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頻道意識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5 11:15:00

導語:少兒頻道意識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兒頻道意識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少年兒童是電視最忠實的觀眾之一,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與電視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但長期以來,我國的少年兒童電視制播水平卻遠遠落后于國外發達國家,令人可喜的是,中央電視臺將于12月28日推出專業化的少兒頻道,這將是我國少兒頻道專業發展的一個嶄新里程碑。在開播進入倒計時之際,筆者從少兒頻道設計和節目創作出發,提出了辦好頻道一定要強化少兒本位、寓教于樂、藝術深度的“三意識”,藉此希望能對業界有些啟發。

【關鍵詞】本位,寓教于樂,藝術深度

在少年兒童越來越多地接觸媒體的社會環境下,電視節目已成為少年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少兒的健康成長與電視節目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據最新的統計,我國0—18歲之間的青少年達3.6億,占全國總人口數的29.6%。少年兒童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未來主體力量,所以媒體有責任和義務對其進行先進文化和知識的良性傳播,有識之士早已呼吁建立國家級的專業化少兒頻道。作為中央電視臺本年度頻道專業化建設的壓軸之作——少兒頻道即將推出,實乃大勢所趨,現實需要。那么如何才能創建一個構架合理、風格獨特、深受少兒喜愛的專業化頻道呢?筆者認為我們少兒電視的工作者在進行頻道設計和節目創作時一定要強化好少兒本位、寓教于樂、藝術深度“三意識”。

一、“少兒本位”意識

中國少兒電視的實踐已有幾十年的歷史,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少兒節目成人化”成為我國少兒節目的通病之一。在少兒節目里,“成人規定的行為太多,兒童自發行為太少;說教灌輸的東西太多,啟發創造的東西太少;成人幕后操縱的痕跡太重,兒童自主發揮的空間太小”,成人的社會視角,成人的思維方式,不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比如,有的少兒節目主持人、嘉賓小朋友嚴肅有余,活潑不足,語言神態無不同成人一樣成熟老練,失去了孩子應有的天真和童趣。有的現場采訪,讓孩子背誦成人為其撰寫的“臺詞”,使人啼笑皆非。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歸根結底在于節目編導人員“少兒本位”意識的缺乏或是理解的簡單化。

所謂“少兒本位”意識是指電視節目的創作者在心理上為特定觀眾群著想的那種意識和觀念,具體來說就是創作者在創作之前和創作之中對少兒受眾的需求和意愿的考慮,對作品將在受眾中產生何種效果的關注。它是貫穿全過程的一種創作意識,對少兒電視的創作具有絕對的普遍意義。在這些節目中,兒童成為節目的真正主人,兒童的創造權得到鼓勵,兒童的愿望得到尊重,思維的空間被啟迪激活。那種僅僅把片中人物是兒童或記錄有少兒生活場景和鏡頭的節目就理解為少兒節目的認識是簡單和膚淺的。他們雖然也都把少兒當作節目的主體來對待,然而并沒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少兒本位”的深刻內涵。那么電視工作者在設計創建少兒頻道的過程中怎樣貫徹、實施這種本位意識呢?

1、要把握少兒電視的對象特征。少兒頻道的受眾對象主要是少年兒童,這個階段的觀眾具有與他們的年齡相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我國著名兒童問題專家孫云曉指出:當今中國少年總體上自身發生著四大變化,(1)更關注自我發展,重視個人選擇和權利,關心個人生活質量。(2)與人相處更注重規則意識,求同存異,道德價值觀念更追求“新”“獨”“特”。(3)得益于計算機時代認知的廣度越來越大,求知的迅速擴大,個人生活空間以前所未有速度擴展。(4)面對新環境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少兒生存與發展的壓力然增大。此外,他們的心智尚未發育完全,對周遭的事物、成人的經驗、媒體的示范等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情感單一,信任自己的感覺,對未來充滿幻想,具有較強的創造力。從人本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有什么樣的心理常常呈現出相應的心理需要,并且這種心理需要滿足后又會有一個更高層次的心理需要。根據觀察,少兒在觀看電視節目時,表現出的心理需求有:奇特的幻想心理,奇趣的貪玩心理,強烈的偶像崇拜以及爭強好勝的心理等。當然,青少年兒童是一個大的群體,就其更小的每一階段而言,青少幼也還存在很大差別,如幼兒能夠領會的知識就極有限,十歲左右的孩子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關鍵期。這就要求在設計頻道和創作節目時應把服務對象進行進一步的分解定位。

