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我國新農村建設形式特征
時間:2022-03-01 03:35:00
導語:小議我國新農村建設形式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不少地方在建設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在總結和歸納各地建設經驗、思路和理念基礎之上,學術界對中國新農村建設模式展開了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本文就這些研究進行梳理總結,認為:一、這種模式研究在新農村建設理論指導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但應警惕研究可能帶來的誤解;二、新農村建設模式研究不“新”,必須與時俱進地開展深入的模式研究。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模式;研究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要求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自此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多位一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式在全國范圍內拉開序幕。全國各地相應中央要求,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不少地方在新農村建設中,結合自身實際,創新理念思路,走出自己的一條建設之路,并取得良好成績。自新農村提出伊始,有關于新農村建設的研究就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和重點。研究包括新農村建設理論(郭杰忠、黎康,2006)、新農村建設思路(林毅夫,2009)、新農村建設路徑選擇(林祥松、羅海平,2006)、新農村建設模式(胡瑋,2007)、新農村建設評價體系(邱小華,2006)和國外新型農村建設經驗研究(蔣建忠,2006)。其中,新農村建設模式研究在總結和歸納各地建設經驗、思路和理念的基礎上提煉出新農村建設的典型模式,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以地域為劃分標準的模式總結;二、以產業為劃分標準的模式總結;三、多維度結合的劃分標準的模式總結。
一、以地域為劃分標準的模式總結此種模式總結多是新農村建設模式研究的早期階段,直接取自成功案例的地方政府材料的居多。
在此類研究中,溫立新的研究比較成體系。他在《國內外新農村建設現狀的分析》一文中,總結以往研究指出六種新農村建設模式分別為浙江模式、贛州模式、遵義模式、湛江模式、云浮模式、德慶模式。其中,比較突出的模式有:浙江模式是沿海發達地區典型的政府推動的模式。其主要做法:一是統籌城鄉規劃和管理;二是統籌城鄉農村社會公共事業發展;三是統籌城鄉體制改革。贛州模式是我國中部地區較早由政府發動的新農村建設典型模式,是政府推動與農民自愿相結合的典型模式。其主要做法:一是以村鎮規劃為龍頭,開展新村鎮建設。二是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發展新產業。立足資源優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基地帶農戶,“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以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為依托,培育新農民。四是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組建新經濟組織。五是以創建文明村鎮為先導,塑造新風貌。六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創建一個好班子。遵義模式是我國西部貧困地區開展新農村建設的典型,是農民自發建設的典型模式。貴州遵義市創建“四在農家”活動,成效十分顯著。“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
二、以產業為劃分標準的模式總結學者胡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模式的探討》中認為共有11個關鍵因素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模式,其中的“能人’夕、人才、土地、勞力和資金等問題,是相對重要的因素。
他以典型案例為切入點,總結了7種中國新農村建設起步階段典型的發展模式,分別為:工業企業帶動型發展模式、商業貿易帶動型發展模式、特色農業帶動型發展模式、旅游休閑產業帶動型發展模式、勞務輸出帶動型發展模式、小城鎮建設帶動型發展模式和生態農業帶動型發展模式。其中比較矚目的模式有:工業企業帶動型發展模式是指根據鄉村自身的基礎和條件,適應市場需要,以創辦和發展鄉村工業企業為導向,推進農村經濟由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轉變;通過村辦企業的長期性、系統性運營,可以整合農村的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增強工業對農業的拉動力,促進鄉村經濟效益快步增長,以華西村為典型案例。但受到地域、機遇綜合運營管理等的關鍵因素制約,模式借鑒實施時需慎重。以河南太平村為典型案例。工業企業帶動型發展模式是取得公認成績的模式,而勞務輸出帶動型發展模式則是中國現實中最普遍最常見的模式,又與中國流動人口問題相關,所以備受矚目。
三、多維度結合的劃分標準的模式總結這種模式終結試圖將地域與產業結合起來,所以多采用了兩級或多級分類。
其中典型研究為劉慶華在《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模式研究》中采用兩級分類將新農村建設模式進行總結。他先以發展程度和經濟主體為劃分標準,劃分為經濟發達模式、經濟相對發達模式、發展中農村模式、經濟相對落后農村模式和經濟落后農村模式五種,在發展中農村模式中劃分為江西贛州模式和現代農業帶動模式兩種;在經濟相對落后農村模式下劃分為勞務經濟帶動型發展模和生態農業模式兩種;在經濟落后農村模式下劃分為生態畜牧業帶動模式、生態旅游業發展帶動模式和特色產業發展帶動模式三種。
共總結了十二中模式。但在實質的展開中不論是案例還是展開邏輯都和上一種以產業為劃分標準的模式總結有所雷同。這一種模式總結憑空加了一級分類標準,反而顯的凌亂,抽象程度不高。
在對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模式研究進行梳理了后,筆者認為:(一)這種模式研究在新農村建設理論指導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但應警惕研究可能帶來的誤解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在《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若干問題的研究》的主報告中將我國新農村建設步驟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一、試點總結階段(2006~2007年),二、推廣普及階段(2008~2010年),三、完善提升階段(2011~2020年)。將研究時間對照會發現,新農村建設模式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新農村建設的第二階段。第二階段由中央、地方政府在認真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基層參與組織實施,采取由點到面由少到多的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普及新農村建設??梢钥闯鲞@一階段正式新農村建設在試點建設后,有點到面的階段。各級政府都在積極思考和尋找一種適合當地發展的模式,人們迫切希望獲得一種可供參考的成熟范式,以期在最短的時間收到最滿意的效果。所以,適時階段的建設模式的總結和研究對各地新農村結建設都有積極地借鑒和指導意義。但幾乎所有的模式研究者都提出,要應警惕研究可能帶來的誤解。模式具有其典型性和特殊性。在實際借鑒中,需吃透模式,從自身實際出發,努力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建設模式。
(二)新農村建設模式研究不“新”,必須與時俱進地開展深入的模式研究新農村建設模式研究雖然以新農村為名,以新農村為研究對象,但從研究內容來看,所有的研究所涉及的模式都不是在新農村建設開展以來出現的新現象新模式。比如,以華西村為代表的工業企業帶動型發展模式。能走上這一模式的農村從改革開放伊始,甚至在新中國建設伊始就積累了相當的基礎,通過抓住機遇、能人帶領,走上這一被認為最成功的模式。其他模式都或多或少的在新農村建設之前就形成了。所以有關新農村建設模式總結的研究從研究內容上講都不“新”,被稱為中國農村發展模式或許更適合些。有些研究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將研究命名為“新農村建設啟動模式”或是“起步階段模式”等等。這固然與新農村建設開始時間不算長、積累的經驗不多、研究資料有限有關。模式研究對于進一步開展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所以務必應深入實際,關注新現象,與時俱進地開展研究,總結新模式。為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郭杰忠,黎康.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研究綜述.江西社會學,2006(6).
[2]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課題組.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若干問題的研究——主報告.經濟研究參考,2006(50).
[3]江蘇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會.全面把握新農村建設的五大目標要求.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3).
[4]胡瑋.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模式的探討.碩士學位論文,2007-5-15.
[5]姜作培,陳峰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6(5).
[6]郭曉帆,林芳蘭.新農村建設模式思考.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2).
[7]溫立新.國內外新農村建設現狀的分析——國內外新農村建設的成功經驗及啟示.2008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
- 上一篇: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綜述
- 下一篇: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