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土地流轉對農民經濟影響
時間:2022-03-20 10:20:00
導語:有關土地流轉對農民經濟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前言
1.1背景
農村土地流轉是我國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優化農村土地資源再配置的有效途徑之一。2005年農業部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明確: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這是我國繼、家庭承包制以來又一次土地流轉的重大舉措。在新的歷史時期,實行土地流轉符合基本國情,符合調整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發展農業經濟、破解“三農”問題的實際和需要。推進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要求,是農村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必然結果,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已大部分轉移到二、三產業,農業收人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已具備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的條件。土地流轉能夠有效改善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激活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經營提供廣闊空間。另一方面.構建和規范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機制,可以使農民更充分地參與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成果,顯化集體土地資產價值,促進農民獲得財產性增收。
1.2目的和意義
農民收人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而土地又是農民收入的基本保障。因此,以土地流轉為切人點,探討土地流轉真正意義上的給農民帶來的好處,從而對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很重要的意義
2數據收集、整理和統計分析
2.1樣本的選取
近年來,雅安市雨城區在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前提下,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并于2010年6月出臺了《雨城區新農村示范片土地流轉和產業發展獎勵和貼息實施辦法》,“辦法”提出:流轉面積在100畝(含100甫)至500畝范圍的.給予每畝150元的一次性獎勵;流轉面積在500畝(含5oo畝)以上的,給予每畝200元的一次性獎勵:流轉面積在1000畝(含10o0畝)以上的,給予每畝250元的一次性獎勵。同時,對按上述規模實施土地流轉并規范發展引導性產業的實行貸款貼息。雅安市雨城區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積極創新農業經營模式.為建設現代農業,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08年,雨城區的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為2546.67hm,比2o07年增加626.67hm2,增長32.64%。在土地流轉面積中,絕大部份為荒山荒坡及林地等非耕地.面積達到198Ohm,占土地流轉面積的77.7%:耕地流轉面積566.67hm.占農村土地流轉面積22_3%。占農村耕地總面積的8.1%,增長203.6%。我們選取了青元村、龍崗村、紅星村等10個村,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問卷296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8.3%。
2.2樣本對象的基本特征
在被調查的農戶中男性占56.3%,女性占43.7%。年齡主要集中在3565歲,其中,35—45歲占27.4%,4555歲占31.1%,55~65歲占16.2%。學歷為小學及以下占58.1%,初中占32.4%‘,高中或中專占8.1%,高中以上占1.2%,整體調查對象學歷水平偏低。年收人1OooO元以下占9-8%,10000~200O0元占43.2%,20000~40000元占35.5%.40000~60000元占10.1%,60000元以上占1.4%.可以看出年收入主要在10000~40000元之間.收入相對較低2.3對土地流轉的認識在調查的樣本農戶中90%以上都有自己的農業耕地面積.通過他們自己的耕地,就種地效益而肓有多數為略有盈虧約占38.8%,當然其中也有不少農戶的收益為負數,也就是自己貼本種地。“大穩定、小調整”的政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制定的明確現有的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穩定是前提,在此前提下對少數矛盾突出的村民小組依法進行調整完善,對于這一政策的實地實施,調套對象中的63.5%的農民都覺得實施該政策對土地承包具有積極作用。1988年《土地管理法》中規定農地承包“30年不變”政策.有221人持贊成態度.約占74.7%。對于農地的所有權、農地的繼臟權、農地的抵押權等問題的認識』二,承包權證書是由政府發放給農民的合法使用農地的憑征,對于農地的繼承權,有2l9人.約【‘74.0%的人認為子女應該是承包農地的俞法繼,晟人.是繼人的戶口必須是本村鎮.盤Il果不住本村鎮,多數農民認為村集體廊當收回繼承權住本村暈新分配承包農地的問題是決定它是否能作為抵押物的根本問題,住調查對象中,有21人認為是圍家的.有95人認為是政府的,有125人認為是村集體的,也有55人認為農地是歸為個人的,在農地是否能直接作為抵押物的問題上.177人持否定態度,約59.8%。綜合來看,村民個人是無法將承包地作為抵押物的。98%的村民認為,那些整戶已轉為城鎮戶口的家庭應該把土地承包權交給集體重新分配。
3土地流轉與農民收入
3.1土地流轉前后農民收入組成的情況
我們通過走訪農戶,發現土地流轉前后農民收入有以下一些方式(如表1所示):土地流轉后,我們可以看到以種糧、種菜、種果樹等依靠土地為主的務農入在減少,特別是以耕地種糧為主的收入從71.9%減少到58.8%,在以務農收入下降的同時.非農收入在漸漸的增長.特別是外出打工的比例從51.4%上升到76.2%。在農戶的家庭收入中.土地流轉前主要以務農收入為主,而土地流轉后在農戶家庭收人中占重要比列的則是非農收入,由此可以看出,農戶的收人方式不再是單單依靠土地而取得。
3.2土地流轉前后農民收入
