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公共精神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31 10:24:00
導語:村民公共精神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村莊公共空間是由村民的公共精神所構筑的行為和觀念空間,它為村民提供了一個發表見解、增進合作的機會,最為重要的是這種空間培育了村民的公共精神。村民的公共精神是村民自治的內在驅動力,缺乏公共意識、公共責任感和公共參與能力的村民不可能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真正的主人。村莊的公共空間和村民的公共精神構成了村莊的公共生活。當前應通過各種途徑如進一步拓展村莊的公共空間,鼓勵各種社會團體如協會、公民自愿組織等的發展,充分發揮精英人物的作用,加強村民公共意識的教育等來培育村民的公共精神。
關鍵詞:公共空間;公共精神;公共生活;村民自治;民間組織
一、村莊公共空間與村民公共精神的概念
“公共空間”一詞在不同的語境下其涵義也有所不同。本文所指的公共空間(也可以稱為公共領域)是相對于私人領域和國家權力領域而言的。它描述的是一個介于私人領域與國家權力領域之間的中間地帶,是“一個向所有公民開放、由對話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輿論、體現公共理性精神的,以大眾傳媒為主要運作工具的批判空間”①。村莊公共空間是指在一個村莊的范圍內,村民獲取各種公共信息,進行批判式評論,合作處理公共事務,培育公共精神等行為和觀念的空間。村莊公共空間的存在從眼前看是推動了村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從長遠來看則是培育了這種交流與合作的根基——村民的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是指公民個人超越自身利益,追求一種整體的公共利益,由這種公共意識生發出對于公共事務的關懷,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行為。村民的公共精神是村民基于對村莊公共利益的自覺認識而關注、參與公共事務的精神,它要求村民必須具有主體意識和公共意識。即一方面應具有一種公共主體的意識和個體的獨立精神;另一方面應具有一種超越精神,善于超越個體的局限,把自己與村莊整體的利益與價值聯系起來。具有公共精神的村民體現出既獨立又合作,既有批判精神又有守法意識,積極主動地關注、參與村莊的公共事務,促進其成員利益最大化的行為特征。例如參與投票與選舉,參與討論提出建議,對侵犯公共利益和共同價值目標的行為進行理性地批判,與其他成員合作以促進共同利益等等。村民的公共精神形成一種社會資本,有力地促進村民自治的運行。
村莊公共空間是村民公共精神產生的土壤。如果沒有這樣的平臺,人們不能對包括自己事務在內的公共事務發言,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失去關心公共利益的興趣,而退縮至“小我”的狹小天地之中,則村民的公共精神與公民意識也就無從談起。村民的公共精神是村莊公共空間的靈魂,沒有了公共精神的公共空間至多是信息的匯集地,它無法將村民凝聚在一起,從而無法合作來提升村莊的公共福利。村莊的公共空間和村民的公共精神共同構成了農村的公共生活。
農村的公共生活在改革開放以后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國家政權開始從農村社區逐漸后撤,村莊民主自治體制正在形成。在這個過程中,村莊的公共空間不斷拓展,村民的公共精神也得到了進一步地發展。通過對張高村村的走訪調查我們也切實感受到了農村社區治理狀態發生的變遷。
二、張高村公共生活的現狀
村莊公共空間并不是物質性的實體,但它卻需要借助一些現實的載體得以存在。村莊公共空間的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是一些相對固定的特定空間,道口、集市、小商店、廣場都使人們聚會交流的場所。進入張高村,經常可以在村內的道口看到一些老人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聊各種各樣的話題,比如對老年人協會的意見,村內路燈安裝存在的問題等等。在集市上一些買菜賣菜的村民也會熱情地與我們交談,從家中孩子的教育問題延伸到對國家的教育政策的看法,家庭瑣事,國家大事,無所不包。這便構成了一種最初級的公共空間形式,也是人們進行交流的最為簡單的形式。
村莊公共空間還可以借助于某種人際交往來形成,如以村落內部的紅白喜事為載體的人情往來。當今村莊的紅白喜事的規模越來越大,“事主不需要發出邀請,凡知道消息的人家大都會自覺地派代表參加”②。在張高村,遇到紅白喜事,除了到事主家幫忙張羅,人們還通過隨份子來表達自己的心意,少的五十元,多的幾百元不等。一方面增進了感情,另一方面也為事主籌措了必要的經費。在這樣的一種場合,大家除了單純的慶祝和哀悼還獲得了一個溝通交流的極佳的機會。而這種公共空間由于人數眾多,談論話題也比較廣泛深入。
