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8 08:45:00

導語: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研究論文

農村集體經濟審計(以下簡稱農村審計),是指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部門依法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集體資產及有關單位提取、使用農民承擔費用的活動進行的審計監督。農村審計作為鞏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減輕農民負擔的重要政策措施,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據統計,僅2001年,全省農村審計資金總額19.7億元,占全省農村集體資產總額70.4億元的28%;查出違紀金額2894.3萬元,占審計資金總額的1.5%;查處貪污案件80起,貪污金額81.3萬元追回貪污款54.1萬元,查出有違紀違法行為并移交有關部門追究行政、法律責任的農村干部144名。

農村稅費改革,對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作出了重大的變革,因此也對農村審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研究農村稅費改革對農村審計工作產生的影響和面臨的問題,探求解決的途徑,對于適應農村稅費改革形勢,做好農村審計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本人就此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農村稅費改革對農村審計產生的影響

眾所周知,農村稅費改革是通過調整規范農村分配制度,以實現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其主要內容是:取消鄉鎮統籌費、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向農民征收的行政事業和政府性基金、集資取消屠宰稅取消統一規定的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調整農業稅政策調整農林特產稅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辦法。其調整的內容全部屬于農村審計中農村集體資產審計和農民負擔專項審計的范圍。因此,必將對農村審計工作產生影響。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縮小了農村集體資產審計的范圍。一是農村稅費改革前,鄉鎮統籌費雖然由鄉政人民政府統一管理使用,但屬于集體資產,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代收代交,全部納入村集體資產管理農村稅費改革后,取消了鄉鎮統籌費的收取,因此,農村集體資產審計的范圍也隨之縮小。二是農村稅費改革,將村提留款的籌集方式改變為農稅附加和“一事一議”兩種方式籌集后,農稅附加的征收管理納入財政稅收征管范圍。這一管理體制確立后,農村審計不再對農稅附加的征收實施審計監督,農村集體資產審計范圍進一步縮小。

第二,對農村集體資產審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對農稅附加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籌集的資金和勞務應實行專項審計。農村稅費改革政策規定,采取農稅附加及“一事一議”辦法籌集的興辦集體生產公益事業所需資金、勞務,應實行??顚S谩⒋鍎展_、村民監督和上級審計的辦法管理,這就要求在農村集體資產審計中,不能將這項資金與其他集體資產混同起來,而應按照專款專用的原則要求,進行專項審計。二是提高了合法性審計的要求。農村稅費改革政策規定,農稅附加主要用于村干部報酬、五保戶供養和村辦公費三項支出,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上限控制。這就使農村稅費改革前對村提留的合規性審計上升為合法性審計,從而擴大了農村集體資產審計的合法性審計的范圍。

第三,減小了農民負擔專項審計中收費項目的監督范圍,加大了稅收項目的監督范圍。農村稅費改革政策規定,取消鄉鎮統籌費、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面向農民征收的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集資,因此,農民負擔專項審計中收費性項目的審計監督范圍將大幅度減小。但與此同時,開征農業稅、農林特產稅、牧業稅附加,將大幅度增減稅收項目的審計范圍和難度。

二、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村審計面臨的問題

由于上述幾方面的影響,實施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村審計工作將面臨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主要是:

1對農村審計必要性的認識問題。農村稅費改革后,部分農業工作者甚至農村經營管理干部認為,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經濟來源的鄉鎮統籌費取消了,村提留款中的大部分作為農稅附加由鄉鎮農村經營管理站直接監督管理,農村審計的主要內容已不存在,因此對農村審計的必要性提出了質疑。筆者認為,這一觀點是十分偏頗和錯誤的,理由是:首先,如前所述,農村稅費改革后,由于鄉鎮統籌費的取消和村提留籌集方式的改變,農村審計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是縮小了,但是,農村審計的主要對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資產并沒有消亡,只要其組織存在,其資產存在,其經營管理資產的活動必然存在,則農村審計的對象和內容就不會消失。其次,農村稅費改革前,鄉鎮統籌費雖然在性質上是集體資金,但實際上使用權為鄉鎮人民政府所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只有代收代交義務,而沒有實際使用權。因此,取消鄉鎮統籌費,并不會減少農村集體資產的實際存量。第三,村提留并不等同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全部收入,實際只占集體資產的極小部分。據統計,2001年全省村集體經濟組織總收入為18億元,其中村提留收入只有2.2億元,只占到其總收入的12.1%。第四,村提留的籌集方式改為農稅附加辦法后,其所有權和使用權并未改變,仍然屬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其使用情況的監督,仍然是農村審計的重要內容。第五,農村審計的目的和作用不僅是通過對農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活動的監督,防止集體資產流失,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它同時還肩負著減輕農民負擔,改善農村黨群、干群關系,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政治任務。因此,農村稅費改革后,加強農村審計是十分必要的。

