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民主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8 09:08:00
導語:網絡民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Internet的普及,人們普遍對網絡民主的現狀和前景表示樂觀,基于網絡空間的開放性與自由性特征,認為借助網絡技術可以創造一個民眾充分參與的高度民主社會,本文則通過對網絡民主的分析,從網絡技術的國家壟斷性、網絡民主投票的可操縱性、網絡民主的不對等性等方面指出了網絡技術對民主的負面影響,并分析了網絡技術發展導致的網絡技術帝國主義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絡、民主、專制主義、技術帝國主義
民主一般是指公民通過平等而有效的選舉及其他參與方式,決定政治領導人和影響重大政治決策,實現全體公民或大多數公民的利益,實現人民主權的政治過程。“多數裁定”是民主的基本原則。隨著國際互聯網絡(Internet)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人們對網絡網時代的民主給予了很高的期望,政治學家們普遍樂觀地認為互聯網絡會極大地提高政治民主化的程度。
互聯網絡的出現的確提高了公民政治參與的能力,使公民的話語權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不容忽視的是,互聯網絡同時也為專制主義者提供了最好的技術實現方式,相對于書籍、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而言,互聯網絡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對民主發展的負面影響,甚至成為專制主義和霸權主義者最有力的技術工具。
一、網絡民主觀點概述
關于網絡民主的論述很多,這里概要列舉幾種主要觀點:
1、網絡建立了一個充分自由和開放的社會
網絡是個充分自由、開放的社會,它沒有現實社會的種種限制,1996年2月9日發表的《賽博空間獨立宣言》認為:“在這個獨立的空間中,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可以自由地表達其觀點,無論這種觀點多么奇異,都不必擔心受到壓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數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龐蒂對網絡基礎的TCP/IP協議解釋道:“一個個信息包各自獨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每個信息包都可以經由不同的傳輸路徑,從甲地傳送到乙地。……正是這種分散式體系結構令互聯網絡能像今天這樣三頭六臂。無論是通過法律還是暴力,政客都沒辦法控制這個網絡。信息還是傳送出去了,不是經由這條路,就是走另外一條路出去”。
網絡似乎真的成了一個徹底開放的電子輿論空間,任何人不用通過政府機構批準、檢查、修改,就可以在網絡上制作他人能夠閱讀的網頁,或者通過電子郵件、新聞組、網上論壇、電子公告欄等多種方式向量多面廣的網民傳播信息。“在大眾傳播史上第一次你將體驗不必是有大資本的個人就能接觸廣大的視聽群。因特網把所有人都變成了出版發行人。這是革命性的轉變。”
2、網絡使完全直接的政治參與成為可能
阿爾文?托夫勒(Toffler,A.)在剖解了社會發展的圖式——農業社會第一次浪潮、工業社會第二次浪潮、信息社會第三次浪潮的起伏推進后指出,雖然信息社會處于文明的前鋒,但當前的文明是三種社會精巧并置的混合體。他認為所謂的民主是一個政治詞匯,很難在工業時代的企業中實現,但在信息時代,授權與參與式民主將成為高頻詞匯。
網絡技術開辟了直接民主的可能性,使“屋子裝不下”選民的問題得到解決。電腦將可能使更多人通過參加電子市政廳會議,或通過電子郵件等交流方式,更加積極地參與政治過程。在網絡政治中,網民不需要再由別人來代表自己,自己就可以直接發表政見。個人通過一臺電腦就能直接與政府官員對話,向政府提出某項要求和建議,或參與政府的某項選舉和決策。選民只要坐在家中,甚至在旅途中利用具有識別選民身份功能的、聯通信息高速公路的掌上電腦,通過網絡即可輕松投票,全民公決的實施將變得十分容易。
3、網絡社會實現了政治權力的對等性
基于個人電腦的網絡更加富有個性,信息的獲取和傳遞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個人也能夠更加從容地選擇、吸納和傳播,它創造了全新的、平等的、沒有強權和中心的信息空間,引起了政治權力從單向到交互的質變。在互聯網上所有人參與政治的機會都是均等的。身處偏僻鄉野的孩子也可能與城市富裕子弟在網上獲取同樣的政治信息。