此外,各類民間組織的自主活動構成了張高村公共生活的重要載體,給村民參與提供了公共活動空間。近幾年,張高村先后成立了水杏合作社、香椿合作社、老年人協會等民間組織。盡管在組織上和程序上還不是那么規范,但這些組織的建立無疑拓展了村莊的公共空間,并且對村民有了一個公共精神的啟蒙教育。這些民間組織是較高層次的公共空間的形式。通過它們,村民可以獲得最直接的參與管理的實踐經驗,培養團結與合作的精神。拿老年人協會來說,自去年成立以來它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公共活動,成為村民討論的中心話題之一。這些活動包括:
1、參與村內公共事務的管理。就修建路燈一事,老年人協會做了大量的工作。協會的理事就路燈在村子的設置地點,電費的收繳,路燈安裝后的維護等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磋商。此外,協會還對飲用水源問題,沼氣建設問題等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2、開展文娛活動。文藝演出、創辦村報等精神文化生活也形成了張高村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間。這種喜聞樂見的方式給村民創造了一個很好的交流方式。可以說,老年人協會的建立大大的改善了村里老人的精神面貌,激發了村民參與村莊公共事務管理的熱情,同時也對村干部的行為起了一定的制約作用。
對于張高村來講,村內公共空間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滿足人們與他人交往的需要,增強了村民的幸福感。人既愛孤獨又愛群聚,除了家庭生活,人們還渴望與別人進行溝通和交流。村莊公共空間的存在為村民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幸福的生活不僅僅與物質財富有關,還取決于是否有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當前增收途徑有限的的情況下,豐富的文化生活,健全的公共生活顯然可以增強農民的幸福感。
二是形成公共輿論。村民可以聚在一起,就所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有時就某些問題可以達成共識,形成一種公共意見。“.在公共領域中,整個社會透過公共媒體交換意見,從而對問題產生質疑或形成共識”。③這樣的公共意見不僅會成為村民行動的評判標準,還可以對公共權力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最為重要的是村莊公共空間培育了村民的公共精神,鍛煉了村民的公共管理能力。它使村民村民從孤立的狹隘的個人范圍中跳出來,把自己與其他成員聯系起來,在與其他村民交往、協商的過程中發現共同利益,由此產生了一種合作的意識和信任的基礎。并且通過實踐,提高了管理公共事務的能力,增強了村民的主體意識和公共意識。在張高村,大部分村民對于涉及到村民共同利益的事情能夠給予一定的方式進行合作,村內公路的修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張高村內部的公路,采取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共同修建的方式。很多村民認為這是一件利己利人的好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捐了幾十到幾百元不等。如果沒有村民的自愿捐款,村內的公路是修建不起來的。
可以說,一個經濟發達的村莊,其成功的因素除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外,更因為它們有較強的公共精神。而一個積貧積弱的村莊,與物質層面的匱乏比起來,村民公共精神的缺乏是一種更深刻的發展因素。
三、張高村公共生活的不足之處
通過進一步調查,我們發現,盡管張高村村民對村中的公共事務體現出一定的熱情并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參與,但是,從該村村民公共參與的行為和意識的特點來看,仍缺乏足夠的公共精神。
從該村村委會主任的選舉來看,當被問及選舉某人的具體原因時,要么“誰給的錢多就選誰”,要么“他是本家的親戚”還有的是“選誰都無所謂,都一樣”。
對于村莊出現的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公共問題,如村莊公共衛生問題,路燈的維護問題,村莊的安全問題,雖然這些也都被大家認為是必須解決的問題,但如果沒有村兩委挑頭,人們就束手無策了。
——“村內盜竊事件好幾起了,我家就被盜了,村里也不管不問”。
“那您有沒有想到向村支部或村委會提提建議?”
“提了也沒用,都忙著個人賺錢,誰管這事”。
——關于村內衛生“也都覺得不好看,垃圾到處都是,村里也就過年時照人打掃打掃,平時沒人過問”。
“那您沒有想過帶個頭,招呼大家輪流打掃?”
