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下語言特征及發展趨勢
時間:2022-03-14 03:41:14
導語:新媒體下語言特征及發展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科普網站目前,國內大部分的互聯網科普產品內容來源于科普網站。橫向比較我國的科普網站,按類別大致可以分為四類:門戶性科普網站、百科類科普網站、學科類科普網站、專題類科普網站。縱向比較我國的科普網站,按科普網站名稱頭銜可大體歸為兩類:“國”字號與非“國”字號中文科普網站。下表為2012年部分“國”字號與非“國”字號中文科普網站名稱的對比。倘若在兩類網站所提供的科普內容都能滿足公眾的科普需求的情況下,僅從網站名稱的相較之下,兩類網站語言風格的迥然差異就讓網絡受眾的內心接受度和親切度上區分出了親疏遠近。作為官方首席的科學文化知識的網絡傳播渠道,‘國’字號網站名頭大,所承載的科普工作責任重、權威高。但不少“國”字號科普網站其科普內容、傳播角度和科普語言都難以吸引網絡受眾。許多“國”字號科普網站科普內容多用生僻、艱澀的科學名詞和語言風格,須知,越是晦澀難懂的前沿科技越需要貼近民眾生活的科學傳播路徑。此外,科普內容更新慢、科技信息提供有限、無專職人員時時更新,網站內容多工作新聞記錄而非科普知識傳播,科普還附帶著盈利性、廣告化語言。這些都讓‘國’字號科普網站的科學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官方科普網站語言風格的改整有助于科普走下高高在上的科普權威,走進平民百姓家,只有這樣公眾才能獲得高質量的科普資源。目前,我國的科普資源供給總量不足、質量和水平上差異大,吸引力薄弱,不能滿足公眾需要。‘國’字號科普網站更應以身作則做好表率,主動吸納公眾的反饋,從科普語言上進行有利轉變,并同時解決和完善自身網站存在的其他問題。‘國’字號科普網站的整改可借鑒民間科普網站的科普產品模式和語言風格。‘國’字號科普網站在保留權威性科普的同時,更應主動嘗試朋友式的分享性科普語言,以簡潔的色塊、干練的版面、豐富的信息、生動的表達,吸引大眾了解科學獲取信息。
2.科普微博由個人用戶生產的小規模、低成本或無成本制作的網絡媒體內容,即微內容,成為新的網絡流行。“微”形式的互聯網產品:微電影、微小說、微博等頗受熱擁和追捧。“微”形式創生了“微”內容,而“微”內容則形成了頗具生命力的“微”語言。加07年微博在中國的興起,以全體社會公眾為中心的新興網絡傳播方式,提供了新的傳受視角和方式,占據了網絡信息傳播格局的重要一席之位—科普微博由此應運而生。科普微博的興起提供了新的網絡科普模式,草根科普時代順序拉開。科普微博是呵眾科普時代的典范產物,它構建了一個從科普權威到科普草根均可參與的“科普微時代”。調查顯示,民間科普微博的博主一般以科研人員、高校教師、科普作家、科學記者、科學編輯為主,還有一定的科學愛好者。而他們則包含在圖1“新媒體語境中科普主體與公眾的科學傳播流程圖”中提到的“社會其他群體”在內。此類人群具備專業的學科背景、嚴謹的思維邏輯,多如處于社會中上層,有一定社會話語權和學術權威。其中,科學研究人員、高校教師對于科學的解讀具備專業性,具有一定社會公信力;而科普作家、科學記者、科學編輯這類長期從事業科普工作的群體擅長于在科學事件的發生過程中剖析其包含的科學原理、科學思想、科學方法。這個群體代表了草根科普時代科學傳播主體的擴充,其群體特征表現出科普微博等“微"科普內容撰寫者所需具備的傳播科學知識專業背景。