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經費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8 09:12:00

導語:農村教育經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教育經費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財政分灶吃飯,市場經濟的初步建立,使社會的就業和收入問題凸現,吃皇糧成了香餑餑。為此,縣鄉政府只得開源節流,加大了農民負擔。減少農村教育經費支出成了一種普遍現象,其結果使得農村教育被抽血。農村教育的落后,已經比較嚴重地阻礙了我國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有的地方甚至因此返貧。本文就農村教育經費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思考,認為我國是有能力真正實施九年義務制教育,中央政府建立教育專項轉移支付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確立這一觀點時,作者圍繞它提出了幾點對策。

關鍵詞:農村教育經費思考

國家教育部2002年3月公布:在960萬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15歲以上人群中竟然還有8500多萬人基本上不認識字。“義務教育實施這么多年,為什么還有這么多文盲?”政協委員問道。

經濟要發展,教育必須適度超前,首先要重視基礎教育,解決九年義務教育問題。8500萬文盲,這個沉甸甸的數字再次提醒我們,無論是發展經濟,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還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都要先行,而當務之急是“俯下身來”,目光朝下,盯住基礎教育、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的九年制義務教育。

一、農村教育的現狀

農村教育現狀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巨大的城鄉教育差異的存在,嚴重地阻礙了農村教育的發展速度。據調查:2001年對江西省農村住戶調查,作為核心素質的國民教育狀況令人擔憂:江西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受國民基礎教育平均年限不足九年,絕大多數未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有的干脆就是文盲或半文盲,現代意義上的文盲率幾乎達到100%;雖然他們中有較少部分完成了高中學習,參加過高考,但未能被普通高等院校錄取,基本上屬于受國民基礎教育中質量較差的部分;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2.62%,比上年同期下降1.12個百分點;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87%,增加1.89個百分點;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52%,下降0.78個百分點。這意味著近九成的農村勞動力僅受過初等以下教育,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且低素質的勞動力比重比上年同期上升0.78個百分點。

農村職業教育幾乎是空白,農村職業教育機構形同虛設,加上由于學費高和應用方向不明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農村勞動力在就業前,參加職業教育的人數極少,少許職業教育大多是打工期間的在崗教育。

江西是全國教育水平較高的省份,農村教育狀況也就如此,可想象全國的農村教育的水平之低。

二、教育投入不足是根本原因

農村的兒童應該與城市的兒童一樣,至少享有通過學習普通教育的課程和知識的機會。同時也為他們以后的發展奠定一個比較寬厚的知識與能力基礎。重視教育的中國,這樣一個關系到國家和民族前途的問題被喊了幾十年,卻屢屢不得要領,無外乎就是是否增加教育投入這么一個簡單的命題。

200178%9%11%2%87%

1990年湖北棋盤鄉吃稅費的干部不過120人,2000年超過340人,并且這種增長的勢頭無法得到控制。新上任的領導無法頂住內外壓力,不得不濫用權力安排一幫子人吃“皇款”,年年有新官,干部增長何時休(李昌平)?按照一般人頭費用來算,這樣一個能基本運行的鄉級財政肯定要有700萬元的預算才行。安排到農民頭上人均約為500元,一個家庭約為2000元,農民負擔在30%左右,這是我國各階層中負擔最重的。這還不算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作用。農民收入本身就低,只有城市職工平均工資的30.4%。所以,農民收入之低與農民負擔之高,是明擺著的極端尖銳的矛盾。農村教育收費也就成為一塊香餑餑,成為鄉財政眼中的一塊“肥肉”。

低水平的教育所營造的低素質的文化氛圍,讓那些低水平的官員也寧愿相信這樣一個心照不宣的推理: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就是實現利潤的投入產出活動,而教育是只投入不產出,所以要讓教育遠離中心。無形的“愚民”政策為“父母官”們心神領會。況且中國的官僚升遷體制強調1+1>2的數字游戲和能從小車窗戶里看到的寬廣馬路和街道兩邊繁榮景象所代表的“眼前”業績,至于教育這種“賠錢的買賣”被定性為0+1=0的產業,只能淪為政府工作序列中的“臭老九”,僅僅在需要沽名釣譽的時候賺一聲吆呵而已。