網絡的普及使政府的行為隨時處于大眾的監督之下,它的內政與外交透明度越來越高,受到的牽制和約束也隨之增強。媒體的轉化和輿論工具向個人手中的轉移徹底改變了國家和個人的關系。互聯網沒有主人,沒有所有者。它沒有一個大老板,也不隸屬于任何國家或國際組織,本質上是無政府主義的,人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它真正屬于所有網民。現代社會是媒體政治的社會,誰控制著國家的媒體,誰就控制著國家。互聯網絡是不受任何政權控制的自由媒體。
二、傳播技術發展與民主的關系
從網絡對政治過程影響的角度審視,網絡是一種全新的政治傳播媒介,而從政治傳播的角度看,網絡技術無疑為人類提供了最迅捷、介質綜合性最強的傳播手段。但是傳播技術的進步與民主不完全是成正比的關系。從歷史上來看,傳播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即印刷媒介階段和電子媒介階段,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它們對民主的影響。
1、印刷技術發展與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密切關系
印刷媒介的發展是以造紙技術和印刷技術作為主要工具的。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出版業大體上是由記錄信息、復制信息和傳播信息三個環節組成。古代社會艱難地使用青銅、竹簡等記錄信息,紙張的發明比較徹底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印刷術的發明又擺脫了用人工抄寫來復制信息的笨拙方式。
公元105年東漢蔡倫發明了便宜的造紙術。造紙術最先傳到越南和朝鮮,又從朝鮮傳到日本。公元751年,又向西傳到了阿拉伯。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歐洲的西班牙設立了造紙廠,中國的造紙方法就傳到了西班牙。以后又陸續傳到歐洲其他各國。
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唐朝時,印刷術傳到了朝鮮。16世紀末年,日本侵入朝鮮,日本人學會了活字印刷術。元朝到中國來的歐洲人,把印刷術帶回歐洲。歐洲最早使用活字印刷大約在公元1440——1448年間,德國人谷登堡使用活字印刷。
盡管中國發明了最早的簡易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使知識的傳播從公元11世紀開始就變得非常迅速和便宜了,但是并沒有因此而產生民主,相反,造紙術和印刷術使專制主義者得到了加強其專制統治的先進技術工具。以紙張和鉛字印刷技術為基礎的教材和圖書資料的印制,奠定了傳統教育“班級授課制”的基礎,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塾都要使用君主所認可的教學參考書——《四書》、《五經》,這樣就可以批量化地造就符合專制主義政治要求的人才,特別是從隋朝開始興起的科舉制度,更是開始規范化地為封建專制統治培養士人階層。印刷技術的精致化和批量標準化,使秦代開始的戶籍制度進一步強化,對人的控制手段進一步加強。中國能夠在很廣闊在領土范圍內實行封建專制統治,與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有著直接的關系。
歐洲長期的分裂狀態則與印刷術、造紙術傳入和發展晚近關系密切,因為知識的傳播受到限制,使之難以實現充分的政治文化整合,而公元12——15世紀,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在歐洲廣為使用的時期,也正是歐洲英、法等國封建專制主義統治高度發展與成熟的時期,這種巧合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2、廣播、電視傳播技術與近代資本主義民主
1925年10月2日,被稱為“電視之父”的英國科學家約翰?洛吉?貝爾德利用其發明的機械電視機,成功地進行了發射和接收電視畫面的實驗。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電視臺,正式播出電視節目。20世紀是廣播、電視的世紀,它使政治不再神秘,的確有促進民主發展的一面。然而一些傳播學理論家認為,電視就像“黑洞”一樣,能把觀眾全吸進去。因此,很難指望觀眾會做出任何實質性的反映。他們只是被動地、沉默地收看而已。
由于大眾的社交能量被媒體和其他技術“凍結”了,媒體的信息量越大,社交就越少。大眾媒體不僅不能起到傳播的作用反而妨礙傳播。媒體不再是大眾的延伸,而是他們生活的主宰者。更確切地說,當代資產階級已通過大眾媒體創造政治文化的方式成為大眾政治生活的主宰者。這種超現實的政治文化為壟斷資本主義和霸權主義在全球的政治擴展從意識形態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西方國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正越來越多、越深入地介入到政治選舉當中,政黨選舉的運作程序受到傳媒,特別是電視傳媒的極大沖擊。電視的廣泛應用令候選人發現,利用現代化大眾傳媒比利用政黨向選民傳播競選消息更有效率。于是,很多候選人的一系列競選活動就開始以傳媒為中心,而不是以政黨為主線來展開,這導致大眾傳媒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地位越來越高,甚至有人稱其為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門之外的“第四政府部門”。