2確認籌資籌勞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的審計依據,將直接影響審計結論的客觀公正性。農村稅費改革政策規定,采取“一事一議”辦法籌集資金或勞務,由村民委員會提出并作出預算,報鄉鎮農村經營管理站審核后,由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鄉鎮農村經營管理站負責將籌資、籌勞的標準和數額填入省級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統一監制的農民負擔監督卡,由村民委員會組織分發到戶,村民委員會應當按照農民負擔監督卡填寫的數量標準提取或安排出工,嚴禁擅自立項或提高標準向農民籌資籌勞除按規定減免外,農民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絕符合本辦法的籌資籌勞。農民沒有正當理由不承擔籌資籌勞的,村民委員會可依照村民會議通過的村規民約進行處理。根據這一規定,籌資籌勞的項目、標準一經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就確立了農戶與集體經濟組織的債權、債務關系。但是,從審計工作的角度看,這一規定存在著以下兩個問題,一是由于這一政策規定未對作出決定的法定議程和法定文書作出相應的具體規定,就使其在執行中存在著較大的隨意性和變動性,這對作出確認其決定的合法性、合規性的審計判斷帶來了困難,因此也就難以保證審計結論的客觀公正性。二是村規民約屬于道德范疇,如果發生部分農民拒絕繳納籌資款或拒絕出工的問題,將很難依此做出合理的審計建議,這也將會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大量的不良債權,也會因為這部分農民墊資而造成集體資產大量流失。

3農稅附加管理的審計將成為農村審計的重點和難點。農村稅費改革后,農稅附加由鄉財政征收,征收后交給鄉鎮農村經營管理站,由其存入農稅附加專戶,按村設賬。實行這一管理制度的優點是,強化了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資金的監督管理。但與此同時,由于鄉財政所、農村經營管理站均屬鄉鎮人民政府直接領導的下屬部門,農稅附加由這些部門征收、管理,實際上直接納入了鄉鎮人民政府的管理范疇。從體制上看,這為鄉鎮政府平調、挪用這項資金提供了可能性。由于目前我省大部分鄉鎮財政較為困難,因此,筆者認為,農村稅費改革后,農稅附加管理的審計將會成為農村審計的重點和難點。

4缺乏對違反政策規定、增加農民負擔行為的經濟法律責任的法律依據。農村稅費改革及有關農民負擔政策,對違反政策規定、加重農民負擔行為應承擔的行政責任均作出了較為具體的規定,這為審計確認有關責任人的行政責任、作出審計決定及提出審計建議提供了依據。但遺憾的是,目前尚未制定出對上述行為所應承擔的經濟法律責任的法律法規。這一問題的存在,使得在農民負擔專項審計中,無法對增加農民負擔的行為給農民造成的經濟損失后的責任主體、責任范圍、賠償額度及賠償期限作出判斷和結論,這將嚴重影響農民負擔專項審計職能作用的發揮。

5農村審計中存在的原有問題。我省農村審計工作是依照《甘肅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的規定進行的,但由于《甘肅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只對農村審計的主體、范圍作了原則性的規定,因此,農村審計長期存在著責任不明,職權不清,程序、行為不規范,違法違規行為的經濟法律責任認定標準缺乏可操作性等問題,對農村審計職能作用的發揮有著較大制約作用。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工作的深入,一些新的問題還會不斷產生,解決這些問題已迫在眉睫。

三、有關政策建議

第一,由省稅費改革主管部門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籌資籌勞專項規范化議程和文書,以規范化方式為確立籌資籌勞過程中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提供依據。

第二,盡快建立農稅附加及村內籌資籌勞專項審計制度,對農稅附加及村內籌資籌勞實施專項審計,以確保這兩項政策措施的有效實施。

第三,按照國務院頒布的農村稅費改革政策要求,盡快制定加重農民負擔處罰辦法,對違反法律政策規定,增加農民負擔的具體行為、責任主體、責任范圍及經濟損失賠付等問題怍出規定,為充分發揮農民負擔專項審計在減輕農民負擔、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等方面的作用提供法律依據。

第四,盡快制定出臺《甘肅省農村集體經濟審計辦法》,對農村審計的主體、范圍、程序和法律責任等作出具體規定。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甘肅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精神,確保農村審計對我省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的有效發揮,提供法律法規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