地的辦學條件。
(二)健全機制提高服務能力。針對已往工作中存在村干部認識程不高、工作拖拉飄浮、業務素質低等突出問題,我們從嚴格考核、強化培訓兩方面入手下大力氣進行治理。建立了月例會制度,采取專題培訓、以會代訓等具體措施,強化對村級工作人員的觀念作風、業務知識等方面的培訓;實行了月度考核制度,對各村莊報表進行嚴格考核,有效的提高了村莊工作的主動性和工作人員的素質水平。
二、實施培訓增智工程,有效提高農民發展技能
著眼于提升東部水產養殖區競爭力、西部高效作物種植畜牧養殖示范區規模擴張、中部工業區項目快速發展需要,積極開展以訂單培訓,僅2006年就開辦各類農業科技培訓班9個班次,累計培訓1342人;各類技能培訓班16個班次,培訓人員709人。
(一)立足特色農業的作大作強,高質量抓好農業科技培訓。水產養殖業是全鎮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該鎮積極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專門聘請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等單位專家實地授課,舉辦對蝦、梭蟹等水產養殖技術專題培訓班4個班次,培訓人數492人,并與專家建立了定期聯系制度,經常溝通請教,及時解決生產過程中的發現的問題。年內已轉化新技術6項,推廣應用新品種8個。為加快膨脹西部高效農業示范區規模,組織廣大種養殖農戶舉辦以茶葉種植管理、生豬養殖為主的農業科技培訓班5個班次,在實現增收增效的同時新發展茶葉種植戶15戶、畜牧養殖戶17戶。
(二)依托工業區迅速崛起,扎實開展勞動技能培訓。隨著濱海大道的開建,鎮工業園區、駐地小城鎮的高標準規劃建設,鎮內主干道路的拓寬硬化等一系列事關豐城長遠發展的大項目的實施及完工,構筑起了豐城跨越式發展的新平臺。面對區位優勢日益凸現,工業項目快速聚集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大量用工需求,我們抓住機遇,積極與企業對接,根據企業項目用要求及特點,合理設置培訓課程,有的(下轉第81頁)(上接第79頁)放矢的開展以定單式培訓為主體勞動技能培訓。今年以來共為青島盛世衣有限公司、河東家紡公司、濱海制衣公司等新落戶項目及青島旭杰制公司、銀海水產品公司、振源冷藏等原有企業完成定單式培訓709人。既有效的化解了企業用工難的后顧之憂,又提高了勞動力的就業技能,加快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步伐。
三、實施“三動”推進工程,聚力開創轉移就業新境界
培訓是手段,轉移是目的。當前解決農民增收難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減少農民,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快轉移步伐,把農民盡可能的從一產中解放出來。我們致力于放大區位優勢和豐富農村勞動力資源優勢,在深入分析鎮內外產業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按照“內引項目、外聯企業”的思路,大力強化鎮內自我吸收功能,積極拓展鎮外用工空間,配套實施了“三動”工程,使勞動力轉移工作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新突破。
(一)實施項目帶動。把招商引資作為推進勞動力轉移的第一途徑,采取引進一批新項目,嫁接一批老項目的辦法,重點引進一些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及加工項目。于2006年引進海產品加工、服裝縫紉等內外資項目11個,吸納本地用工700余人。其中銀海水產品有限公司和振源冷藏廠兩企業引進的日本紅蝦加工項目,一舉轉移勞動力420余人。濱海制衣、河東家紡等針織服裝企業的落戶使周邊村莊200余名家庭婦女步入了“藍領”階層,月人均工資性收入達800元以上。
(二)實施專業村推動。本著“政策引導、保護扶持、放手搞活”的原則,大力發展以首飾加工、粉條加工等家庭加工業為主的專業村,為部分因年齡偏大、無法脫離家庭的特殊群體開辟出了一條轉移增收的新路子。截止目前,已發展八畝地、刁家、宮家等首飾加工專業村6個,培育形成河南、北顏等粉條加工專業村4個。全鎮從事相關行業勞動力達到3500余人,家庭加工業正逐步演變成為豐城農村勞動力轉移增收的大產業。
(三)實施推介拉動。一方面加強信息的收集與傳遞工作。充分利用勞動網、發揮關系介紹作用及時掌握市場用工動態,在與企業搞好對接的前提下,通過村級工作網絡向社會,積極向鎮外推薦勞動力。另一方面舉辦勞動力招聘洽談會。今年8月24日至25日利用鎮內豐城大集和福臺嶺大集組織15家內外資企業集中力量舉辦了2次“勞動力招工大集”,提供就業崗位近2000個,涉及服裝縫紉、鏜工、磨工、精細木工等9個工種。河東家紡公司在活動舉辦當日現場錄用服裝縫紉工150余名。2005年全鎮有組織轉移農村勞動力1853名,協議轉移709人,鑒定合格率達100%。
- 上一篇:農業機械化發展管理論文
- 下一篇:政府防汛抗旱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