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市場體制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22 03:12:00
導語:農村市場體制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市場交易環境不對稱制約農民收入增長。
首先農產品的交易雙方力量不對稱,目前是70%的農民生產的產品與30%的城市人口進行交易,因而農產品銷售市場中農業生產經營之間的壓價競爭在難免。其次農民面對強大的市場風險。中國農村目前還是一家一戶式的小規模的分散經營,勞動生產率很難提高,生產成本降不下來,農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能力差,而與此同時,現階段市場信息網絡不完善,價格信號扭曲,基層政府服務不到位,使農民無法依據對市場行情及時準確的掌握及對未來變動情況的科學預測進行生產決策。這種市場風險致使農民力求保險,因此思想保守,不敢采用新技術、新品種,嚴重制約農民收入增長。
(一)農產品成本上漲過快,農業競爭力不強
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漲勢過猛,是加大農業生產成本的一個重要原因,近年來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全面上漲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糧食等農產品漲價得到的好處。此外,不少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雖然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美國農業不僅單位面積產量遠比我國高,而且美國的氮、磷、鉀肥料的施用量也比我國少。僅就糧食的單產和化肥的施用量來進行比較,美國的單位糧食生產成本比中國至少低20%。農產品成本上漲過快,使國內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價格不斷攀升,已超過國際市場價格,農產品競爭力進一步弱化。
(二)我國農產品流通體制中存在一系列問題,交易成本偏高
盡管我國農業的市場化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嚴格地說,日前我國農業市場的發育還很不成熟,市場機制還不夠健全。從農產品自身來講,流通不暢和市場缺位就會使產品向商品的跨越出現障礙,要么無法實現生產的價值,要么價不符值,農業增產卻難以增收。我國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是制約農業發展的最大障礙。而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的關鍵是農戶規模小,沒有能力承擔起實現商品流通的重任。農民生產規模較小,交易規模往往更小,導致交易規模十分不經濟,無形中增加了運銷成本。與生產相比,農產品經銷隊伍成長相對較慢,發育很不成熟,對本地農產品的運銷能力明顯不足,農產品的運銷半徑過小。由于環節增加,流通費用高、損耗大、效率低。
二、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
(一)發展新型合作經濟,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加工流通企業為依托,以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為基礎,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對農業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所形成的一種較為完整的產業系統。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種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形式,是農業、農村經濟經營方式和組織制度的創新,同時又是一種建立在各參與主體共同利益基礎上的運行機制。[②]
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對現行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進行新的組合,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主要依*市場機制運行的生產經營體系。所以,農業產業化經營本身就是農業經濟體制轉軌的具體體現。另外,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強化科技支撐為手段,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其本身又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過程。從這種意義上說,農業產業化經營同時體現著農業的兩個根本性轉變,是農業體制轉軌和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結合點和突破口。
(二)調整農業結構
針對目前農產品總體質量不高,不能滿足市場對優質化、多樣化農產品需求的狀況,必須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引導農戶面向市場,生產附加值高的產品,這是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1.農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
國內外經濟發展經驗表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就會發生變化,由植物性蛋白為主的攝入轉向肉、蛋、奶的更多攝入。從農林牧漁業的構成看,農業所占的比例不斷下降,牧漁業所占份額不斷上升,林業變化不大。在今后的結構調整中,應該穩定糧食生產,大力發展牧漁業,注重品種改良,提高農民收益。
