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理論下的和諧社會構建
時間:2022-03-19 10:21:00
導語:馬克思理論下的和諧社會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意義上的“市民社會”概念是和“政治社會”等同的,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那里,意指已發達到出現城市文明的政治共同體及生活狀況。現代意義上的市民社會理論堅持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二分法,是由黑格爾提出,并由馬克思加以完善的。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是處在家庭和國家之間的差別的階段”,“在市民社會中,每個人都以自身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來都是虛無。但是如果他不同別人發生關系,他就不能達到他的全部目的的手段,但是特殊目的通過他人的關系就取得了普遍性的形式,并且在滿足他人的同時也滿足自己”。在這里,“市民社會”是一種以需要為體系基礎,同社會保障系統、維護個人利益的組織等要素共同構成的整體。黑格爾還把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看成倫理精神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三個階段,即家庭是直接的或自然的倫理精神,市民社會是分裂的或特殊化的倫理精神,而國家是現實的或實現了的倫理精神。在此意義上,黑格爾認為,作為實現了的倫理精神的國家高于家庭和市民社會,家庭和市民社會只不過是國家自身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或環節而已。
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是在批判、繼承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青年馬克思是一個黑格爾主義者,他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轉變,是通過對黑格爾的法哲學批判完成的。在法哲學批判時期,馬克思沿用黑格爾市民社會的用法,指近代產生的、與國家分離的私人生活領域,即資產階級社會。在1844年黑格爾轉向政治經濟學批判之后,市民社會慢慢被歸納為社會的生產關系、交往關系。由此看來,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理解,有一個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的歷史主義分析方法,認同黑格爾將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二分以及將市民社會用以指稱私人利益關系領域的做法。但是,馬克思并不認同黑格爾將歷史發展歸結于精神的自我運動的觀點,反對黑格爾國家高于市民社會的看法。
二、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市民社會的內涵
在西方思想史上,馬克思首次揭示了研究“市民社會”的現實方法,主張要從反映現實經濟關系的“經濟學”出發,從“物質生活關系”出發來解讀“市民社會”。他深刻指出:“法的關系正象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十八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稱之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真正經濟學中去尋找。”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所認為的市民社會是“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市民社會的本質是一種經濟關系。馬克思還指出:“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制約同時又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市民社會包括各個人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它包括該階段的整個商業生活和工業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國家和民族的范圍,盡管另一方面它對外仍然必須作為民族起作用,對內必須組成國家。”馬克思對市民社會這種“物質交往”關系的定義比黑格爾“需要的體系”的定義更為深刻和全面。一方面,“物質交往”關系概念把握了“需要的體系”的本質,揭示了滿足人們的這種需要的方式,即通過物質交往;另一方面,“物質交往”關系概念指明了物質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更全面地把握了市民社會中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二)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
在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問題上,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的“國家高于市民社會”的觀點。馬克思認為,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前提和基礎,市民社會的成員組成了國家,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他指出:“這個市民社會是全部歷史的真正發源地和舞臺,可以看出過去那種輕視現實關系而只看到元首和國家的豐功偉績的歷史觀何等荒謬。”市民社會“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恩格斯也曾指出:“決不是國家制約和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制約和決定國家。”
(三)市民社會的歷史命運
馬克思對市民社會進行了充分的肯定,但也看到了市民社會本身存在的缺陷,認為市民社會并不是一種理想的社會形式。在階級社會中,國家成了統治階級利益的代表,而不代表實際的公共利益,這就使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發生了矛盾,而“正是由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公共利益才以國家的姿態而采取一種和實際利益(不論是單個的還是共同的)脫離的獨立形式,也就是說采取一種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另外,市民社會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在市民社會中,生產的目的從過去那種具體的使用價值變成了交換價值,以此來看,生產越發展,生產者就越來越依賴于自己商品的交換價值。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交換價值就越來越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交換成了生產的直接目的。這樣,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就被異化成了在交換過程中的物的關系。
馬克思看到了市民社會的這種局限性,他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足點是市民社會,而新唯物主義的立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所以,在馬克思看來,真正的社會形式應是人類社會,而市民社會與人類社會的區別就在于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人類解放高于政治解放,只有通過人類解放,市民社會才能過渡到人類社會。“只有當現實的個人同時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為個人,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人勞動、自己的個人關系中間,成為類存在物的時候,只有當人認識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成為社會力量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當做政治力量跟自己分開的時候,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類解放才能完成。”也只有到那個時候,國家才能把本屬于社會的權力全部還給社會,國家消亡在社會里,而市民社會過渡到了人類社會,也走向了消亡。
三、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對和諧社會建設的啟示
(一)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重視經濟建設
在馬克思看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市民社會是基礎,國家是上層建筑,它們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而且,馬克思意義上的市民社會本質是經濟關系。在這一點上,他的思維邏輯是,“對政治國家的解釋應當到市民社會中去尋求,而對市民社會的解釋則應當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馬克思的這一邏輯對當前我國的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啟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無論是在馬克思的經典著作里,還是在高速現代化的現實生活里,都已經成為顛撲不破的真理。而要搞好我國的和諧社會建設,首先要解決好人民群眾吃、穿、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質生活問題,也就是經濟問題。沒有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保障,和諧社會只能是空中樓閣。因此,要搞好和諧社會建設,首先要重視經濟建設。
(二)市民社會是市場經濟的產物:重視精神文明建設
市民社會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市場經濟為市民社會的萌芽和發展提供了現實的土壤。但是,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帶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們道德水平的下降,造成文化上的精神危機。市場經濟是依靠價格、供求、競爭等市場機制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社會經濟運行方式,這樣一種運行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人們私欲的無限膨脹,加劇貧富兩極分化。而和諧社會建設中所謂的“和諧”不僅僅是經濟一個方面的和諧,還包括文化、政治、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等等。所以,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中“市民社會是市場經濟的產物”這一觀點,啟發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在發揮市場經濟積極作用的同時,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搞好文化和諧。
(三)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分離:轉變政府職能
現代意義上的市民社會是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一個概念,這種市民社會與國家的二分法是由黑格爾提出,并由馬克思加以完善的。“在我國,長期以來全社會高度政治化,國家權力無所不及,政府采用家長制的方式對社會生活實行全方位的管理。人們看不到國家與社會之間的界限,市民社會消失于政治國家之中。這種體制嚴重地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妨礙了社會民主政治的進程。”因此,為了改變這一國家與社會不分的現狀,我們要轉變政府職能,確定政府活動的范圍。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和諧,加快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
綜上所述,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啟示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首先,要重視經濟建設,為和諧社會提供一個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為和諧社會造就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再次,要轉變政府職能,把本屬于社會的權力歸還社會,實現國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為和諧社會創造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
- 上一篇:中國鄉村生產性公共產品供給狀況評價
- 下一篇:探索克隆食品與轉基因食品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