2、以少兒視角觀察社會,理解生活。少兒視角是指以少兒的眼光、少兒的思維去認識社會、了解大自然、學習知識。這一點可以說是設計少兒電視頻道的一個最核心的理念。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它要求電視工作者不能依照成人的主觀經驗行事,不能用大人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而應該有一顆童心,理解孩子,寬容孩子,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對未來充滿幻想。美國克羅迪恩電視臺總經理塔克曼在談到他們的優勢時說:“我們是從少兒的觀點和視角來觀察這個世界的。這反應在我們制作的一切節目當中。”一般來說,孩子們比較喜歡感性、直觀、形象的事物,而對那些理性、思辨、抽象的事物往往是敬而遠之。在這方面,以央視《大風車》為代表的一些少兒節目做得比較好,貼近少兒生活,貼近少兒心理需求。

3、讓孩子參與到節目中來,加強節目互動。強烈的參與意識是孩子們的天性,一直以來,我國的少兒節目傳受互動性較差,少兒參與節目不夠,這成了制約節目向前發展的一個巨大障礙,甚至是致命弱點。少年兒童能不能參與、如何參與、參與的形式無疑是辦好少兒頻道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少兒頻道應該創造更多的機會和途徑使少年兒童能夠親身參與媒介的活動,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便能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開拓頻道的影響力。參與互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讓孩子們參與兒童電視節目的制作,參與電視節目的討論,通過網絡與電視臺進行交流,也可以開辟專門的論壇,讓兒童有機會來發表自己的看法,還有現在很多學校都有校園電視臺,少兒頻道不妨專門開設一個版塊,播放青少年自己的作品,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的空間。在這些環節和形式中,大人不應過多地干涉,要讓他們盡可能多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力,表現自己的審美能力,融入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page_break]

二、“寓教于樂”意識

少年兒童是未來社會的主體,承載著社會的希望。對兒童的教育自古以來都是成人的一種社會責任,對少年兒童進行道德教育和知識傳授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它當然也是文化的一種責任和義務。按照大教育觀理論,電視也是教育的一種手段和形式,應該說電視對青少年兒童獲取信息、知識和娛樂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傳統上我們對教育的理解根源于傳道、授業、解惑的概念,由此對兒童的教育也沒有脫離這個思考,強調思想道德的教化及系統性地給予相關知識。反映在電視節目上,我們就會發現中國的少兒節目跟國外的有很大區別,而且據調查,中國的青少年兒童更希望看的是一些國外的少兒節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節目太偏向于教育,往往側重的是醉心于提出如何教育少兒的“教育問題”,而忽略了真正的教育對象的特征。

客觀地講,少兒電視可以而且應該有教育的主題。作為一種文化產品——誠如有人所說,當今時代我們已迎來了一個“屏幕文化”、“讀圖時代”——電視對少年兒童的影響越來越大,把電視的教育功能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上來認識它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有一點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作為少兒電視,我們不能無限度地夸大教育性,更不能以“教育”來涵蓋少兒電視的所有屬性。事實上,對青少年兒童來說,電視是他們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窗戶,是他們娛樂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但決不能代替學校的教育,只能算作是學校教育的補充。由此看來,片面地追求少兒電視的教育性會給少兒電視的繁榮與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而且也達不到其教育少兒的初衷。

