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與小城鎮發展關系探析
時間:2022-08-10 03:44:21
導語:土地流轉與小城鎮發展關系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階段,我國已經邁出了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通過土地流轉可以集中土地,從而為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供物質基礎。而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與其配套的相關服務和政策導向,從區位看,作為農村服務中心的小城鎮是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配套服務與政策的最佳地區。所以,在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背景下,農區土地流轉與小城鎮的聯系日益密切,且二者呈現出的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關系。
一、農區土地流轉對小城鎮發展的作用分析
農村地區通過土地流轉集中土地,發展以現代家庭農場為主要模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亦可帶動現代農業相關行業的發展,從而帶動作為這些行業載體的小城鎮的發展。隨著土地流轉進程的不斷深化,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不斷地加快,與此同時會產生對相關服務行業的大量需求,這為農業合作社、大型農機公司、育種公司、農產品交易中心、農產品交易所、農村金融機構等機構和部門創造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從這些部門和機構落戶的區位選擇來看,作為農村服務中心的小城鎮是最佳選址。一方面,小城鎮作為農村地區和城市的紐帶,它在農村與城市互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選擇小城鎮作為現代農業的服務載體,它距離農產品原材料和市場較近,運輸成本會相對較低;另一方面,小城鎮的發展對打破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如果選擇小城鎮作為現代農業的服務載體,將會推動小城鎮經濟的生態可持續發展,增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所以,從綜合因素考慮,小城鎮會成為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的核心和重要載體。與生活成本較高的大中型城市相比,大多數農民更愿意選擇在能夠給他們提供穩定收入且生活成本較低的小城鎮落戶。通過現代家庭農場,可以規模性地培育和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觀光旅游等相關行業,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進來,打造出富有當地特色的生態有機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形成產業集聚效應與規模效應,這就會吸引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鎮發展,他們可以選擇進入工廠成為農產品加工工人,也可從事職業農民,還可選擇與現代農業相關的許多行業。小城鎮成為現代農業的服務載體將為其創造出巨大發展空間和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隨著小城鎮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的不斷健全和發展,不論是經濟還是生態均會朝著生態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城鎮內的基礎建設和社會保障體系也會不斷完善,從而為居住在城鎮內的居民提供宜居、樂居的生活環境,也為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提供持續動力。
二、農區小城鎮對土地流轉進程的反作用分析
(一)小城鎮對土地流轉進程的推動作用
隨著土地流轉進程的不斷推進與深化,農區小城鎮正朝著向現代農業服務型城鎮的方向發展,小城鎮內與現代農業相關的各種部門、機構不斷建立和健全,這會對土地流轉的進程產生推動作用。小城鎮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服務業,增強了對流轉土地農民的吸納能力,這樣可以解決失地農民的生計問題,消除他們對失去土地后對就業問題的擔憂。與現代農產品相關的加工企業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離原材料距離較近又距離市場不遠,所以有不少投資者會在農業型小城鎮建立企業,隨著人口的不斷聚集,城鎮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也會得到不斷地完善,它的不斷發展對具有鄉土情結的農民是一種極大的吸引,加上近些年國家開展的脫貧工作和新農村建設,許多農村人口不斷向周邊小城鎮進行轉移,這種現象在“二代農民工”身上顯得尤為突出。首先,農村教育水平較差,也沒有中學,大多農民工選擇讓自己的孩子去周邊城鎮上中學,一部分有經濟實力的農民會選擇在城鎮買房落戶。其次,很多二代農民早早進入城鎮打工,與傳統農業耕作生產方式早已脫節,一部分農戶會選擇回鄉創業,在小城鎮中做點生意,他們沒有精力和時間去管理自己的耕地,所以這部分人也會將自己在農村的土地流轉出去。所以,小城鎮在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逐步成為現代農業服務載體的過程中自身得到發展的同時也會進一步推動周邊農村土地流轉的進程,二者相互促進,形成新型城鎮化與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二)小城鎮對土地流轉進程的抑制作用
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如果小城鎮自身不能做好與農業現代化的配套銜接工作,不能有效落實相關政策,沒有充分認識到發展農業現代化所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那么就會對土地流轉進程產生一定抑制作用。在農村土地流轉進程中,地方政府起到了主導作用,小城鎮作為農村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的門戶,地方政府的所作所為會極大地影響到土地流轉進程。政府如果不能較為科學地推進農地有序流轉,為了政績而盲目追求土地流轉規模,缺乏合理規劃,就可能造成無序流轉的混亂局面。比如說,政府會通過一些強制性措施讓農民交出土地承包經營權,這不僅會產生不好的影響,還會激化農民和政府的矛盾,從而會減緩土地流轉進程;有些鄉鎮地方政府為了吸引投資者前來建廠提前進行圈地,或是盲目擴張建筑用地用于發展低附加值的工業等,這些行為不僅違背了土地流轉的初衷,也是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背離的。小城鎮如果缺乏第三方監督機構,政府和村里領導可能會為了一己私利去傷害農民的根本利益,農民作為土地流轉的主體,如果他們的利益得到了極大的侵害,那么其他農民見此也不會對流轉自己的土地產生積極性;地方政府如果沒有做好對農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土地產權不明晰就會直接導致農民土地流轉意向減弱,從而影響到土地流轉的進度。最后,如果地方政府沒有制定出對失地農民合理的補償機制,那么農民就不會積極配合土地流轉工作。所以,土地流轉的先決條件是土地產權的明晰;土地流轉的主體是農民,但對整個流轉進程起到主導性作用的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職能的缺失或不作為會直接對土地流轉的進程造成消極影響。