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民生與社會保障法
時間:2022-02-06 04:42:31
導語:研究民生與社會保障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和諧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民生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具體來講就是處理好就業、教育、分配、社保、穩定方面的事務。“就業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穩定是民生之盾。”那么民生到底有何含義呢?總的來說它是動態的概念,與政治、經濟、文化、人權、需求及責任有關。從權力角度看,有兩個方面:生存權與發展權。所謂民生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權和普遍發展權。從需求的角度看,民生是指與實現人的生存權利有關的全部需求和與實現人的發展權利有關的普遍需求;從責任角度看,民生是指執政黨和政府施政的最高行為準則。與生存權有關的,當下中國主要是指勞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與發展權有關的如教育、居住條件、環境質量、公共安全、大眾文化、社會福利等。根據人需求方面講,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指出:“對于一個勞動者而言,他的必需品有兩種,一種是生活的必需品,一種是維持效率的必需品。”民生與法治的關系問題可以反映如下幾點:第一,保障民生需要發揮法治的價值。首先,保障民生要求法治改善公民的物質生活;其次,保障民生要求法治營造穩定和諧的生活環境;最后,保障民生要求法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第二,法治能夠為民生提供切實的保障。其一,法治可以將公民利益轉化為法律權利;其二,法治是協調利益關系的基本方式;其三,法治對弱勢群體的權利給予特殊保障。第三,法治保障民權是民生保障的根本所在。其一,法治保障公民受教育權;其二,法治保障公民就業權;其三,法治保障公民勞動報酬權;其四,法治保障公民物質幫助權;最后,法治保障公民安全權。法律是用來促進自由、平等和安全的,這是人類本性中根深蒂固的傾向性所驅動的。一個旨在維護正義的法律體系都力圖實現自由、平等和安全這三者之間卓有成效的配合和協調,同時每種社會秩序都面臨著分配權利、規定它們的界限和協調它們與其有可能沖突的權利關系任務。“公共福利作為一種概念工具,它用來指明分配和實施個人權利時不可侵犯的外部界限,以免國家蒙受嚴重的損害,它是正義的主要方面之一,用以建立個人權利和社會利益的適當平衡。在正義的條件下,要求給予人們自由、平等和安全在最大程度上與公共福利相一致。在不同的歷史和社會條件下,社會的需求是不盡相同的,如在危機緊急和戰爭與和平繁榮時期相比,公共福利通常對個人和團體提出的要求更緊迫、更繁重。有理由相信,公共福利更符合我們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的愿望。”毫無疑問,公共福利對于民生而言是更高層次上的社會保障,同時也是人類更高層次的表現。民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一個國家如果民生問題解決不好,那么這個國家的發展就希望渺茫。而社會保障是國家建設的標尺,是起決定作用的民生工程,它在政府的主導下,對經濟發展發揮著安全網和穩定器的作用。就民生問題而言,社會保障是集經濟成果之共享、社會公平之維系、政治文明之促進以及精神和諧之潤滑為一體的機制。社會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網,這種保障的維持按照從個人生活安全到整個社會安全的層次,層層遞進、邏輯分明。社會保障的健全與否直接決定著社會的和諧程度,只有社會保障制度健全了,人們的生活才會有安全感,安定民心才有基本的保障,通過實現個人生活安全的保障來促進整個社會的經濟安全,從而進一步維護國家的政治安全。社會保障制度健全與否是一個國家和諧發展程度和文明進步程度的顯著標志,從一定意義上講,社會保障達到什么程度,社會和諧就可以達到什么程度,要縮小收入差距、緩解社會沖突、化解社會矛盾,還是應該從社會保障制度入手。應該確立社會保障與經濟建設同步增長的發展理念,使制度的公平性、規范性不致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沖突,確保社會保障制度符合公開、公平、公正、共享的原則,做到“以人為本”,讓人們健康、快樂、有信心、有安全感、生活有保障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通過社會保障制度將經濟發展成果轉化為全民福利,才能使整個社會邁上和諧、進步之路。
