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發展中三農問題對策研究
時間:2022-11-10 02:58:18
導語:農業經濟發展中三農問題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三農發展的成就和問題
建國60多年來,我國農業發展模式經歷了、農業合作化、和家庭承包經營、促進農業現代化幾個階段,探索和改革的每一步,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農業經濟支援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經濟、城市轉型促進農村發展,這歷史性變化推動著新階段農村的發展,標志著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的結束,現代農業新時代的到來。三農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首先是農業產業化和規模經濟不足的問題,缺乏形成集約型農業生產機制模式;其次是城市農民工務工的現實存在,因為無城市戶口不能享受相應的福利待遇問題。此外,大量農民外出務工,農村地區缺乏年輕勞動力,農村人氣不足造成土地資源嚴重浪費。
2三農問題存在的原因
2.1農業規模化、產業化不能形成制度
目前,江蘇省鹽城市人均占有耕地約1020m2,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勞動力人均占有耕地是耕地面積較大國家的1%。極小的生產規模,即便實現“微型農業”,農業整體的現代化也無法實現。與此同時,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存在諸多制度約束。據調查,農業大市的江蘇省鹽城市,303萬農村勞動力中,外出務工就達195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4.4%,農民工資性收入占總收入的60%以上。在鹽城市務工的農民工數為87萬人。他們的實際勞動小時工資只相當于城市職工的1/4,這種局面不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土地依法有序轉讓和形成規模經營。
2.2農村發展缺乏公共財政的制度性保證
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投入短缺。長期的投入不足,使得鄉村公路、小型農田水利、通訊設施等方面的建設普遍落后。農村公共衛生建設欠賬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剛剛起步,支農資金嚴重分散。免征農業稅后,農民其他負擔依然較為沉重。除了農業生產資料漲價過快以外,主要是教育、醫療負擔重,農民“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的問題比較突出。
3解決三農問題的對策
3.1建立國家層面的三農綜合改革設計協調機構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了三農改革的“深水區”,傳統三農的改革自成一套、各搞各的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形勢的發展,包括三農改革在內的多項改革、建設已被實踐證明需要國家一級的機構設計、統籌規劃、整體推進、協調發展。協調機構要能夠不被部門利益、地方利益、行業利益所左右,站在國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著眼長遠、深謀遠慮、系統設計、全面推進。
3.2重視農業,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在山東考察調研農業農村工作時強調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鹽城市是農業大市,必須牢牢把握改革的主攻方向,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要堅持農業家庭經營的基礎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和其他形式的農業經營共同發展和創新。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依靠不動產統一平臺注冊,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認發證,使集體經濟得以發展壯大。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基礎上,讓農民對承包地具有占有、使用、收益、轉讓和承包經營權抵押和擔保的權利。加大農村土地的流轉力度,成立市、縣、鎮、村四級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服務平臺,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方式,讓更多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朝著專業的大戶、村級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和其他商業實體流通。
3.3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強化建設現代農業的科技支撐
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必將為中國的農業資源和市場的雙重制約開辟根本出路。鹽城市必須著眼于農業科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的增長速度,促進農業集約生產、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要積極探索有效的機制和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方式,形成技術指導員為紐帶,以示范戶為核心,連接周圍的農戶技術傳播形成網絡。繼續培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健全經費保障機制和公共服務職能,完善推廣條件,提高人員素質。要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等土壤改良技術,顯著提高耕地質量。繼續推進把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根本途徑的方針,著眼于農機農藝融合,突出糧油生產機械化、高效農業機械化兩個關鍵,大力發展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的現代農業機械,積極推進水稻機插秧、玉米油菜生產機械化,現代高效農業機械化、機械化秸稈還田等新技術,加快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盡快實現水稻和麥子生產全程機械化,極大地提升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
3.4培養新型農民,造就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
必須發揮農村人力資源現有優勢,大幅增加投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三農發展、建設給予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創新培訓方式,培養一批從農民中產生的高級技師。根據城鄉統一和公平就業要求,進一步完善制度,保障農民外出就業。農民工就業的公共服務工作應當加速跟進,農民工子女上學、工傷、醫療和養老保障等問題的解決應提上議事日程,切實提高生活和農民工的社會地位和質量。農民工促進了市場導向和擇業的自主性,形成競爭的用人機制,闖出了城鄉融合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路子。
作者:劉躍 單位:江蘇省射陽縣特庸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