中國只有18%的人口上到高中)19996

各級當政者每每談及對教育的重視,完全不是基于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發展根基這樣一個認識,而演變成為一個道德范疇的認知。“我們財政再困難也沒有拖欠教師的工資”也成了良心記者們屢屢宣揚的“主旋律”。三、農村教育的異化

年之前,農村教育承受了中央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關照。教育結構改革后,在承受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同時,農村又開始又承受與城市的“教育剪刀差”:教育系統內集中人力和物力資源,以城市為中心,為學生上大學作準備,而農村教育資金籌集及其管理全面下放到基層,本來基礎就很薄弱的農村教育開始背負上沉重的資金壓力,以致于捉襟見肘不堪重負,資金和人才自然因為“以城市為中心”的政策導向而流向城市。

1999200028%30%24%18%4128116

有的經濟學家認為:農村為城市的發展提供的智力支持和承擔的教育成本會自然從市場反哺機制中獲得收益。但是市場只會跟著資金和人才走。集中人才和物力資源,以城市為中心的宏觀經濟政策縱容了城市在這個制度化過程中對農村的掠奪。“燭光工程”、“希望工程”、“春蕾計劃”之類象征性的施舍,對于龐大的農村教育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義務教育階段出現了受教育者平等接受教育的功能發生異化的現象。

四、對策建議

世界銀行的專家曾指出,發展中國家的一個最大不平等就是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的不公平,少數人占用了過多的教育資源,培育了少數尖子,但損失了全民素質。因此,要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解決農村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

1、必須轉變觀念,認識義務教育的重要性

義務教育是國民基礎教育,國家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學校必須予以保障。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迅速,但義務教育發展卻不平衡,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間仍存在不公平現象。義務教育的不公平,破壞了社會公正,不但危及農村可持續發展,也可能危及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的確,窮國辦大教育是中國的現實,也是導致許多教育問題的根源之一,但關鍵不是抱怨窮,而是應該轉變觀念,從義務教育的重要性出發,利用有限的資源把手中的事做好。據中科院國情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政府智囊胡鞍鋼估計:近年來,中國因為腐敗的損失,每年達到了1萬億人民幣。朱镕基前總理在任時,了解到農村孩子因為需要交納的費用太高,而上不起學時,非常著急,算了一筆帳:我國初中以下中小學生將近2個億,以人均每年學雜費500元計,一年1000億就夠了,只占全國國民生產總值10萬億的1%;而我們的教育經費總額從未達到過3%,世界平均水平早已超過5%。……”按照朱總理的算法,義務教育一年撥1000億,也就是腐敗額的十分之一就夠了。關鍵是腐敗歸腐敗,農村義務教育仍然是重視在口頭上。因此,必須轉變觀念,充分認識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性。

2、農村的義務教育應由國家財政全額負擔

78%9%11%2%87%鄉鎮財政已不堪教育經費的重負,多數鄉鎮赤字和負債嚴重,而稅費改革將導致鄉鎮財政收入銳減,這個“包袱”到底扔給誰呢?教育支出就占到縣級財政的50%左右,鄉鎮一級占到了75%左右,這樣的縣鄉如何能夠支撐起發展經濟的重任?關鍵在于中央政府在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方面承擔的責任太少,而鄉鎮吃飯的人又過多。我國的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中國是2.6%,在120個國家的排序中位于第96名;是世界上對教育投資最少的國家之一;如果增加1%,就能解決義務教育的全部經費。

GDP中央政府負擔義務教育費用的意義在于,可以通過這條宏觀杠桿,調節富裕地區與貧窮地區、農村與城市、窮縣與富縣之間的差距,通過中央政府干預這只看得見的手合理公正地分配教育投入。

我國人均GDP已超過800美元,從農村、農業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要徹底解決農村九年義務制教育的經費,必須由國家統籌。中央政府應承擔起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責任。當然,中央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不能只是一個原則,要有能可以計算、可以監督的標準,最好是搞教育專項轉移支付,加強監控,不能讓農村教育經費在轉移支付中“跑、冒、滴、漏”掉。

3、強化農村教育的“三定”

不得不濫用權力,安排一幫子人吃“皇款”,在鄉鎮行政機構人滿為患時,就退而求其次,不論合格與否,把一些人安排進農村教育體系中來,形成農村教育管理機構層次增加,農村學校內非教學崗位充斥,低水平的教職員工濫竽充數。“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非常講究質量的。人浮于事,濫竽充數,其結果只是,擠占了寶貴的農村教育經費,據估計,有超過20%的教育經費被濫用,使原本教育質量不高的農村教育更加雪上加霜。