2社會保障制度的法理分析
2.1社會保障是人權的客觀反映
古往今來,社會對待社保問題,不乏“思惡”或“慈悲”心理,但隨著人們對時代變遷認識能力的提前,現代學者認為:“慈悲雖然是一種善心,是一種情操,卻無法持久,因而它不是經常的,也不是固定的,因為它不是制度化的正義的公理,而只不過是一種施舍與憐憫,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們看到社會保障內容從救災濟貧而向社會保險擴張,再發展到幾乎覆蓋一切生活的福利。不僅如此,這種制度的建制理念在經歷了矯治、懷柔這樣一個階段后,早就進入到一個奉行公正、公平的原則階段。”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種滿足人類需要的機制,幾乎得到人類社會普遍的認同,盡管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背景大相徑庭,各個國家都已經使社會保障制度適用于本國人民,即使在新興的國家和不發達的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空缺的情況也幾乎是不存在的。人類社會對社會保障的認識歷經了一個由恩惠到權利、由慈悲憐憫到公平正義的發展過程。就其本質而言,社會保障就是人權的客觀要求和反映,保障人權既是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邏輯起點,也是其歸宿點。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社會保障的目的是為了經濟良性循環、加快經濟發展、營造更好的和諧經濟氛圍、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等。從政治學的觀點出發,社會保障的目的是實現國家社會的各種社會秩序安全的需要、穩定鞏固階級統治等。根據國際人權憲章的有關規定“:人權是終極的,人權本身就是目的,國家政府相對于人權而言,只是工具性的。”人權之所以是社會保障的本質,在于人權的兩重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其自然屬性主要表現在深層權利方面具本原性、不可剝奪性、普遍性等;其社會屬性主要表現在發展權利方面具法定性、歷史性、發展性。人類基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必須得到相應的權利保障,否則一切虛有。社會保障權利性的基礎在西方起源于自然法,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自然權利是每一個人都應當具有的權利,自然就是理性,自然法就是理性法,理性自然法高于人定法,理性法是超越民族國家界限的、屬于全人類的,而人定法是有限的,自然法是永恒正確的。”再如,盧梭的“人生而平等”“,天賦人權”等。在中國,孔子曾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君子周急不濟富。”繼孔子之后的孟子說“: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社會保障權法律制度是社會法對自然法的回應,是對自然權利的肯定和尊重。英國學者米爾恩認為“人權就是最低限度的普遍道德權利”,同時指出,“人人都應得到物質幫助以保證生存的權利,要求國家社會作為,以使人們的經濟、文化、社會權利,諸如就業權、休息權、社會福利權等得以實現。”當然,作為權利要得到社會的保障,必須通過國家立法的形式加以實現。
2.2社會保障是正義平等的要求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項正式的法律制度,就必須從正義平等的層面上來進行考量。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結構制度安排,正是為了實現社會的正義,法律制度無疑在其中扮演非常主要的角色。“法律的秩序功能是社會生活中專橫的和完全不可預見的方法對人們行為產生的不安定的影響,但必須認識到,采用適當的、十分明確的規則來保證所期待的某種安全卻幾乎不足以創立一種令人滿意的社會生產模式,這主要是因為消除人們關系中的偶然性,并保證禁止不合理的、不實際的、暴虐的規則統治。”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正義就是某種平等,在分配方面,正義要求這一世界上的物品都按照比例的平等原則公平地分配給社會成員,相同的物品給相同的人,不同的物品給不同的人,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衡量平等的標準就是榮譽和公民的美德標準,如果甲得到的是乙的兩倍,那么他分配的份額就應該是兩倍那么多。”