在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農區土地流轉與小城鎮兩者關系日益密切,對彼此產生相互作用和影響。一方面,隨著土地流轉的不斷推進,通過土地流轉發展的現代家庭農場會產生對現代農業服務的大量需求,大型農機、育種、管理、融資、農產品交易等一系列機構和部門將大量涌現。從區位等綜合因素考慮,作為農村地區經濟、文化和生活服務中心的小城鎮是比較合適的集中地。可以看出,通過農村土地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可以對周邊小城鎮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小城鎮將更著重于向服務現代農業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農區小城鎮對土地流轉也會產生相關影響。農區小城鎮通過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自身會得到一定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對農業工人會有一定需求,地方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以及相關服務行業均會產生對勞動力的需求,這在一定程度增強了農區小城鎮對周邊農村地區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與吸引力。與此同時,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也會進一步得到改善,為在城鎮工作和生活的農民及其家屬提供良好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而如果小城鎮沒有充分意識到農業現代化為其提供的巨大發展機遇或是沒有做好與現代農業服務的配套銜接工作,相關政策制度不到位,地方政府不作為亦或是為了追求政績進行無序流轉,那么都會使土地流轉進程陷入不利局面,這無論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還是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均會產生阻力。所以,地方政府應理清農區土地流轉與小城鎮發展二者的關系,避免土地流轉存在的相關問題和小城鎮與現代農業配套銜接問題的發生,從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互促局面。
三、建議
(一)樹立現代生態農業服務型小城鎮發展觀
隨著土地流轉的不斷推進,對農區小城鎮的發展會產生積極影響,小城鎮應更著重于向服務現代農業的方向發展,高度重視生態可持續發展。我國農區小城鎮普遍存在工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落后、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投資環境較差、行政權力受限等特點,農業型小城鎮的發展不應盲目跟風,更不要認為只有發展工業才能促進經濟發展,應根據地方特色,培育和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農業產業鏈,抓住農業現代化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土地流轉是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城鎮化進程的一種手段,與相對擁擠的大城市相比,小城鎮有較大發展空間和生活成本較為低廉的發展優勢,更重要的是小城鎮也將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服務載體。樹立生態農業服務型小城鎮發展觀,是農區小城鎮可持續發展的指明燈。
(二)農區小城鎮應著重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現階段,地方政府應有選擇地發展重點小城鎮,著重構建重點小城鎮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切實保障土地流轉相關制度和現代農業服務機構匹配銜接工作的落實和推進。首先,應做好確權頒證工作,土地流轉的先決條件是土地產權的明晰。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將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宅基地所有權等權利依法歸農民所有,以法律的形式更加明確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出租、抵押、繼承等在內的部分處置權的權限,保證在農地流轉過程中農民自身應有的各項權利。其次,應逐步構建和完善大型農機公司、育種公司、農業合作社、現代管理機構、農村金融機構等服務體系,這些服務部門的發展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硬件。最后,應鼓勵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和監督機構。第三方機構的出現對于農村土地價格和價值的評估和土地流轉雙方的交易過程能夠做到相對公平公正,客觀合理。農村土地流轉應更加深入地引入市場競爭,以市場的供求關系來引導土地流轉市場的價格,在利益方面更加側重農民。在流轉方式上應更加注重創新,比如“股份制”流轉方式可以促進農戶穩定提高收入,這對于他們進入城鎮生活提供有力保障,也提高了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的積極性。只有做好這些配套工作,才能加快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步伐。
(三)不斷完善和規范地方政府職能
農區地方政府應對自身有一個正確的定位,不斷完善和規范自身職能。在土地流轉進程中不應存在“缺位、失位、越位”的情況。首先,地方政府應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地方政府不應處于“隱身”狀態,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開展土地流轉工作。應避免為了政績而盲目追求大規模土地流轉造成的無序流轉的局面,我國正處于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初級階段,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應充分把握好“適度”原則。其次,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政府應做到公開透明,切實保障農戶主體利益,杜絕以權謀私現象的發生。只有切實保障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主體利益,土地流轉工作才能順利進行。最后,要構建服務型政府。地方政府應不斷完善土地流轉的相關配套機構、制度,做好引導和宣傳工作,加強對一些重點小城鎮的基礎建設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增強其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將其培養成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極,從而為推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創造強勁動力。
作者:魏振 許光中 單位:青海師范大學
- 上一篇:農村土地流轉發展對策分析
- 下一篇:滑縣“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做法交流
精品范文
10土地利用規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