“自媒體”和“全媒體”時代的個體科普微博作者,其所創造的科普“微”語言見證了全民草根科普力量的興起,彰顯了用好民間科普力量以實現科普產業“化”的變革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民間科普群體的興起與成長打破了傳統科普的固有傳播模式和語言風格,在公眾和科學家之間、在信息與科學知識之間建立了一座可輕松溝通、可自主參與的橋梁,使得科普微博具備了一種其他網絡科普產品不具備的獨特而重要的性能。科學微博的正向功能的積極發揮,得益于科普微博的語言風格和表達。科普“微”語言,有利于加強科研同行間的交流,有助于吸引公眾線上和線下的主動參與。科普“微”語言打破傳統科普媒介的話語壟斷,突破了傳統和固有的科普閱讀方式和語言表述模式,以短小、精悍、生動、圖文并茂的語言風格,擴大了科普的受眾面。“一句話博客”的科學信息傳播“微”語言,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在手機、Pc、平板電腦等形式多樣、既是媒介又是終端的載體中進行科學傳播。目前得到公眾的廣泛認同,政府、科學界、文化界看好其發展前景的果殼網,自建立果殼網微博以來,較為成功地建立了微博機制,培養了一批術業有專攻的微博創作專業人員,以微博內容質量的保證和及時更新,幾年來以果殼網微博充實了網絡科學傳播的內容,填補了其他網絡科普模式應用的弊端,激發了公眾對于科普的參與熱情和積極興趣,成為人氣最高、粉絲最多的民間科普微博(詳見表2所示)。然而,科學微博的“微”語言其負面效應也隨之而來:由于語言過于精簡,使得科普內容和信息的傳播不夠全面;科普微博其使用和傳播便捷、門檻低,缺乏把關,使得許多民間科普微博語言不準確,缺乏權威性和可信度;通過科普微博“微”語言將其他形式的科普內容進行縮減和重新敘述,使得部分科技文本的網絡公開導致侵權糾紛或前后文本不一。新媒體科普產品語言特征及發展趨勢音樂性、藝術性有機融合的“動感”娛樂性科普語言科學是神圣殿堂,也是智趣的樂園。新媒體科普產品需要與時俱進的“動感”科普語言,讓梆梆硬的專業知識貼近公眾生活從語言上“動感”起來,以親切和生動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娛樂性、音樂性、藝術性有機融合的時尚科普語言必定受到年輕受眾的歡迎。網絡科普產品的語言講究寓教于樂(edutoinment)。成功的娛樂性科普產品更容易得到傳播。權威,不一定非得嚴肅。美國許多網絡科教節目極具娛樂性,輕松愉快如同社區聚會。在使用網絡科普語言時,譬如“牛仔褲上的口香糖什么辦法去除最好?”這樣的科普語言,既帶有很強的生活性,又具備能讓觀眾參與的互動性和體驗性。通過互聯網現場問答和試驗,讓受眾去偽存真,用幽默詼諧的娛樂互動來傳播科學知識。
為了能夠達到娛樂、互動的效果,科普知識講述還應盡可能引進趣味優先的理念.以講故事方式展開,切忌空洞無物、說教式敘述。網絡科普文章語言應具有吸引力的表達方式,科普視頻語言可配合精美的畫面和流暢的剪輯,讓受眾不自覺地融人科普作品。要盡可能通過“動感”的科普語言使科學知識點“碎片”化,提高網絡科普作品的可讀性和可理解性,從而提高公眾的閱讀有效性和知識的可拓展性。公眾容易接受什么樣的互聯網科普語言?音樂化和藝術性的科普語言往往起到出其不意的傳播效果。藝術化的科普語言則衍生于科學傳播的通俗性。2012年年初,一則視頻短片在網絡上引發世界范圍內青少年科技愛好者的廣泛轉發與傳播,這就是頗具演出想象力和科技創造力音樂科技短片一一歐洲核物理中心的物理學家用RAp表白科學。1與此同時,清華大學也啟動征集用RAp表白科學等科學演出形式,這種新的網絡演出形式,無疑開創打造了受各個年齡段科學傳播對象歡迎的音樂和表演形式,輔之以新媒體的傳播載體和手段的包裝、營銷和運用,是互聯網科普產品的內容與形式變革的新突破。z.科學性、思想性、通俗性、體驗性“四歸一11的科普語言科學性是科普作品的生命,失去科學性的科普作品沒有存在的價值。新媒體科普作品的創作者應盡力用成熟的、切實可行的科學性語言,把專業科學知識介紹給廣大公眾。