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公民民主政治建設透視論文
時間:2022-12-22 03:38:00
導語:網絡公民民主政治建設透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網絡公民文化是公民借助網絡技術,以網絡政治以參與為主要形式,以高度互動為主要特征,以政治主體意識提升為價值訴求的網絡政治文化。網絡文化提升公民政治主體意識,推動政府建立完善的民主機制;網絡文化催生公民自治新平臺,推動政府適度“限權”;網絡文化搭建通暢的信息交互系統,推動政府建立有效的政策“輸入”與“輸出”機制。
論文關鍵詞:網絡公民文化;民主政治;政府
公民文化是一種以參與型為主導的復合型政治文化。阿爾蒙德認為:“公民文化,又稱參與型文化,是指社會成員往往公開地取向于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以及政治的行政結構與過程的文化;公民文化中的單個成員對政治對象的各個層次可以持贊成的或不贊成的取向。”
網絡公民文化是公民借助網絡技術,以網絡政治以參與為主要形式,以高度互動為主要特征,以政治主體意識提升為價值訴求的網絡政治文化。
一、網絡文化提升公民政治主體意識,推動建立完善的民主機制
就現代網絡社會公民政治主體意識的提高而言,作為政府必須研究網絡社會出現的新問題、新問題,利用好網絡這個“民主載體”,繼續深化推進政府的民主法治進程。當然這種“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建設仍是老生常談,我們也必須看到網絡文化對原來的民主形式、民主理念、民主的實施環境產生的新變化。
首先,工業社會產生的是“大民主”,它是以群體社會為基礎的,遵循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它不能容納差異性,不能反映少數派的要求,忽視了對少數特殊的弱勢群體的關注,剝奪了少數特殊利益需求者的“話語權。”這種民主是“批量生產、批量消費、群體教育、群體媒介、群體社會的體現”。但是,“在這個社會里,活躍著無數的少數派,……他們很少在重大問題上達成共識。網絡社會中,少數派的權力越來越凸顯,任何網民都可以超越時空的障礙,自由地進行信息交流,自由地發表和傳播自己的言論,他們擁有自己的“話語權”和固定的群體關注者,甚至形成自己的團體和組織,這就使得我們原來沒有重點關注或忽略的部分人的利益訴求越來越凸顯,他們所形成的“集體話語權”也越來越強大。因此多數人的公平并不是公平,多數人的民主也不是真正的民主,少數人的利益要求同樣也應當得到尊重與滿足。
其次,由于“信息社會分布式網絡的無中心結構使得社會無中心化,網絡的無限情趣、網絡的個性選擇都降低了公眾對社會團體的依附,這一切都使得社會非群體化了。在高度復雜和分化的社會里,社會動員多數人變得越來越難,甚至不可能。網絡的發展加速了社會群體的裂變,群體化的跡象日益增長。根據韋伯的“官僚制理論”,政府組織結構的特點是等級制,這樣的組織模式強調的是標準化,難以有效地協調、滿足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但是,網絡社會中由于個體主體意識的提高,每個人的自由個性都得到發展,這也正是馬克思所認為的個體在處理各種社會關系上,表現出更為自覺、自為、自主的狀態,成為“有個性的人”。人成為“有個性的人”是未來社會人的主體提升的必然趨勢,但這種人的個性發展的“多元化”,人的需要的“層次化”、見解主張的“平面化”使傳統行政集中控制下的民主集中,逐步被分散化、多元化的網狀式民主訴求所替代,在政治上達成一種多數人的民主已經越來越不現實,即使達成“低比例”民主主張也未必是科學的、公正的。因此,如何協調、滿足這些群體的相互沖突的利益需求,并凸顯少數派的權力主張,要求我們必須設計出反映“多元層次化”的群體意志的民主體制,并關注“少數派”的權力,這是我們政府面臨的新要求、新挑戰。
二、網絡文化催生公民自治新平臺,推動適度“限權”
網絡社會之前,權力結構仍是一種金字塔式的結構,在該結構中,下層眾多的管理機構和人員隸屬于上層少量的管理機構和人員,管理信息由低層層層上報,管理權力由上到下層層貫徹執行,管理機構和人員的規模是上層小下層大,形成一個金字塔型。當今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強烈地侵蝕和動搖著這種權力結構。“網絡傾向于水平延伸,而不是縱向發展。也就是說,網絡關系是同等級間的橫向聯系,這是金字塔結構所沒有的。正如奈斯比特所說:“網絡組織可以提供一種官僚制度永遠無法提供的東西—橫向聯系。’碩這種橫向延伸的特性可以有效地破壞縱向的官僚等級結構,使社會結構逐步扁平化,公民社會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國家本位”向“社會本位”的轉變已成歷史之必然趨勢。
另一方面,大量公民自治組織的成立與效能發揮是衡量自治的公民社會完善與否的重要尺度。公民社會是國家和家庭之間的一個中介性的社團領域,由經濟、宗教、文化、知識、政治活動及其他公共領域中的自主性社團和機構組成,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獨立于政府,并在同國家的關系上享有自主權,以保障或增進成員的利益或價值。公民自治組織預期目標是可以監督政府部門的運作,鼓勵公民參與政治,爭取公眾知情權,其發展壯大后,它們可以獨自承擔起社會的某些管理職能,或是與政府機構一道合作,共同行使某些社會管理職能。
但是網絡社會前,公民自治組織受時間、空間因素限制,發展緩慢,特別是在我國,公民自治組織發展很不健全。
