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分析
時間:2022-09-02 04:46:36
導語: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臺在數十年的人類社會中都具有重大的意義,人們通過電視了解新聞時政資訊、觀看電視劇、文藝等節目,傳統電視臺具有強大的內容傳輸功能,而現在,則跟隨媒介潮流被稱作“內容提供商”。現階段多元化的傳播途徑、豐富的娛樂方式等媒體環境下,傳統電視臺從早前的信息傳遞、視聽娛樂消遣、活動承辦方等媒介信息傳播者,逐漸向互聯網全方位的信息娛樂服務者進行靠攏。傳統電視臺通過在網絡上開設賬號、和新媒體平臺接觸、合作,獲取更多的網絡傳播途徑以及互動方案,維此方能保持自身原有的優勢,并且根據集約化的運作模式和全方位的宣傳方式,展示傳統電視臺的黨媒資訊的權威性、延續性。進而,融合轉型是與任何媒體的發展息息相關的,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總要求,特別突出“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兩個努力方向,這是中央為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制定的任務書、路線圖。傳統媒體的政治性、權威性如何在新時展下繼續保存優勢?成為了全國廣電媒體思考生存的重中之重。傳統的電視發展幾十年來積攢了很多的經驗和成本,但也暴露了很多自身的弊病和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缺點,不可忽略的是,電視有內容上的資源優勢,有主流媒體的地位和擁有眾多的人才潛力。面對新媒體的競爭,迎合融合共贏的局面,現在的電視地位已經到了必須改革的位置。當前,媒體深度融合正從增量改革進入存量改革的“攻堅期”,全國廣電媒體紛紛推出廣電工作室、融媒體工作室作為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和融合發展的突破口。對于現在的媒體融合,就是在新技術的覆蓋下,通過“全媒體”合作的樣式,進行緊密的合作進而來促使兩方面的資源整合、產業共融,孕生出集約化、集團式的管理運營模式,從而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在合作的過程中發揮各自優勢,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在融合中逐步實現共贏,在轉型過程中獲得足夠的發展。面對全新的課題,有很多難以避免的困難,這就需要吸取足夠的經驗,看清本身的實際價值,尋求適合自己的發展途徑。
二、傳統媒體的新面貌
在時展、傳統觀念、傳播渠道都發生巨大變革的前提下,似乎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轉變。此時,正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共生互融的“融媒體時代”。網絡新媒體充滿熱情、備受喜愛,而且仍有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加入進來,多元發展、百花競方。傳統電視媒體也在時展的浪潮中,昂首闊步地走來。2.1工作室的體制改革。媒體深度融合,傳統電視臺通過打造工作室計劃,引入市場機制、激發創造活力、提高效率效能,培育全媒體人才。為了應對社會制作力量和新媒體平臺的崛起,國內一線衛視平臺一直在探索進行制片人團隊制、獨立制作人制、廠牌制等改革,以此來激活衛視節目創新動能,提升內容的核心競爭力。如湖南衛視高峰期有節目團隊26個、導演人數接近600人。但這些機制創新只是部分放權與輕量激勵,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工作室制。直至2018年,湖南衛視先后分兩批試點成立12個工作室,推行制作人工作室制,強化對頭部人才的保護,給予制作人更大的權力和激勵,工作室才真正站穩了腳步。2.2體制改革下的傳統電視臺如何繼續領跑媒體。傳統的觀眾以使用遙控器為主,現在的觀眾通過各種科技終端獲取信息。而唯一沒有發生巨大變化的便是媒體生產的內容。在各種媒體共生的現狀下,觀眾究竟喜歡怎樣的節目,受眾從被動收看轉變為主動的參與進來,影響著電視節目態勢的運行和運作方式,面對受眾市場的準確解讀和界定是下一時期媒體競爭產業經營中最關鍵的制勝法寶。近年來,短視頻、網絡直播等新媒體新業態迅速崛起,社會資本快速介入視音頻內容生產傳播。發展工作室是傳統媒體充分調動人這一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和最具有能動性的生產要素,激活傳統媒體生產力,提升媒體核心競爭力,從而能與體制外的市場主體進行相對公平的競爭,讓媒體內容作為創意產品,滿足用戶日益多元細分的消費需求、靈活機動推出新品的需要。2.3傳統電視媒體如何保持“深度融合”的發展思維。從節目意識形態的模仿到新媒體融合發展是創新,從自身體制改革到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是創新,傳統媒體人才的多元技能提升,培養互聯網思維才能讓傳統媒體具備全媒體生產、傳播、運營、管理等相關能力,勝任全媒體流程與平臺發展要求。這樣才能滿足人們對便捷、需求、選擇和互動的要求,提升人們對傳統電視媒體的期待。2.4IP運營的文化模式。從前“電視主持人”“品牌欄目”就是傳統電視媒體的重要品牌標識,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迎來注意力經濟時代,以大V、網紅、達人為代表的KOL們往往就是各領域的私域流量中心,并且具有直播帶貨、衍生品開發等巨大的商業變現價值。廣電媒體擁有許多優勢資源可以進行商業轉換,知名主持人、記者、節目,通過運營強化品牌標識,形成自帶粉絲流量的IP。不斷地輸出帶有專屬標簽的專業內容產品,與粉絲互動提升黏性,持續開展粉絲運營,推進粉絲經濟轉化和產業鏈布局,實現長久的商業價值。
三、結語
傳統媒體變革的融合發展時代,傳統電視需要創新求變,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適應新時代媒介發展變化的過程。“每個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已經到來,敢于嘗試、敢于競爭、謀求發展才能在環境考驗中創造出更大的潛力,堅持傳統媒介持之以恒的戰斗力,只有這樣才能在轉型發展中找明自身的方向和路徑,成為優秀的“專業信息服務商”!
作者:胡濱 單位:淮北市傳媒中心
- 上一篇:醫院檔案運用數字信息新模式管理
- 下一篇:芻議廣播電視安全播出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