的主要來源土地流轉讓農民的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收人來源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土地的流轉,農民手中的土地就相對減少了,為了彌補因土地流轉而減少的收入。農民收入的來源方式也在發生變化,由原來種地、種菜、種果樹等依靠土地為主的務農收人轉向外出打工、增加副業等收入方式。隨著土地流轉的力度加大,農民收人來源的多樣化也會成為一種趨勢。
3.3土地流轉前后家庭支出的變化
土地流轉帶來了農民收人的變化,相應的也會影響到農民家庭支出的變化。從調查中我們了解到的農民家庭支出的變見表表2通過以上的凋數據分析所知.土地流轉前后的農民家庭支出都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特別突出的是教育、老人贍養兩項支出.在流轉前后的變化都不是很大。由于土地的流轉,農民不再單純的依靠土地來生活,因此化肥、農藥、薄膜等支出減少了很多,不過.農民自己掏腰包買糧買菜的支出也相對增加了。但是土地流轉的平均價格相對于土地耕作的純收入要高,同時,國家在針對農村教育和養老問題上提供了一些優惠福利政策。總體來講農民的收入是增加的
4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
4.1土地流轉的價格問題
土地流轉過程中合理的流轉價格對于保護流轉雙方特別是轉出農民的利益、促進土地林地經營權流轉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乃至我岡的市場經濟的完善與成熟都具有鶯要意義。雖然有學者對農村承包經營土地林地流轉價格評估已做了相關研究,但是我國農村土地林地流轉價格機制尚未形成.農村土地林地流轉價格體系遠未建立,不少人對土地林地流轉價格的決定素還存在著模糊的認識。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農民會遇到很多問題,找不到流轉對象、流轉價格不盡人意、鄉(鎮)村組管理干部不支持、沒有合適的流轉方、土地流轉制度不完善等等都會影響農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合法權益和利益。在調查對象中,占55.4%的農民認為土地流轉的價格不盡人意
4.2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
土地的流轉是造成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增多,農民的生活保障也有影響。土地是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但是土地流轉后,農民的醫療、生活、就業保障都是影響農民自身利益的關鍵所住時這也會造成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地區會涌現出更多的人外出務上。也會造成區域勞動力結構的改變。從表1可以看出.農民的收入外出務工所占的比列南流轉前的51.4%增加到流轉后的76.2%。這就說明,在土地流轉后,大量的農民選擇外出務上來維持或昔增加家庭收入。
4.3對土地流轉的認識不明確、流轉行為不規范
對于農民而言,農民認為土地歸自己所有,¨I以自行處理,私租亂包的現象極為嚴蕈,在流轉過程中,有相當部分的土地流轉都是口頭約定.即使有書面合同.為條款多而且也不規范.內容簡單,對雙方權利義務及違約責任、有關賠償損失缺乏明確具體的規定.造成流轉土地的農民利益受損。
4.4土地流轉機制的不完善、不健全
由于沒有形成土地流轉和租賃市場.加之中介匱乏,土地流轉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時有效地溝通,沒有專人管理土地流轉的相關工作,流轉行為無人監管,流轉糾紛無人受理,從而留下許多弊端,成為農村建設的不穩定兇素。
5對策和建議
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是推進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現代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要加快農村土地流轉進程,提高農村土地流轉質量和效益,同時也要保障農民的合法利益。
5.1積極培育土地流轉市場
培育土地流轉市場是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機制的重要環節.要在保障農戶合法權益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新機制。建立土地流轉的中介組織,通過中介組織對農村的土地供求信息進行交流,按照市場需求關系,合理確定土地流轉的價格。建立農村土地流轉的仲裁制度,對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糾紛進行調查和仲裁。確保農民土地流轉工作的公平、公正、合理.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5-2健全農民保障措施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對自愿交出土地進人城鎮的農戶,應為其解決進城后的勞動、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應首先啟動流轉土地農民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對流轉給企業或業主的土地,政府應督促合同兌現,確保補償到位.確需通過法律訴訟途徑解決的,要積極鼓勵和幫助農民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對修建水利設施、村級公路等公益事業建設流轉的土地.應實行政府補貼與農民受益戶承擔相結合的辦法,給予被占地農戶補償,切實保護農民的合法利益。
5.3加強宣傳.積極引導
政府應當通過不斷提高農民參與農村土地流轉的積極性.推進土地流轉。農民是農村土地流轉的主體,讓農民意識到土地流轉的重要性,是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的前提。積極鼓勵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換、轉進、入股等多種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鼓勵承包農戶委托發包方和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流轉其承包地:積極鼓勵有資金、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種養大戶、』:商企業、農業龍頭食業、農民專業作禮、農業科技人員等農業經營主體投資效箍農業.連片開發農戶流轉的土地:
5.4完善和創新土地制度
創新農村集體用地管理制度。統籌城鄉土地市場.允許集體建設用地直接進入土地市場。使集體土地使用權同國有土地使用權同場交易,享受同等待遇,形成“國有、集體兩種產權,同一市場,統一管理”的模式。同時,在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過程中,要本著“多于、少取、放活”的原則,合理處理國家、集體、農民的三者利益關系。
- 上一篇:黨員雙向掛職工作意見
- 下一篇:污染物總量減排規劃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