隨著網絡發展,網絡文化產生了提升公民文化的新型平臺,各種網絡團體和網絡自治組織開始出現和形成。公民網絡組織,是指公民在網絡上結成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負責的共同體。隨著網絡文化發展,各種網絡團體已逐步由經濟、文化、娛樂領域擴展至政治、社會領域,如一些“電子政黨”、“電子院外集團”、“數字議會黨團”組織,他們利用網絡有組織性的宣傳政治主張,進行政治呼吁,傳播政策信息,參與政治溝通,進行網絡監督,有的甚至已由原來的網絡虛擬組織逐漸發展至現實中有組織有章程的政治社會組織。對于各種網絡政治組織的出現,我們應當分兩方面來看,一方面一些政治反動分子、境外反華勢力組織各種網絡組織進行非法活動,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破壞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對這種網絡組織我們應當堅決打擊取締;另一方面,是一些正規的網絡政治社會團體的出現,他們利用網絡有組織的參政議政、進行政治動員和政治呼吁、倡導各種社會公益事業、參與社會自治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公民的合作和民主的參與,以及追求公共、公益的精神,提高了公民意識。更為重要的是網絡自治組織的出現為現實公共領域中各種自主性社團和機構的建立提供契機,成為推動中國公民社會建立、推動政府的重要推動力。
因此,作為政府面對網絡文化下公民自治組織發展的時代契機,應當通過有效的法律政策,保護并引導其健康發展,注重公民社會培育,并根據公民意識和公民自治組織發展狀況,適當“限權”與“分權”。正如吳敬璉教授2008年3月接受《小康》雜志采訪時所言“改革能否推進,關鍵在于政府自身。……要把政府改革成為專注于提供公共產品的服務型政府,就需要政府官員出以公心,割舍那些與公仆身份不符的權力”,以此形成政府和公民社會之間相互協作的良性互動關系。
三、網絡文化搭建通暢的信息交互系統,推動建立有效的政策“輸入”與“輸出”機制
按照美國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的政治系統分析框架,公共政策過程可被看作一個由政策輸人、政策轉換、政策輸出三大環節構成的完整系統。政策輸人是向政策制定系統提出要求和支持的過程,亦即發現和促使社會問題轉化為公共問題,進而轉化為政策問題的過程,其實質上就是利益的表達和綜合過程7s7。根據政策問題提出者的身份所屬,我們將政策輸人機制分為內部輸人和外部輸人兩種類型。所謂內部輸人是指政策制定部門即黨和政府部門主動提出政策議題并將其納入政策議程的過程,而外部輸入則是指政策制定部門以外的個人、群體或組織向政策制定部門表達利益要求、提出建議并促使其納人政策議程的過程。我國原有的公共政策的輸人機制是明顯的內部輸人,“在中國,社會利益的表達和綜合主要不是由組織性機構和個人來承擔,而是由黨和政府內部的權力精英來承擔。政府和政府的權力精英通過分析、調查和研究主動進行利益要求的體察和認定,主動地尋求和確認政策問題,并直接把它列人政府議程,輸入到公共政策中去。因此在中國許多問題并不經過公眾議程而直接進人政府議程。”這種單極的公共政策“輸人”機制,忽視公民的公共政策制定的參與權,導致我國法律對公民參與權的規定大多是任意性,而非強制性的和義務性的,保證公民的參與權僅僅是對政府和政府的一項道德性要求而非法律義務,同時容易導致公共政策的公平性缺失,嚴重影響了公眾的政治認同,而“強大的政黨要求有高水平的政治制度化和高水平的群眾支持。網絡背景下,網絡文化提供了順暢的信息交互平臺。公務員之家
首先,網絡文化有利于政治系統與環境實現有效的進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換。政治系統要實現良性運轉,必須同其他任何有機系統一樣,不斷地與環境進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換。如果這一信息交換出現阻塞或中斷,政治系統的效能就會大大削弱,甚至導致系統本身的崩潰。具體來講,在政治系統中,如果民眾對統治階層的期望很高,要求很多(輸人量大),而統治階層的決策、措施無法應付(輸出量小),就會導致政治局勢的不穩。反之,如果民眾只是消極地服從于統治階層,或對政治“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懼而遠之,不能通暢的表達民意,這都不利于統治的穩定,而網絡條件下,公民可以通過網絡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甚至可以通過一些網絡自治組織共同表達制訂某項政策的意愿,特別是網絡媒介作為一種聯結公民與政策中樞系統的橋梁,為很多無法直接與政策中樞接觸的公民利益表達開辟了通道,從而擴大了政策輸人的來源。
其次,政府通過網絡可以建立有效的“公民政策制訂意愿—政策方案意見征集—政策初步制訂—初步政策方案民意反饋—執政制訂完善—政策實施”機制。另外,通過網絡,公民可以直接向政策中樞反映利益、愿望和要求,從而大大縮短了公眾議程和政策議程建立的時間,也使得公民能獨立、充分、有效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要求,使公共政策能充分代表公共利益,體現了公共選擇、政治互動的特點。
公共政策的“輸出”主要是指公共政策是制定、與執行。古人云:“天下奚治?令行則治,天下奚不治?令不行則不治。”政令不暢是當前我國政治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央制訂的政策“難出中南海”,公民無法得知;或是基層政府不貫徹執行,對中央政策陽奉陰違,消極抵抗,這都嚴重阻礙了政策的實施和公民權益的保護。網絡背景下,中央及地方部門應當及時將各種政策通過網絡向公民公布,并使公民監督各級政府的實施狀況。2007年,國務院制訂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要求行政機關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制作或者獲取的,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信息都應當通過各種形式及時向社會公布。因此,充分利用好網絡這個平臺,“信息上網”,接受公民監督也是推進政府信息化建設、實現信息有效交互的重要途徑。
- 上一篇:文化傳播理念的意識構想芻議論文
- 下一篇:蔡元培思想對于的思想政治的影響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