而在電視媒體主導下的競選中,選民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對候選人形象的品評上,報道者就運用各種編輯和剪接技巧,把候選人最具魅力的個人形象展現在選民面前,面對傳媒對某些候選人或某些議題的輪番信息轟炸,選民不得不跟從傳媒的“議程安排”進行思考,自我評判的能力降低了。使選民在體味感官享受的同時,下意識地把選票投向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有人將這種現象稱為傳媒的麻醉作用。在號稱所謂民主表率的美國,總統候選人就像例行公事一樣將其競選基金預算的一半用于電視廣告,減少了與選民的直接接觸。另外,雖然新聞機構常常為自己的客觀性感到自豪,但事實上很難分清哪些是新聞,哪些是輿論。
三、網絡技術的專制主義特性
20世紀末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新媒體提供了一個絕好的舞臺。1998年5月舉行的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年會上,Internet這一新型媒體被正式冠以第四媒體的稱號。正如我們前面所闡述的那樣,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網絡民主給予了極高的厚望。但這僅僅是網絡技術政治功能的一個方面,我們應該深刻地認識到網絡技術政治功能的另一個方面,即它的專制主義特性。
1、網絡技術的國家壟斷性
在網絡媒體產生之前,信息傳播主要依賴紙張、印刷媒介,這種傳播媒介盡管也可以由國家控制和管理,但是國家卻無法徹底壟斷印刷技術的使用,因為印刷技術的掌握比較簡單,私人和社會團體可以在國家控制之外私自印制宣傳品,一般稱之為地下印刷品。在歐洲黑暗的中世紀,雖然宗教裁判所不斷迫害異端學說,但是“日心說”仍然可以通過地下渠道廣為流傳,民主的思想光芒仍然能夠在黑暗的政治統治背景下啟發出文藝復興運動。
在廣播電視媒介時代,短波收音技術可以打破無線電技術封鎖,衛星電視接收技術可以使視頻信息傳到具有接收設備的用戶中,而且由于無線電技術同樣易于掌握,因而仍然可以建立私人和社會團體電臺傳遞為統治階級所不認可的聲音。比如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建立的廣播電臺對國民黨統治地區就起到了強有力的宣傳作用,瓦解了國民黨的政治輿論陣地。
由于網絡技術具有高度的技術復雜性和高度公共性,所以網絡技術只能依賴國家公共信息技術系統而存在和發展,國家對網絡技術具有最終控制權。個人和社會團體雖然可以很自由地在網絡上發表言論,但國家可以通過封鎖網站、過濾網絡信息等方式,消除不利于政治統治的政治輿論,私人和社會團體卻難以在國家網絡系統之外獨立建立龐大的網絡技術系統。
也就是說,在網絡時代,個人和社會團體失去了在傳統媒體下獨立使用傳播工具的能力,所擁有的只是在由國家控制的網絡技術空間發表言論的權利,而這種權利國家是完全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予以制約的。
2、網上民主投票的可操縱性
人們對網絡民主比較重要的期待,就是希望網絡技術可以實現全民投票,認為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而且極大地提高了效率,減少了選舉資金的投入,有人將之稱為“點擊民主”。然而如上所述,由于網絡技術的國家壟斷性,其技術本身又具有開放性,計算機可以比手工更加巧妙地編輯和操縱信息所以在進行網上民主投票時,完全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進行人為的操縱,從而使投票結果有利于政治統治者,網絡技術的復雜性使這種操縱很難被選民察覺,相反,由于對高新技術的崇拜,甚至沒有人會懷疑沒有人性的技術也會欺騙選民。而民主的多數裁定原則、民眾制約政府的原則也就難以實現了。
3、網絡民主的不對等性
目前互聯網上90%的信息是英文,世界上6000種語言中的大多數在互聯網上找不到。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全球收入最高國家中的五分之一人口擁有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86%,其互聯網用戶總數占世界互聯網用戶總數的93%,而收入最低國家的五分之一人口則只擁有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1%,其互聯網用戶總數只占全球互聯網用戶總數的0.2%。