我國農業結構的變化趨勢是明顯的,就是種植業比重相對下降,牧漁業比重相對上升。農林牧漁業結構變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然,是農業結構升級的表現,尤其是畜牧業生產,逐步成為我國農業的支柱產業。新一輪的農業結構調整,必將推動牧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如何避免盲目性是農業結構調整中的大問題。近年來,雖然種植業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的份額有所下降,但始終占據主導地位,而糧食在種植業中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我國糧食價格不僅受供給的影響,還受需求的影響,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更多地受市場需求調節。由于近幾年農業收成較好,農村非農經濟迅猛發展,農民收入增加,多數農民向小康邁進,加之國內經濟發展平穩,國際環境相對有利,溫飽問題己經基本解決,因此,存糧備荒的觀念變得淡薄,生產的糧食除留足家庭一年的消費需要外,基本上不再大量儲存,其余的糧食全部進入流通領域。糧食加工企業和糧店也是如此,基本上是隨用隨調,城市消費者基本上是隨吃隨買。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嚴重后果:糧食主產區的購、儲企業和國家糧庫不堪重負,存量結構嚴重失調。正確認識當前農產品供求形勢的特點,是科學調整農業結構的前提。
2.積極調整種植業作物結構、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
影響農業結構的因素很多,但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是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受耕地面積限制,一種作物播種面積的增加必須以另一種作物播種面積的減少為前提,作物之間是此消彼長的關系,不可指望單純*擴大面積全面發展。因此,在繼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結構調整要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面向國內外市場,依*科技進步,著力改善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
(1)調整糧食與飼料用糧的關系,改“二元種植結構”為“三元種植結構”。長期以來,我國將飼料用糧與食用糧混為一談。[③]傳統農業中,糧食種植業占據絕對地位,飼養業只是作為種植業的一個附屬產業,沒有專門的飼料生產體系,口糧與飼料糧沒有任何區別,生產者也從未認真區分什么是飼料用糧。隨著畜牧業特別是耗糧型的豬、雞的快速發展,飼料用糧急劇增長,目前飼料用糧占糧食消費總量的30%,飼料用糧不容忽視。對于中國的特殊國情而言,發展耗糧型畜牧業的路線是行不通的,除積極調整畜牧業養殖結構、更新品種外,還要積極開辟飼料來源,對飼料用地合理利用。谷物的營養成分有限,無法滿足動物生產需要,因此,以成熟的谷物作為飼料是不經濟的。而綠色秸稈或飼草營養成分較為全面,并且量廣價廉,能有效地替代飼料用糧。利用植物綠色植株作為飼料,在國內外有很多成功的經驗。據報導,在南亞熱帶地區,有一種多年生可多次收割的飼料甘蔗,每畝年產數十噸甚至上百噸,可以轉化為數噸牛肉,作為飼料的經濟價值遠遠高于生產糧食后再作為飼料的價值。黑麥草做優質牧草在灌漿期收割,其收獲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總量都大大超過相同土地面積上的大麥。
因此,如果合理地將當前部分糧食用地改為飼料用地,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的糧食,而且還可以大大提高原來用于飼料糧生產的耕地的利用效率。適應大力發展養殖業的需要,將部分糧食用地用于發展玉米、飼料稻、黑麥草等產量較高的飼料飼草作物生產,逐步形成“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的三元種植結構。
(2)大力調整品種結構
品種結構調整是對一些喪失市場或缺乏競爭優勢的品種進行必要的壓縮、淘汰或轉移,對一些有市場、有效益、有競爭優勢、有利于生態環境改善的品種進行重點培育扶持、促其發展壯大。
(3)因地制宜,優化區域種植結構
我國農業的傳統區域布局是,江南是稻米的主產區,黃、淮海平原是麥、棉主產區,山東、遼寧是蘋果的主產區。近年來,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上述格局逐步被打破。稻谷的種植范圍逐步北移,東北地區的播種面積和產量不斷上升,成為重要的稻谷商品基地。產棉大省由黃淮地區轉向新疆,這種區域布局變化,既有技術進步的促進,又有經濟利益的誘導,還有政府的行政推動。[④]
糧食作物的調整應根據各地的需求,增加東北大豆和北方單季優質水稻的生產,以滿足正在擴大的市場需求;增加南方玉米的生產,重點發展優質飼用玉米生產,配合加工需要發展高淀粉、高含油等玉米品種的生產,以降低儲存和運輸成本;穩定發展北方冬小麥生產,適當調減南方冬小麥面積,改良東北地區春小麥品質,大力發展加工專用小麥,以提高進口替代的能力;適當調整早稻生產,向品種優質化和用途多樣化發展,以適應市場變化。
面對棉花嚴重供大于求的狀況,應調整減少棉花種植面積和總產量,控制新疆棉區的發展,適當減少長江流域棉區面積,大力壓縮黃河流域棉區面積。工作的重點是集中力量開發連片優質、高產、高效棉田,調減分散的低產棉田,提高棉花質量,以適應市場的需求。瓜果蔬菜和其他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也要按照市場供求情況適時調整生產結構,提高質量,加大產后增值度。在調整中應按區位優勢,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積極發展國內外市場需要的高經濟價值、高生產集約化的作物,適當減少糧食種植面積。
(4)調整蔬菜種植結構,積極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
隨著“菜籃子”工程的進一步實施,我國蔬菜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目前蔬菜生產總量平衡有余,價格降幅明顯,質量有所提高,內部結構調整加快,人均蔬菜占有量已達280公斤,超過世界人均占有量102公斤的水平。為引導蔬菜業的健康發展,今后應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擴大反季菜、精細菜和深冬設施蔬菜的種植面積,積極引進、開發新品種,提高蔬菜質量,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
3.調整畜牧業結構