實施正義的善良意志必須通過旨在達到正義社會的目的、實際措施和制度手段來實現。正如圣·托馬斯·阿奎那把正義描述為“一個人借助于永恒不變的意志給予每個人以其應有之物的習慣”時,他改進了查士丁尼的定義,談清了正義包含著一種行為模式和某種思想傾向。當代瑞士神學家愛彌兒·布龍內爾把正義的精神和制度成分結合起來,提出了下列公式:“不管誰和什么事物給了每個人以他應有之物,這個人和這個事物就是正義的,在一種態度、一種制度、一種法律、一種關系之下,每個人能得到他應有之物,那就是正義的。”
2.3社會保障是收入再分配的體現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社會制度的構建與資源分配的正義是我們人類經久不衰的主題。社會保障制度是對在市場競爭中的弱者的保護,國家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原則來加以實現,由于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實行優勝劣汰,必然會導致財富的分配不均、高低懸殊甚至兩極分化,這是初次分配即自然分配的結果,其危害性也是很明顯的,主要表現為經濟壟斷造成經濟秩序的破壞、市場機制得不到健康的發展和有效的運行,同時伴隨著經濟效率低下,社會各種矛盾接踵而來。首先是財富分配不均的經濟矛盾,繼而擴大為社會政治矛盾,最終導致國家處在混亂崩潰的邊緣。正是由于自然分配(初次分配)的弊端,所以需要政府出面干預進行再分配,即二次分配,矯正和調節初次分配的不合理部分,以維持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使國家經濟和市場動力重新合理地配置并健康地發展,從而穩定社會秩序。社會保障法本質上是國家政府人為地通過法律強制力分配社會財富,修復遭到破壞的市場機制,最終保障各市場要素的合理配置。
2.4社會保障權利主體與責任主體相分離
社會成員、國家公民因某種特殊的原因陷入困難,在傳統觀點上看來是自己的事情,但作為整體的人類社會來看,人們雖有貧窮富裕之分,為了全社會整體和諧的發展,陷入困境的人類同胞的事就是全社會的事情。傳統的觀點認為社會保障權利主體是生活發生困難的公民,生存權是公民基本的人權形態,任何公民無論是什么原因而陷入困境時都有權要求國家和社會提供物質幫助,以保障基礎生活的必需品,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是國家和社會。作為社會保障權利主體的核心問題是權利的享有資格問題。根據傳統理論認為,只有生活陷入困境的公民才享有這項權利。作為一項權利,應該是全體公民平等地享有,而不是特權。傳統的觀點將使人們闖入一個誤區,即社會保障權是一部分特殊公民才享有的特權。這違背平等原則的基本要求,從而造成一個不平等的結果。事實上,每一個公民都時刻面臨各種各樣突如其來的風險,如:生老病死等。只有用法律剛性的規范編制起一張安全之網,無時無刻地守候著每一位公民有效地防范著風險的發生,才能營造和諧公平的環境。在客觀現實生活中,公民享有的社會保障待遇雖有差別,但并不代表享有權利上的差別。關于社會保障責任主體方面,國家是義不容辭的主要角色,這得從國家與人民的關系中去理解,毫無疑問,現代國家早已不是奴役專制人民的暴政機器。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承認,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是國家的唯一主人。對于責任主體的問題上關鍵是國家是否應當有責任以及怎樣的責任?正如列寧所言,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應為國家,即應將國家對公民承擔社會保障責任作為社會保障立法的核心。國家責任本位是以列寧1912年提出的“工人最好的保障是國家保險”的論斷為理論依據的。列寧之所以強調國家責任,是與其對資本主義國家工人的狀況的分析相關的,他認為,由于工人工資少,“根本不能從工資中拿出一些錢來儲蓄,以備在傷殘、疾病、殘廢喪失勞動能力時以及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緊密聯系的失業時的需要,所以一切保險費都應當由企業主和國家負擔。
作者:彭彩虹單位: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研討完善社會保障檔案工作
- 下一篇:論政府的社會保障功能定位及完善
精品范文
10研究性學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