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增長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13 11:04:00
導語: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增長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云南三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但是文盲人口多、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結構低度化、農民純收入低,總之人力資本存量低的問題依然突出存在。文章認為,解決云南農村人力資本存量不高的根本措施在于強化農村義務教育工作,構建農村職業教育網絡體系和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有序轉移。
關鍵詞:云南農村;人力資本;對策
一、引言
人力資本理論的奠基人舒爾茨在其接受諾貝爾經濟學獎演說中指出:“增進窮人福利的決定性生產要素不是空間、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質量”,這個論斷已逐漸被各國農業發展的實踐所證實。和全國相比,云南農村長期落后,新農村建設肯定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質資本,以增加農村的基礎設施供給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的物質技術條件。但應該看到,云南農村的落后不僅是基礎設施和物質條件的落后,更重要的是農村的“人的落后”,農村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重要的是農村“人的進步與發展”,即切實解決人力資本稀缺問題。
二、云南農村人力資本存量現狀及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云南三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但是文盲人口多、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構成低度化、農民純收入低,總之人力資本存量低的問題依然突出存在。
(一)15歲及15歲以上文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
該指標是反映教育存量的一個常用指標。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盲人口越多,其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就越低,人力資本存量就越少。雖然指標反映的是云南省、西部乃至全國的整體情況,但筆者認為文盲多在農村,所以它基本可以反映農村文盲占農村總人口比例的真實情況,以此為基礎的分析也是可信的。
由表1可知,1996年以來云南文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總體是下降的,但仍明顯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和全國平均水平。如以2006年的16.5%的比例推算,云南的文盲人口仍多達740萬人(云南省2006年末的總人口為4483萬人)。
(二)農村從業人員數量及文化構成
教育是形成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因為教育而帶來的文化程度差異直接反映了人力資本存量的大小。因此,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構成是直接反映農村人力資本存量的重要指標。
由表2可見,云南農村從業人員的文化程度構成表現出兩頭高、中間低的特點,即小學文化程度以下的比例高,大專及以上的比例高,但是初、高中比例低。尤其要指出的是,云南農村從業人員中小學和文盲所占的比例高達64.14%,遠高于西部的51.7%和全國的39.5%。
(三)農村居民人均家庭純收入
人力資本作為生產要素,其增長提高了物質資本的邊際產品,這會引致物質資本的進一步積累,因而直接或間接地提高總產出。正是基于這樣的思想,有學者提出了以收益的價值形態來反映人力資本存量水平的產出法。
農村居民人均家庭純收入是從產出(收益)的角度反映人力資本存量。一般來說,收入越高,說明人力資本存量也越高;反之亦然。由中有關年份的統計年鑒資料計算可知,1990年以來云南省農村居民年人均家庭純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長,由1990年的540.86元增長到了2006年的2250.46元,年均增長率達到了9.32%,但是和西部及全國相比,差距卻拉大了。1990年,云南省農村居民人均家庭純收入(540.86元)分別占到西部平均水平(567.24元)和全國平均水平(686.31元)的95.35%和78.81%,到2006年云南省農村居民人均家庭純收入(2250.46元)占西部平均水平(2605.29元)和全國平均水平(3587.04元)的比例卻分別下降到了86.38%和62.74%。從人力資本的收益角度來看,這也反映了云南省農村人力資本存量依舊相對不高的現實。
三、相關對策建議
有關研究表明,“各種人力資本諸如平均教育水平等,與以每單位勞動的物質資本量相比,與各國的平均收入水平具有更強烈的相關性”。將人力資本視為一種與物質資本相協調的生產要素,意味著物質資本量越大,人力資本對增長的貢獻越大。這一關系是對稱的:人力資本的平均水平越高,物質資本的貢獻也越大。從這種觀點來看,作為經濟落后的云南來說,缺乏使經濟的生產力達到較高水準所必需的所有東西,因而僅僅是投入物質資本將會是浪費和令人失望的,更為根本、長遠的措施無疑是強化人力資本增長。
(一)強化農村義務教育工作
以2006年末的資料來看,云南農村從業人員中,小學和文盲的仍高達近三分之二。毫無疑問,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最為重要的形式的教育,尤其是學校的正規教育是改善云南農村勞動力學歷結構低度化、人力資本存量低的關鍵途徑。就云南目前的情況看,“普九”教育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和發達地方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所以今后關鍵的問題是注意完善和落實對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機制,這需要考慮兩個主要內容:實施農村教育扶貧工程;進行教育管理改革。
(二)構建農村職業教育網絡體系
云南省中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生源在農村。就讀職業學校已成為廣大農村適齡學子的普遍選擇,也是云南省轉移和輸出有一技之長的勞動力的重要途徑。云南省各地職校應繼續緊緊圍繞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培養新型農業勞動者為目標,立足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學校在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加快教育教學改革,使學校全方位、多層次參與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培育人才。
此外,云南省還應充分利用縣級職教中心(職業高中)為骨干,以鄉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為基礎(到2006年末,云南有職業技術學校的鄉鎮的比例達10.47%,接近于全國的10.8%),建立覆蓋縣、鄉、村的實用型和開放型的農民實用技術教育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網絡,對農村勞動力普遍開展適合當地生產需求的實用技術培訓,適合進城務工需要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普通中小學要利用現有的師資、校舍和現代遠程教育設備積極支持農村勞動力培訓。在沒有獨立設置鄉、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的地方,普通中小學要一校掛兩牌,日校辦夜校,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
當前,云南大多數農村職業教育培訓機構辦學條件很差,政府應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從云南省農村實際看,由于農業經濟效益不高,農民收入低,在一定時期內,農村職教經費的來源應以政府投入為主。
(三)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有序轉移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活動。因為轉移者由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流入到相對發達的地區,他們的思想、觀念、動機、行為和生育態度等都會發生變化,并通過他們與家鄉人口之間的聯系將這種變化擴散、傳播到原住地,引起流出地人口觀念、素質的相應變化。此外,勞動力的轉移可以增加勞動者的未來收益。
根據一些專家的測算,云南農村存在著約700多萬的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是今后一段時間云南農村人力資本構建的一個重要途徑。據調查統計數據,“1999年云南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比重為8.36%,比當年全國該項指標21.55%低13.19個百分點,比西部地區該項指標14.98%低6.62個百分點。”近年來,云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有了較大發展,但和西部乃至全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如2006年末云南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占勞動力資源總量的比例僅為12.34%,而西部和全國的該項指標分別達到了26.65%和24.82%。
從目前的情況看,云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不僅存在轉移率低的問題,而且還有素質不高的問題,如以2006年的情況看,云南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僅文盲和小學文化程度的就達到了43.05%,遠高于西部和全國的比例。筆者認為,今后要做好云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工作有3個關鍵: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積極開展有組織有計劃的勞務輸出;大力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以增強轉移勞動力的市場競爭力;加快勞動力市場的培育和開發,建立適應農民外出務工就業的社會化信息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美)雅各布·明塞爾著;張鳳林譯.人力資本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2、TheodoreW·Schultz.Nobellecture:theeconomicsofbeingpoor[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0(8).
3、陳琳.貧困地區人力資源開發[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
4、張金麟.淺論云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J].經濟問題探索,2003(9).
- 上一篇:婦女信訪員培訓班上的講話
- 下一篇:婦聯主席在平安之家創建活動推進會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