“村里都不管,我們怎么管,管了人家還說閑話,再說村干部也不高興,這才是出力不討好呢。有時間就打掃打掃自己家門的垃圾。如果村干部張羅,我肯定會拿錢”。
從談話中反映出來,村民雖然意識到村內存在的需要解決的公共問題,也愿意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部分村民由于主客觀的原因,對于政治參與表現出一定的冷漠,他們不愿意參與政治,不愿意過問公共事務。二是存在著對正式權威的過度依賴。認為一些事情只要村兩委不出面就無法開展,村民自己是無法合作來解決的,村民之間缺乏足夠的信任。
四、拓展村莊公共空間,弘揚村民公共精神
造成村民公共精神缺乏的原因有很多,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經濟和政治原因。但是,只要存在這種潛力,就應當進一步挖掘和培育村民的公共精神。
1、進一步拓展村莊公共空間,培養村民的自治能力和合作精神。村莊公共空間是村民參與公共管理的實踐空間。通過提出建議,發表評論,做出決策等實踐活動村民獲得了一種自信,同時也產生了一種責任感。拓展村莊公共空間最重要的是進一步發展民間組織。民間組織能擴大村民參與村莊公共生活的范圍和深度,促進政府與村(下轉第69頁)(上接第65頁)民之間的相互溝通、協調和融合,從而增強社會的穩定性。張高村老年人協會的成立給村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與村內公共事務管理的機會,村民對于村莊公共事務的熱情被調動了起來,參與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這對整個村莊公共問題的解決,村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是一個非常有利的促動因素。當然,老年人協會要想更好地發展下去,必須有相對獨立的財政,也就是說是否有穩定的經費來源會影響它的下一步發展。這一點可以參照東部地區民間組織經費籌措的方法,如可以向村里申請一定的活動經費,通過文娛演出在社區中募集資金,出租紅白喜事所用的器具給村民等等。
2、充分發揮精英人物的作用。有頭腦、有經濟實力、有廣泛的人際關系,在難以處理的村落事務中說得上話,辦事妥帖這是一般村民所公認的能人形象,我們可以稱他們為社區精英。精英人物具有一定的社會權威性和社會動員能力,能把分散的個體凝聚在一起,從事各種集體活動。他們對于公益事業的熱愛激發了村民的公共精神。張高村也存在不少政治精英和經濟精英,但他們在村莊公共事務方面的作用還未充分發揮出來。可以利用他們的社會關系、資金、技術發展自助性質的協會。培育與助長村莊中新興的公共服務積極分子及公共人物,從而為村莊自治人才的優化、年輕化提供內生基礎。
3、通過各種途徑加強村民公共意識的教育。具有公共意識意味著村民并沒有把自己作為一個孤立的個人,而是把自己同整個村莊甚至國家聯系在一起。加強村民公共意識的教育就是使村民成為關心公共事業,參與公共管理,成為具有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的公民。可以運用街頭劇、唱歌、快板和戲曲等傳統形式達到教育目的,把法律政策、道德風尚、表揚批評,溶于這些具體的表達形式中,農民會高高興興的接受。運用傳統的美德教育,通過趨善的教化凈化人心,提高村民之間的信任度,這樣村民才能有合作的意愿和可能性。
改革開放后,一方面是國家權力逐步從農村社區撤退,另一方面是農村自組織還沒有完全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這導致了農村公共物品提供的匱乏和公共生活的缺乏。農民不應再消極等待下去,而是必須積極行動組織起來,這需要內生發展與外生培育相結合。在社會的共同關注下,包括官員、學者、教師以及大學生志愿者的參與,依靠和挖掘村民的公共精神和自治能力,增強村莊的公共福祉,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韓國新村運動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農業國向工業國轉型過渡所必須遵循的社會發展規律外,更重要的是傳承和凝聚了超越制度、國家、民族、文化、傳統而人類共有的人文思想、和諧理念、自主正義、合作態度、公民社會、奉獻精神等文明因素。進一步發展以民間組織為主體的村莊公共空間,弘揚村民的公共精神,這對于新農村建設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譯本),曹衛東等譯,學林出版社,1999年。
[2]肖濱:《理解公共領域:文本與導讀》,http://。
[3]吳毅:《公共空間》三農中國網,2005年2月1日。
[4]于建嶸:《岳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結構的變遷》,商務印書館,2001年。
[5]俞可平主編:《治理與善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6]俞可平主編:《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注釋:
吳毅《公共空間》。
- 上一篇:農村經濟發展管理論文
- 下一篇:財政局科學發展觀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