近些年來隨著畜牧業的迅速發展,畜牧業內部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為草食性動物牛、羊發展較快,食糧型動物豬、雞穩步增長。畜牧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以節糧為重點,增加草食性牲畜比重,堅持“穩增豬、雞、大上牛、羊”的原則。畜牧業結構調整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
(三)調整農產品流通體系
1.深化流通體制改革,降低交易成本
市場體系是市場經濟的載體、紐帶和渠道,農業向市場化發展必須充分發揮交易市場的作用。21世紀農業的競爭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流通策略和市場服務方面,必要的市場條件不僅可以提高農產品交易和流通效率,也能夠提高產品的聲譽和效益。因此,必須建立包括集貿市場、批發市場、專業市場、期貨市場和零售網點等在內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并使不同的市場之間有機銜接,功能互補,協調連動,保障農產品順利流通。
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建設應以全國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以少數規范化、現代化、期貨與現貨并舉的主要農產品期貨市場為試點,以集散面大、位于交通樞紐的區域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骨干,以中小型、遍及城鄉的農產品集貿市場為基礎,盡快建立起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從局部來說,各地要結合本區域產業特點盡快建立起農產品批發市場。從全國來說,要注意統一規劃布局,使全國各地的市場能相互協調配合,形成體系。既要加強市場硬件建設,亦要重視市場軟件建設,使農產品市場盡快發育成熟。抓好已建市場的配套建設,完善功能;加強倉儲、信息、管理等基礎設施和配套建設。批發市場是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也是提高我國農產品市場發育程度和規范程度的關鍵所在。在批發市場的建設方面尤應重視選址與布局,要以當地資源為依據,以傳統的市場為基礎,并考慮區域間的相互協調。批發市場的建設與規范,有利于實現公平交易,而且運作效率高,有利于農產品的向外擴散。與此同時,要特別重視農產品初級市場的建設,鼓勵農民進入市場交易,這樣可以使眾多的交易對象聚集在一起,產生“供求競價”效應,可以最大限度保證價格合理,達到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產品流通的目的。應當繼續辦好集貿市場,因為集貿市場能夠滿足當前和今后相當一個時期最基本、最多樣的農產品交易需求,同時也是整個市場體系發揮作用的基礎和依托。
2.加快信息化建設水平
市場導向機制的完善有賴于信息網絡的建設,要徹底改善信息化建設中的“城市化”傾向。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不僅要重視信息的采集和硬件建設,還要加強綜合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水平;不僅要有微觀的和局部的信息,還必須有宏觀的和全局的信息:不僅要有現狀的信息,還必須有預測未來的信息;不僅要為政府決策服務,更要為農民生產應用服務。這就需要農業信息服務部門充分聯合農業技術研究、經濟研究、社會研究等部門的專家進行綜合分析和決策,提高信息本身的科學性、應用性和有效性。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必須改變鄉村是現代化信息網上的盲點的局面,使之成為農業信息網絡建設的重點和亮點。而且要根本改變農村信息利用率低、服務對象偏離生產者的傾向,使農業信息的受益人由目前的管理者階層向生產者和經營階層轉變。各個涉及農業部門的縱向信息網也要加強橫向交流。盡早建立匯總信息、綜合分析信息的權威部門,負責收集各種渠道的信息源,通過專家分析預測形成更高級的信息向社會主要是向生產者群體,充分利用現有媒體對農業信息的擴散作用,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宣傳媒介免費或政府出資向農民傳遞農產品產銷信息。
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營銷手段不能為工業產品所包攬,農產品也需要利用現代手段,積極開展市場營銷、促銷,提高效益,如采取、中介、期貨等方式,采用品牌、招標、廣告宣傳等手段。要積極運用現代的營銷手段開拓國內外市場。應加強對現有的優質農產品的保護,鼓勵農民以多種形式進行產品的商標注冊,樹立并保護名牌產品形象。當前政府出面組織協調是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法,如河北省趙縣政府組織全縣梨農為雪梨注冊了“趙州”牌商標,順平縣政府為本地生產的紅富士蘋果注冊了“順富”商標。目前我國農民的廣告意識還不強,廣告費用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產品的廣告宣傳,加之農民的個體生產規模較小,尚不具備做廣告的生產規模,所以,由政府組織協調促成優質農產品的廣告應是近期工作的主要內容。
參考文獻
1.蔣永穆:《中國農業支持體系論》,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韓俊等:《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潘宗白:《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調查與比較》,中共中央黨校出社,2000年版
4.孫振遠:《中國糧食問題》,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程同順:《當代中國農村政治發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陳吉元等:《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 上一篇: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論文
- 下一篇:實證派犯罪學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