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思考

時間:2022-06-13 10:13:16

導語: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思考

摘要:伴隨著太原市經濟的發展,城市規模的擴大,城中村的改造和整體拆遷,越來越多的農民因此而失去土地,失地農民失去了生存的物質基礎,生存權受到威脅,他們的社會保障成了一個重要社會問題。建立和完善失地農民與城市相互銜接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解決好太原市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問題的根本。

關鍵詞:太原市;失地農民;社會保障

伴隨著太原市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擴容,2015年,啟動了54個城中村的改造,建筑面積達1745平方米的整村拆除與同步建設,兩年內將要完成85個村改造,計劃用5年的時間,在2020年左右完成170個城中村的全部改造。這表明,太原市城市化速度在加快,但與此相伴的是失地農民數量也在增加,這些失地農民的“戶口”被轉為城市“居民”,但是他們并不能享受到像城市人一樣的完全“國民待遇”,如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補貼等等。農民失去了土地就意味著失去了重要的生活來源。因此,充分認識太原市城中村改造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的重要性尤為重要。

一、建立健全太原市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根本

太原市征地補償采取和全國大體一樣的形式:現金補償、留底安置、農轉非安置、就業安置等等,由于農民被征用土地后安置大都采用單一的貨幣安置方式,政府對失地農民的居住安頓、重新就業、生活習慣轉變和生活觀念等問題缺乏系統完善的考慮,導致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一系列社會問題。其中養老問題是失地農民關注的焦點問題,在社會保障方面,太原市失地農民除了有一部分依賴社區的發展,因地制宜,享有社區集體經濟組織提供的社區保障,比如入股分紅等形式,而大多數失地農民因缺乏生存技術和社會保障而被城市邊緣化,大部分失地農民在土地被征后獲得了征地補償,但這相對于市場的物價位是十分低廉的。大批失地農民進入城市,城市并沒有如此多的就業崗位提供給他們,如此龐大的失地農民群體,在相關配套措施不能及時到位的情況下,就有可能導致社會失控,進而產生社會動蕩。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必須充分考慮到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不能受到非法侵犯,各級各部門要認真研究好失地農民的未來出路,確實保障其生計的可持續性,決不能因為拆遷、失去土地為生活所迫陷入貧困,或者走上盜竊、搶劫等犯罪道路,進而影響社會穩定。因此,針對這部分群體,建立與其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十分必要,也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祥和安定的目標。

二、建立健全太原市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社會保障是保持太原市社會和諧穩定的“托底”機制。馬克思曾對英國“圈地運動”中導致的失地農民淪落為盜匪、乞丐的現象批判說:在這些人中,一部分人是習性所致,而最大多數人是由于環境的逼迫。在我市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一定要注重失地農民合理的訴求,盡量防止由于社會環境的逼迫而使失地農民轉化為流浪者、盜匪和乞丐。如果失地農民就業等社會保障問題解決不好,或者解決不到位,會對社會穩定構成相當大的壓力。據統計,農民上訪60%以上和土地有關。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解決的不好,土地征收的越多,社會不穩定的隱患也就越突出。因此,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從解決失地農民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和困難入手,從土地收益的分配、社會保障、就業、提高健康水平等入手,不要把“城市化”簡單變成“征地化”。在加快太原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盡快確立共享、公平的價值理念與政策取向,盡快彌補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缺漏,建立健全與我市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增加財政對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投入,不斷增進國民福利。如果失地農民得不到應有的社會保障,不但難以順利轉變為城市居民,分享不到城市的文明成果,而且還有可能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完善和建立符合我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好失地農民的就業出路問題,這是建設和諧太原的重要內容。

三、建立健全太原市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消滅城鄉差別,加速農民市民化進程

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背景下,農民失地后如何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過去失地農民轉化為城市居民,對于個人和家庭都意義重大,這不僅意味著失地農民個人可以變成工人階級的一員,而且整個家庭都成為城里人,這就意味著生活、工作等國家都會有保障。近年來隨著城市功能的放大,大規模的征地擴張而產生了數量眾多的失地農民,眾多的農民離開土地進入非農領域工作。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傳統的做法和方式,把失地農民的生活工作都“包”下來,于是一方面出現了大量的失地農民工作無份、種田無地,生活無著的困難群體;另一方面在非農領域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醫療、養老、就業、工傷等社會保障權利問題。而我市目前所實施的各種社會保障有些還不包括因失地進入城市的農民。社會保障體系本身不完善,農村基本上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僅有很小范圍的城郊失地農民能享受到低保,盡管政府對失地農民的可持續生計問題很重視,但這是一筆很大的財政負擔,失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來源單一,對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只能是低水平的保障。所以,要消滅城鄉差別,解決失地農民問題,就需要市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能夠容納所有失地農民進入城市后的一系列社會保障的法規,以保障失地農民在社會保障方面的合法權益,系統保障農民在失地之后面臨的各種風險,讓廣大農民心里得到安全,放心地離開土地到城市居住、學習、生活和就業,這非常有利于消滅城鄉差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加速農民市民化進程,加速太原市農業現代化的步伐。

四、在社會保障發展的過程中,太原市政府部門要積極引導,逐步完善

在建立和完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過程中,政府要積極引導,不能只停留在解決失地農民面臨的眼前問題上。目前,我市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期,又面臨著供給側的改革,這對于太原市在城市化進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失地農民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為了提高失地農民的就業競爭力,地方政府為失地農民進行了免費的職業技能培訓、法律咨詢服務,以及城市生活、生產的宣傳,促進了太原市失地農民就業,讓其靠自身能力,自謀職業,靠其積極主動參與市場競爭,以保障其基本的生活。但是由于沒有把失地農民的養老與就業納入制度安排,這樣短期的措施發揮作用的空間相對來說是很有限的,問題的關鍵是要為失地農民創造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以保障其基本的生活。政府在構建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時,應更多的體現互濟觀念和社會公平,與此同時,還要建立社會救助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是維護失地農民權益的社會“減震器”和社會公平的“調節器”,要充分發揮作用,以消除農民失地之后的顧慮,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制度的安排上保證達到失地農民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失有所補,業有所就,弱有所助和安居樂業的目標。

作者:白桂梅 單位:中共太原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