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合理社會保障制度研究

時間:2022-09-12 08:44:19

導語:構建合理社會保障制度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合理社會保障制度研究

1社會保障制度合理性概念

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根據我國國情,依靠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建立的促進國民收入再分配、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這種制度應該是在多元監管主體監督實施下,實現相對公平,追求可持續發展,普惠全民的。

2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不合理現象

2.1我國的社會保障覆蓋不夠全面

社會保障的覆蓋率最能體現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程度,反映出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幸福度。雖然目前我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基本建成,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全體社會成員都享受到了社會保障的權益。目前還有5%左右的城鄉居民因各種原因遺漏在醫療保險制度外,更有1億多適齡勞動人口還未被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這一問題在我國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尤為突出,由于經濟落后、信息滯后、人民觀念守舊等因素,造成基本社會保障事業建設推進緩慢,社會保障工作開展受到阻礙,因此導致大量亟須通過社會保障來改善其生活的農民未能享受到相應的社保權益。同時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還存在一個嚴重盲區——關于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社保問題。在城鄉社會保障二元化的體制下,城鎮居民享受著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社保權益,農民享受著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社保權益,而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由于他們身份區別于城鎮居民,使得他們被城市社會保障體系排除在外,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其權益,因此我國廣大農民工群體沒有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中。若覆蓋面問題得不到及時妥善的解決,將會成為我國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保障體系進程的一大阻礙。

2.2社會保障存在的不公平現象

我國以社會保障制度為表現形式的二次分配,其主要目的是為解決社會公平問題,而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問題依舊突出。2.2.1城鄉差距。近年來,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和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已覆蓋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事業有所完善和發展。然而我國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仍存在一定差距,尚未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由于城鄉二元化的經濟體制,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的個人收入遠低于城鎮,直接影響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導致我國廣大農民依然不能享受城鎮居民享受的較為全面的社會保障。同時農民的收入較低,不能獨立承擔參保費用,因此自愿參保的人較少。要解決這個問題目前只能依靠財政支持,而我國目前的財政力量也是有限的,還不足以滿足我國每位農民參保。這種農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狀況與我國為實現社會成員間相對公平而采取二次分配手段的目的不相匹配,可見,現在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后,農民不能擁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權益,農民同城鎮居民間仍存在不公平。2.2.2城鎮不同群體間差距。城鎮居民可大致分為三個群體:普通居民、企業職工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雖然如今我國已經建立較為完善的城鎮社會保障制度,并且已基本實現制度全覆蓋,但是由于未有一種完整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對受益群體統一界定,因此不同的群體則享受著不同的社會保障制度權益,這一點在養老保險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方面體現得尤為突出。普通居民采用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企業職工采用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和勞保醫療制度;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則采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和公費醫療制度,因此不同群體的城鎮居民在不同的制度下得到的養老和醫療保障差距較大。這種群體間的差距既沒有體現對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作用,也沒有體現對貧困群體的保護,反而體現對權力群體的照顧,因此這也是不公平的。

2.3社會保障立法不足、監管缺位

2010年10月28日,我國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了《社會保險法》,這是我國首次就社會保障制度進行立法。它標志著我國社會保障立法進程初步開啟,也表明我國社保問題已受到高度重視。然而,到目前,我國暫無一部全面完整的法律對社會保障工作運轉進行指導與監管。因此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在開展工作時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存在多重管理現象,導致上層管理部門多重決策,下屬部門工作難以開展;其次我國行政主管部門與經辦機構仍存在政事不分的情況,導致管理水平和辦事效率低下;再者缺乏多元監督主體對其運轉過程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監督,則易造成腐敗現象。從而使我國社會保障不能有效地發揮其作用,同時也制約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發展。

3構建合理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3.1基本滿足社會成員的社會保障需求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全體人民群眾在這樣的體系下享受到基本生活保障。這要求我們必須建成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只有“廣泛、全面、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徹底實現制度全覆蓋,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社會保障需求。制度全覆蓋,意味著不分城鄉、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性別、不分職業,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共同享受社會基本保障,人民都老有所靠,弱有所助,病有所醫,貧有所濟,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才能不斷提高。只有實現制度全覆蓋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保障制度普惠性,才能將全體社會成員都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制度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實現社會成員間相對公平的作用。

3.2基本實現社會成員間的相對公平

社會保障制度的目的是通過對國民收入再分配,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實現社會成員間的相對公平。而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存在大量的不公平性問題,要根治這個問題則需要構建以“公平、正義、有序”為原則的合理社會保障制度。只有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真正解決城鄉差距、城鎮不同群體間差距問題以及社保中的某些特權性問題,以滿足由社會多數成員認可的“主流公平觀”為前提,公平合理地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促進實現社會成員間的相對公平。

3.3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強調人與社會的和諧,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人的需求,尤其是弱勢群體的需求,而社會保障制度則是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生活需求,尤其是保障貧困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社會保障制度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的社會的基本制度保障。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有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毋庸置疑,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對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穩定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建立并不表示其已具有合理性,我國社會保障事業依然存在不合理問題,而這些問題將會影響社會保障制度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因此,接下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應該將合理性放在首位,從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4關于構建我國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幾點建議