少兒專家最近作了一個大型調查——對兒童電視節目的喜好程度和兒童對電視節目的期望。研究發現,按學生對不同節目內容的喜好程度排名,動畫片位居第一,以后依次是:介紹動物類內容節目,介紹認識周圍世界內容的節目,兒童游戲,手工制作,講故事,記錄我們的生活等等。此外,在學生期望能從電視中得到他們所需要的信息方面,有48.2%的學生希望從電視節目中了解到有趣的事情,排在首位。這個調查進一步證明了少兒節目要想吸引觀眾,被觀眾接受和認可,一個很重要的先決條件就是它的趣味性、娛樂性。因此,央視要辦好少兒頻道,要實現對少年兒童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教育的良好愿望,則必須從頻道、節目的內容和形式上增強趣味性和娛樂性,把娛樂性與教育性完美地結合起來,寓教于樂,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之間使少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兒童應該是快樂的,成人們應該負起責任來敲碎兒童的地獄,建立兒童的樂園。”頗受孩子們歡迎的幼兒節目《天線寶寶》的原作者、英國幼教專家安妮·伍德女士也認為,最容易吸引幼兒注意的莫過于由他們的經驗和視野能領會的事物和環境,而幼兒們理解這一訊息的途徑就是“玩樂”。事實確實如此,傳統的說教型、沉悶型的少兒節目一般是留不住孩子的,少兒節目不宜強調組織性的邏輯嚴密的訊息,不管是認知的或是情感的生活。所以少兒頻道必須設計和創造出多姿多彩的節目樣式,以開啟少兒心智為突破口,讓孩子們在輕松快樂中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創新意識,使他們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page_break]

三、藝術深度意識

少兒電視經常被稱為“小兒科”,言下之意是膚淺、幼稚和輕飄。誠然,在時下大量的少兒節目當中,存在著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藝術感染力的毛病。有的把自然主義的記錄誤認為就是反映童真童趣,有的把一些簡單膚淺的手法運用于兒童節目的創作,認為兒童的智力就是節目的檔次,有的節目看上去眼花繚亂卻是華而不實。所以被人認為淺顯簡單也就在所難免。

“童年不僅僅只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它還聯系融合著歷史的古老、現狀的年輕和未來的無限可能。”其實兒童的內心世界并不狹小,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一個事實,就是每個兒童都有豐富的想像力和最純真美好的情感形態。那么我們的電視編導在表現少年兒童的這種想像力和純真情感時,是采用低智商的幼稚呢還是進行審美的處理,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少兒電視的深度就體現在這種表現上,它的價值體現在人類對愿望和真情實感的追求。少兒天生的這種充滿想像的特性和天真、純樸、熱情的自然情感與詩的性質相同。因此,少兒電視中體現出的這種價值以及創作者這種對想像的追求和情感的追求,有人稱之為詩性的深度。這種深度不會因兒童的幼稚而淺顯,這種深度應是一種內容和形式相統一的深度。所以我認為少兒電視的深度意識不但不是可有可無的,而且必須得到廣泛地重視。少兒頻道在欄目的設定、內容選取和節目的制作過程中,必須始終貫穿這種意識。

那么,怎樣才能達到藝術的深度呢?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在節目的表達方式上下功夫。好的表達方式要有好的表達符號,這套符號必須是真正屬于孩子們的。尋找這套符號要求創作者必須深入孩子們的生活、內心世界,熟悉孩子們的喜好,把握孩子們認識世界的方式,聆聽孩子們的聲音,并從中敏感地發現和挖掘審美的閃光點。這樣才能創作出既充滿童趣又有內涵深度的節目來。如湖北衛視有一個《快樂森林》欄目,根據少兒特有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以生動的形式表現豐富的內容,營造出一個與現實若即若離的童話般的森林世界并塑造了一群貼近兒童個性、性格迥異的藝術形象,產生了一系列的輕喜劇式的小矛盾和故事,給小朋友們以極大的審美感染。日本的《大追蹤》節目中,追蹤拍攝童真童趣,但信息豐富內涵深刻,許多片子讓人記憶猶新。其次,在主題內容的把握上,節目編導應該在簡化和活潑形式的基礎上來表達某些人類的重大主題或人類的道義、思想情感和行為。在處理這類題材時的一個原則就是如何“把最高級的精神內容簡化成單純規則性的形式傳遞給兒童”,這在文學理論中稱之為“形式挪前”,既可實現深度,又可解決兒童的接受問題。如近年來出現的一些現實性題材的優秀的長專題類節目,如獲“金童獎”的《小鳥依人》、《我的草原》、《鳳妹》等。

中國的少兒電視與發達國家相比,數量和質量都明顯滯后。央視少兒頻道只有強化以上“三意識”,運用先進的少兒節目理念和制作手法,才能創造出許許多多的融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優秀少兒節目。同志曾提出“繁榮兒童文藝創作,給我們數以億計的孩子們最優質的精神食糧”,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的即將開播可謂來得及時。在不斷強化“三意識”的前提下,我們有理由相信少兒頻道會為中國的少年兒童呈上一份精美、營養而又健康的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