總理在人大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鄉級財政困難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鄉級財政供養的人太多,‘食之者眾,生之者寡。’人總是要吃飯的,不把鄉級財政供養的人數減下來,一時降下來的農民負擔遲早會反彈上去。”因此,必須從農村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走出“黃宗羲定律”,強化農村教育的“三定”管理,堅決按精簡的原則,按需設置農村教育機構,從嚴從緊配備合格的教師,堅決杜絕擠占農村教育經費的現象,有效提高農村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

4、尊師重教,關注和支持農村教育

農村教育的異化,使得原本推崇學習,尊重“斯文”的中華傳統在農村的市場越來越窄。從中外發展史考察,教育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貢獻極大,是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途徑,教育的落后會造成貧困的代際傳遞。“索羅殘數”定則也指出:經濟增長中不能由有形的、可認定的生產因素來解釋的,可由知識因數來解釋;通過知識,而更明智地利用其他因素。我們應當大力提倡全社會來關注和支持農村教育。即使是中央政府實施專項教育經費財政轉移支付,承擔了主要農村教育的投入,縣鄉政府也不能“洗腳上田”,袖手傍觀,而是應該更加努力地為農村教育提供支持,應當也可以把改善農村學校的硬件條件為已任,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校園建設、教學條件專項改造等方面的投入。而社會各界應當把尊師重教落到實處,真正對農村教育給予高度的關注和支持。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農村經濟將會有較大的改觀,富裕起來的農民是有條件對教育加大投入的。我們的農村學校應當以質量為本,認真教學,提高社會信譽,以吸引“眼球”,引導社會資金對農村教育的良性投入。當然,在這種投資活動中,投資人應當獲得應有的、“足額”的回報。

5、運用規律,鼓勵社會辦學

考察各國的基礎教育,幾乎全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由政府提供在一個與國家實力相適應的義務教育平臺,真正落實義務教育。另一方面鼓勵社會力量辦學,通過市場調節,允許社會力量在一個更高的運行平臺上舉辦優質的、有特色的學校。但拒絕在低水平平臺上的,以經濟目標為主的“掠奪”式辦學。我們的農村教育也可以借鑒這些經驗,尊重教育規律,讓優質、有特色的農村教育為領頭羊,建立有層次的農村教育平臺,讓那部分家有經濟實力、有特殊興趣的孩子享受相應的教育,以減輕農村教育面臨的因投入不足,而帶來的較大的經濟壓力。6、健全農村教育法律體系

從我國的基礎教育法律體系來看,整個法律體系是較為完整、統一的。但是這卻忽視了一個現實,在我國存在著城鄉二元教育。二元教育的存在,導致農村教育法律體系中出現了一些空白,給農村教育帶來較為嚴重的后果。我們必須面對現實,在分析二元教育和地區性差異后,不論是采用國家立法,還是采用地方立法的形式,或者是政府系統法規,來彌補因城鄉二元教育帶來的農村教育的法律空白。只有堵住了法律空白,形成嚴密、完整的農村教育法律體系,才有可能給弱勢的農村教育撐起一片藍天,才能有效地保證農村教育經費的安全、有效、高質量的應用。否則,種種籍口將抽走本來就貧血的農村教育的血。主要參考文獻:

1.李斌/呂諾沉甸甸的8500萬[L]《中國教育報》2002/03/04

2.曹林農村教育:漏斗經濟下的“剪刀差”[L]人民網2003/02/22

3.《中國教育報》記者“號脈”義務教育[L]《中國教育報》2003/03/13

4.張忠寶警惕義務教育功能的異化[L]《中國教育報》2002/04/06

5.淮生關于國民教育——中國與朝鮮、伊拉克、古巴之比較農友網2003/04/13

6.中國教育報農村教育狀況與教育收費改革[L]教育教學論文網2002/01/27

7.謝力軍等江西農村富余勞動力調查[L]課題研究報告2002/12/20

8.謝力軍/李少芬對農村教育的思考[L]《江西教育》2003/03

9.李昌平一封含淚的上書[L]農友網

1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