4.1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

眾所周知,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會保障的覆蓋率是社會保障制度普惠性與公平性的直接體現,因此要構建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應該把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放在第一位。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優化健全我國合理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制度,針對如農民工工作流動性強、收入不穩定的特殊群體建立合理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降低農民工參保門檻,建立農民工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制度,將其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中,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求;二是通過引導、鼓勵遺漏在社會保險外的成員自愿、主動地參保,逐步過渡到依靠法律強制參保,實現每位社會成員都能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三是針對不同地區改革和完善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在每個鄉、每個鎮、每個村設立充足的衛生站,配置基礎醫療設備,徹底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四是大力推進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實行以政府財政支持為主,通過多種方式向社會籌集資金補貼農民參保,同時加大對農民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的力度,使我國廣大農民都老有所依,不再僅僅依靠子女養老。通過以上手段,逐步擴大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進而徹底消除社會保障覆蓋死角地帶,實現社會保障普惠全民。

4.2提高社會保障制度公平性

沒有公平就沒有現代社會保障,這一制度與生俱來的使命,就是創造起點公平、維護過程公平、縮小結果不公平。因此“公平”應該是我們全面建成社會保障體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這個公平是多數人認可的“主流公平觀”,是相對公平,我們需要通過構建合理社會保障制度消除社會保障中出現的不公平現象。首先,以照顧貧困群體為原則,建立既有差別又相對公平的城鎮社會保障制度解決城鎮碎片化的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建立平等統一社會保險制度,使普通居民、企業職工、機關事業單位職工享受同等的社會保險權益;建立有差別的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制度,對貧困群體應對其加大保障力度,以保證其維持基本生活。其次,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投入和建設力度,完善各項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使其逐步達到城鎮社會保障水平,縮小城鄉差距。最終,打破城鄉壁壘,廢除城鄉二元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建立全國完整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目標。

4.3加強我國社保法制建設,完善社保的監管機制

雖然《社會保險法》的建立邁出了我國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的第一步,但是我國社會保障立法依然相對滯后,因而我國司法部門對社會保障監管工作尚未開展。迄今為止,我國僅出臺了《社會保險法》和《軍人保險法》,然而僅僅依靠《社會保險法》和《軍人保險法》對我國復雜的社會保障體系指導與監管是不夠的,因而我國急需加強社會保障法制建設,完善社保的監管機制。社會保障制度只有得到法律的約束規范,才能保證其權威性、強制性、可靠性、可持續性,才能科學界定行政主管部門與經辦機構的職責,才能理順各監管主體在其中的角色,使得我國社會保障工作有法可依,運行高效、規范、有序,切實做到普惠全民。第一,將社會保障各項立法提上日程。社會保障的立法不能僅僅停留在社會保險立法的初步探索上,應盡快將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的立法工作提上日程,形成完整的社會保障法制體系,最終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法。第二,將行政主管部門與經辦機構的職責法定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政策、監督管理、宏觀調控,而經辦機構負責社會保障工作日常運行和事務辦理,二者職責分明,各司其職,促使我國社會保障工作開展科學高效。第三,依法建立行政、司法、社會監督多元一體化的監督體系。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工作的監督主體主要是其行政主管部門,而司法監督和社會監督一直處于缺位狀態,因此必須拓寬監督渠道,將司法監督和社會監督納入到社會保障監督體系中。國家可以依法通過司法機關對社會保障工作進行監督,對其違法犯罪現象進行治理;社會組織和個人可通過媒體、互聯網對社會保障工作進行監督,從而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監督體系,對社會保障工作規范、高效、健康地運行有著重要作用。

4.4構建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要符合我國國情

縱觀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世界上并沒有一種普遍適用的社會保障制度,各個國家都是結合本國國情建立適合本國的合理社會保障制度。中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起步較晚,因此在其建立、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會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借鑒并不意味著照搬照抄,而是結合我國國情吸取其他國家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歷年成功改革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才是正確的、高效的、可持續的,因此在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社會保障體系重要階段時,則更要堅持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合理社會保障制度。而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則決定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不能快速地由碎片化、差別化走向完整統一,因此我國應該堅持漸進式改革,逐步由碎片化、差別化的社會保障制度走向以差別化為主,部分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最終建成與我國國情相適應、完整統一的合理社會保障制度。只有基于此,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才能逐漸成熟、穩健發展,最終才能全面建成社會保障體系,才能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積極作用。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構建合理社會保障制度對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保障體系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而構建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要首先有法律強有力的保障,其次要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只有做到這樣,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在發展中不斷完善,不斷合理。只有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將我國全體社會成員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中,實現社會成員間的相對公平,使社會保障工作運作科學、高效、有序,從而促使我國社會保障充分發揮其作用,實現“老有所靠、弱有所助、病有所醫、貧有所濟”的目標,為我國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保障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張若梅 薛娗娗 單位:長江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曹建民,牛劍平.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十二五”回顧與“十三五”展望[J].社會政策研究,2016(1):77-97.

[3]刁俊強.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現狀及路徑選擇[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27(5):86-90.

[4]關信平.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公平性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