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政治性論文

時間:2022-09-15 10:25:00

導語:新聞評論政治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評論政治性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聞評論政治性

論文摘要】目前,新聞評論越來越受到媒體的重視。但是,業界對于新聞評論是否具有政治性存在很大爭議,筆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從評論意愿和寫作手法的角度,闡釋了政治性是新聞評論的必要屬性,在新的歷史時期,不僅不能舍棄而且必須得到加強與重視。

目前學界和業界很多學者在討論新聞評論的性質時,不贊同新聞評論具有政治性,筆者不拙,認為政治性是新聞評論的必要屬性,在新的歷史時期,不僅不能舍棄而且必須得到加強與重視,不僅黨報要高度重視,市場類報紙同樣要加大新聞評論的政治性。為什么要這樣說呢,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什么是政治。

關于政治的定義的討論如同給新聞下定義一樣,各個時期,由于受到時代背景,思想觀,價值觀等等因素的影響,學者與非學者,政治家與非政治家給出的答案不盡相同。人們在不同時代面臨的歷史任務不同,需要政治發揮作用的側重點和著力點不同,再加上不同歷史觀的影響,所以在解釋政治概念時所強調的內容也就不同,從古希臘的教士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從中國古代的先秦諸子到孫中山,都曾給政治下過定義。滬寧在《比較政治分析》一書中對政治的內涵進行了闡述。他說,歷史的演進往往會使一種概念發生嬗變,因為概念是對一定階段歷史活動的描繪,隨著歷史活動的進步,概念不變,但內涵已經不同。政治的這個概念也不例外,其內涵隨著時間的遷移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用“完全政治”和“不完全政治”這兩個概念對政治內涵的演變作了闡釋。前者以階級斗爭為主要內容;后者以發展社會生產力為主要內容,也就是列寧所說的“國家建設的政治”、“經濟方面的政治”。

每個專家學者給出的答案都有合理性,但也都有不足,因為要給一個變化的動態概念下定義不可能得到十分準確的答案,但是不管怎樣理解政治,政治同各種權力主體的利益密切相關是不容置疑的。我認為之所以說報紙的新聞評論帶有政治性是因為它代表了一定權力主體的利益,是為一定權力主體的服務的,而且這種服務意識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的進步越來越強。

傳統新聞評論的政治性主要是指為了重大政治事件,重大問題發言,宣傳中央和上級的指示精神,針對那些具有全局意義的問題發言,保證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建設的,并沿著正確的軌道順利進行,新聞評論要堅定不移地宣傳和貫徹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經濟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思想指導。這些傳統的新聞評論的政治性表現仍然適用,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目前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正進入關鍵時期,新聞評論對社會生活的引導功能也正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新聞評論是對新近的發生的新聞進行評論,以新聞事實為基礎,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有人由此提出,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新聞,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聞都是關系國際民生的大事,并不是所有的新聞都帶有政治色彩,整個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變化的精神生活同樣是巨大的。現在我們評論的不僅僅是國家大事,只要是有價值的新聞事實都可以做出評論,娛樂,體育,文化等等很多素材可以去評論的,是不是能單純的就事論事,不必要上升到政治高度呢?其實單純的就事論事不是不可以,但它不能算是真正的新聞評論,一篇合格的新聞評論,必須上升到政治理論高度。

拿報紙對“選秀造星”現象的報道為例,現在“超女”“好男兒”“快樂男聲”影響了大江南北,對于新聞評論來講,所評論的范圍不能局限于對這些明星的喜愛或厭惡,如果單純的講表面現象,當然不會觸及到政治層面,那樣寫也不能算是一篇新聞評論了,我認為應該屬于雜談范圍。真正拿“選秀造星”這個新聞事件作新聞評論的話,必須有一定的思想高度,“選秀造星”這個現象給社會到底帶來了怎樣好的或壞的影響?為什么會產生這樣那樣不好的影響?在評論過程中,作者肯定會帶著某種說服意愿去評論的,新聞評論的作者必須會講理,以理服人,通過評論能夠讓讀者從中發現自己和新聞事件的聯系,引發他們的思考,找到共鳴。那么這個“理”從哪里來?作者寫出的這個“理”一定是對作者本身和他所處的社會組織有利的,誰會在自家的門口罵自己呢?那么這個評論就代表了一定權力主體的利益,是為一定權力主體的服務的,它就具有政治傾向性。有的學者提出:黨報作為黨和政府喉舌的輿論工具,也會發表一些政治性較弱,甚至看不出有政治性的新聞評論。看不出政治性,并不代表就沒有政治性,在我國黨管新聞的體制下,任何一份黨報都是在擁護黨的建設的,都會發表有利于執政黨建設的評論,現代人自我意識增強,強加灌輸思想是行不通的,如果還沿襲改革開放以前的評論,搞假大空,枯燥的長高調,那么無法使接受者對新聞評論者的觀點心悅誠服,新聞評論就沒有任何可讀性了。現在的新聞評論,更多的是在評人,通過寫人的具體事件來宣傳某種事理,達到宣傳的目的,擺脫明顯的宣傳痕跡,應用人性化的視角進行新聞評論寫作更容易說服人,給人以啟示,時評文章要力求通俗易懂,不要過于追求高深。哪怕是黨報上的評論文章,也應該采用生活中新鮮、生動和普通讀者喜聞樂見的詞匯,才能使文章充滿“動感”,走進讀者心中。

現在評論多是以人寫事,由事及理,讓讀者自己去感悟,所以我們不能說現在的黨報的新聞評論弱化了政治性,只能說隨著讀者思想的進步,新聞評論的寫作手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表面上看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黨的政策精神,但實際上這種潛移默化的深入比強行灌輸效果好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