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消費不足的約束因素探析

時間:2022-04-15 02:39:00

導語:農村消費不足的約束因素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消費不足的約束因素探析

【摘要】農村市場消費需求不足,一直是困擾經濟良性循環的大問題,本文從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醫療保障體系嚴重滯后于社會發展、農村居民中老者的晚年生活缺乏保障、傳統養老面臨道德風險考驗、農村市場商品供給結構與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不適應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農村居民消費制約因素

一、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在我國,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是兩個不同的群體,這兩個不同的群體對應著中國社會特有的“二元經濟”體制。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農業生產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等四個方面,城鎮居民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工資性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工資性收入在城鎮居民收入中占有較大的比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趕不上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城鄉差別主要體現在收入上的差別,無論是從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增幅來看,還是與城鎮居民家庭作橫向比較,農村居民收入整體上偏低。消費的前提是必須有一定的可支配收入,收入低下,可支配收入自然就低,從而導致消費不足。

二、醫療保障體系嚴重滯后于社會的發展

由于農村條件的艱苦,具有較高醫療水平和受過良好醫療教育的醫務人員不愿意到農村去工作,使得農村地區缺乏良好的醫療資源。農村地區大都以村委會為中心,村級衛生室大都分布在村委會所在地,村級衛生條件差,醫療水平、服務水平都跟不上社會的需求,價格與藥品的質量以及所提供的服務不匹配,甚至部分地區還存在游醫和庸醫,經常出現醫療事故。農村基層衛生人員得不到合理及時的培訓、技術水平低下,制約了農村居民對基本醫療服務的需求。在農村,針對農村居民身體健康的宣傳不是很到位,農村居民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也缺乏了解的積極性,小病不看一旦導致大病往往使得病人家庭遭受重大經濟損失。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在公共醫療產品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看病者處于賣方市場,這是當前“看病難、看病貴”的根本原因。農村醫療保障體系不能夠應付大病,農村居民在大病面前無可奈何。

三、農村居民中老者的晚年生活缺乏保障,傳統養老面臨道德風險考驗

在轉型時期,各種外來文化與本土的糟粕文化相結合,使得部分人的價值取向扭曲,尊老愛幼被看作迂腐的東西,孝敬父母被看作是一種物質負擔和精神負擔,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為富不仁的風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蔓延和傳播。我們國家已經進入老齡社會,在農村老年人占據相當的數量,其實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務是方方面面的,針對老年人消費的產品也是多方面的,可是由于社會道德環境制約的因素導致老年人或即將進入老年的人不敢消費,只能過上一種最底端的解決溫飽的生活,基本上屬于那種典型的小農生活,商品消費基本是空白。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講,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屬于典型的弱勢群體,需要得到公共服務與社會各方面的照顧;從經濟學的角度講,他們不能夠再創造更多的財富和價值,因為他們大多已經喪失了勞動能力,或者勞動生產率很低,缺乏穩定的經濟來源。在農村,老年人群體是一個隊伍龐大的群體,這個群體的消費受到社會道德和相關法律服務滯后的制約,其結果必然制約農村消費市場的需求。傳統養老的風險在加劇,是制約農村居民消費的一個重要社會因素,當然也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因素。

四、農村市場商品供給結構與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不適應

農村居民雖然有較強的購買欲望,但在現實的消費品市場上表現為需求不足,這與農村居民消費環境差是分不開的。第一,工業企業產品的供需結構不協調,產品結構不能適應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第二,社會化服務體系不配套,商品銷售網絡不健全,商品銷售服務化在農村嚴重欠缺,而且商品流通化組織程度低,農村缺乏組織規范、運作高效、規模適度的超市、連鎖店、購物中心等定位在中低等收入階層的現代商業組織形式。

一方面,由于農村購買力低,我國工商等企業的著眼點主要在城鎮市場,對農村市場調查研究不夠,導致供給農村市場的商品結構和城市市場雷同,缺乏農村市場的特色。另一方面,農村消費者享受不到與城市消費者一樣的消費待遇,農村消費者遭受到消費歧視與忽視。在城市銷售服務是全方位的,在農村銷售服務是欠缺的,廠商的服務鏈條沒有相應的延伸到農村,在很多地方,在很多方面,農村銷售的服務存在盲區。

五、農村居民消費環境與農村居民消費的需求不對稱

農村消費市場空間大小與農村的公共產品設施是正相關的。交通設施是公共產品設施中最重要的基礎設施,農村地區的交通條件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農村市場體系不健全,市場監督存在較大的空白,從而導致農村市場上假冒偽劣商品比比皆是。作為生產資料的假種子、假農藥、假化肥等偽劣商品大行其道,其他生活消費品的劣質情況在農村更是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農村居民居住的分散性特點使農村金融機構為農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務的成本較高,從而導致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不足。為此,農村居民在遇到大筆消費之前必須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平常只能節制消費或者壓制消費。

農村居民居住比較分散特別是居住在交通落后,甚至沒有交通可言的偏僻山區的農村居民,信息閉塞,使得很多農村居民很難獲得眾多新商品的有關信息而激發消費的欲望,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整體偏低,不少農村居民看不懂電視中的廣告,聽不懂廣播中的商品廣告詞,這些使得農村居民獲取新商品信息的通道受阻,從而制約了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

六、消費觀念落后是制約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思想障礙

由于經濟條件和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農村居民的消費存在一些誤區,表現在:重視儲蓄積累,忽視當期消費;重視物質消費,忽視精神消費;偏好于經久耐用,淡泊于時尚時髦;偏好于維持性消費,偏向于“無債一身輕”;在廣大農村對于借債消費行為是要擔當一定的社會道德輿論風險的,借債消費往往被認為是“游手好閑”、“好吃懶做”的懶漢思想與行為。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無論你愿意與否,節約都是一種社會行為,甚至是一種強制行為和無可奈何行為,全社會成員的福利無論是農村居民還是城鎮居民都會受到物質匱乏的約束。在物質財富相對豐裕的現代社會,適度的節約是必要的,但是對于消費來說,過度的節約不但會影響到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還會制約農村消費結構的升級。

七、農村社會治安的不理想制約了農村居民的消費

普通老百姓因為懼怕暴露了財富遭人嫉恨和被人打劫,于是壓低日常消費,這種現象在全社會雖然不是主流,但是其負面影響是不可忽視的。農村社會穩定關系到整個社會、經濟、科技、文化以及其他社會事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社會的穩定,就沒有全社會的安康。老百姓不敢從容消費、大膽消費的社會環境是我們所不期望的,農村社會的消費市場本來就低迷,加上老百姓因怕消費而招致不幸,使得在某些農村地區消費更加難以開啟。

八、城市化滯后是制約農村居民消費的間接原因

城市化水平偏低是農村消費需求不足的一個根本原因。目前我們國家的城市化水平比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水平還要低。城市化滯后,導致第三產業不夠發達,而第三產業是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產業,同時第三產業的發達可以促進經濟的良性運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率上升幅度不大,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得不到有效轉移,農村人口的大量存在與城市化偏低共存。

【參考文獻】

[1]萬典武:對發展我國農村商品流通的五點看法[J].中國供銷合作經濟,2003(12).

[2]劉建湖:我國農村商品流通市場現狀與對策[J].商業時代,2006(13).

[3]劉湖、彭暉:構建新農村現代商品流通體系實現城鄉和諧發展[J].消費經濟,2006(4).

[4]舒長根、鄭林:對我國城市化水平滯后問題的不同看法[J].人口與經濟,2004(6).

[5]李仲生: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與剩余勞動力[J].人口與經濟,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