在互聯網的利用方面還存在著性別上的差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對政府與網上政治的研究發現,女性在利用電子郵件和網絡獲取有關公民事務的信息方面大大落后于男性。在1996年大選中,多數競選重要職務的候選人都利用網站來提供信息和進行游說,而結果是女性遠不像男性那樣經常查看網上的競選資料,在使用Internet的男性中能夠訪問過一個競選網站的約占30%,在女性中只占19%。在通過Internet與當選的官員進行交流方面差距也很大。如通過電子郵件與國會聯系的數字中,女性占31%,男性占43%。另外,在公眾參與的過程中,成年人與未成年人存在差異,婦女兒童的權益未必能得到體現。
這種網絡民主的不對等性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與文化傳統相關,也與個人的興趣習慣相關,這種情況恐怕很難在短期內發生大的改觀,網絡民主的對等性也就很難實現了。因為如果將互聯網作為主要的競選技術工具,勢必會剝奪那些較少上網的公民的民主權利。
四、網絡技術帝國主義
帝國主義一般指強大的核心政治體制,在某種意義上對周圍其它地區帶來支配性影響,以及對其影響所及地區的思想乃至現實發生的改變。網絡技術帝國主義可以表述為:掌握網絡核心技術和強大網絡資源的國家,通過網絡技術傳播強勢政治文化,影響、甚至左右若干國家的政治文化,進而實現特定政治目的的網絡技術政治壟斷。網絡技術帝國主義是網絡技術專制主義特征的極端表現形式,英國政治家兼歷史學家溫斯頓?邱吉爾曾經未卜先知地說過:“未來的帝國是智力的帝國。”
互聯網起源于美國,美國也是當今世界上信息技術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互聯網的基礎設備一半以上設在美國。全球共有頂級域名服務器13臺,其中10臺在美國,包括美國軍方控制的兩臺,僅有3臺部署在美國以外的地方,即倫敦、斯德哥爾摩和東京。美國在網絡上的壟斷是全面的,控制了互聯網的核心技術。中央處理器CPU、操縱系統Windows、基本瀏覽器IE和Netscape,都是美國制造或的,美國把它主創的域名注冊標準和ICP/IP傳輸協議等作為全球性的互聯網標準,向全世界推廣應用。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軟件公司——微軟、世界上最大的接入系統供應商——思科、世界上最大的ISP——美國在線,而全球主要的網絡安全公司也在美國。
美國通過控制上述互聯網技術層面而形成的互聯網“高位優勢”,在相當大程度上決定著互聯網信息的內容、流動方向以及傳輸速度。美國可以把搜集到的全球信息進行有利于它的加工、處理,然后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迅速傳播到千千萬萬的網民中,左右國際輿論的走向。美國國內的互聯網,通過海底光纜和通信衛星與世界相連。美國互聯網使用的高速線路,每秒鐘的通信能力達10G字節,相當于每秒傳送2300卷的百科全書。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可以稱之為是典型的網絡帝國主義國家,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和與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相背離的網絡“低位劣勢”國家,則只能被動地接受互聯網上美國政治文化的“灌輸”。否則就只能徹底切斷與國際互聯網的連接。
里根政府時期曾任美國經濟政策顧問委員會主席的沃爾特?賴斯頓(WalterB。Wriston)在《外交事務》上發表的《比特,字節和外交》一文中認為:“信息技術消除了時間差距和空間差距,因而自由思想能夠像微生物一樣,借助于電子網絡毫無障礙地擴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不僅如此,“全球性交談對主權政府的政治決策過程也能夠施加壓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主權政府的政治結果。在不平衡的信息流動中,信息輸出大國更容易將本國的社會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通過互聯網傳遞給其他國家,進行文化擴張和政治控制。
綜上所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毫無疑問,網絡技術具有很高的民主、開放特質,但是我們決不能忽視網絡技術專制主義的一面,人類社會探索已久的民主問題很難期待通過互聯網絡這一技術工具徹底實現。無論是多么先進的技術都只是人類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手段,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網絡技術的發展也一樣不會成為實現民主的終極原因,因為技術手段的改進并不必然會實現民主,只有社會制度的變革才是實現民主的最更本途徑。
- 上一篇:信息中心主任先進事跡材料
- 下一篇:信息辦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動員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