與此同時,科普創作的思想性,也應從作品中內在的自然表現出來。章道義在《科普創作概論》2中點明了科普創作的實質,即“整個科普創作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專門知識通俗化的過程。”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曉暢的文字介紹科技知識,使科學生動易懂。網絡科普作品更要深人淺出、通俗易懂,且同人們的實際生活和工作聯系起來。科普產品生活化形式的語言創作,忌簡單化、殘缺不全、堆砌資料、照搬照抄,或停留于抽象的概念,或迎合低級趣味,變通俗為庸俗。互聯網科普產品語言的文學性和思想性,以及變化的表達形式,能產生不同的科普效果。前蘇聯科學文藝作家伊林認為科學文藝作品是“用藝術家的眼光來觀察世界”。文學性科普語言多采用比襯、比喻、虛擬、白描,擬人等文學修辭手法,但也可以不尚修飾,用樸實平易的文字把科學真實、準確地表現出來。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運用文藝形式來介紹科技知識,新媒體科普作品的創作,不僅需要使用邏輯思維來達到以理服人的效果,還需采用藝術性的形象思維使之以情動人。有思想的科普語言的準確、獨特和形象地表達能激發公眾閱讀科學知識的興趣。改善傳統科普產品原有語言表達弊端,盡力讓充滿人文性和思想性的新媒體科普產品語言使科學知識重點、難點、興趣點三歸一。
網絡科普往往通過多種新媒體形式的交互設計和作用,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獨特之處來加強科普主題的表達力和表現力,強化公眾在科普過程中的體驗性。網絡科普作品中媒體產品語言的設計與應用,應用最多最廣的是文字,其次是圖片、聲音、影像和動畫等交互式的科普形態和語言。單純使用文字語言,易出現平面化語言現象嚴重的科普作品,從而導致科普文章的可讀性和可理解性較差。圖片作為科學主題的有效載體,由于其可視化程度、直觀性及可理解性大大優于文字。圖文交互、音頻和視頻交互、易于網絡閱讀的科普語言,將會在新媒體數字技術的支撐下,讓讀者循序漸進地獲得全新的科學知識的感知和體驗。這就是為什么科普產品需要的互動性、體驗性、可感性語言設計,才能讓受眾在新媒體的泛閱讀中獲得深刻的科普感受。3.國際化、地域性的多種類科普語言發展格局科學傳播的主體和對象不應該限止于國境或語言。新媒體,尤其是互聯網傳播,為科學傳播和普及敞開了世界性的大門。總攬我國的新媒體科學傳播產品語言,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科普網站都僅用了中文一種傳播語言,而缺乏國際化語言。一批針對廣泛科普群體和重點科普區域、既面向世界、又考慮特殊地域,多語言模式的互聯網科普產品急需被打造。2008年11月19日歐洲虛擬博物館〔uropeanvirtoalM。se。m‘面向全球公眾開放,將來自歐洲二百多件文物作品數字化、并提供24種語言查詢。用多種科普語言進行傳播的數字化虛擬化的科技館和博物館已成為科普傳播的全球潮流。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特殊國情,使得少數民族地區和偏遠地區的人群更應該成為科學傳播和普及的重要對象。“新疆科普”這個網站立足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突出面向為漢族和少數民族服務,專門設置3個語種的版本,漢語版2、哈語版”、維語版4。隨著科普產業的推進和全民科學意識的進一步發展,新媒體科普產品將更多地細分受眾和拓展受眾,由此,面向國際和特殊地域的多種類科普語言將是未來科普產業發展的必然。
本文作者:趙莉湯書昆工作單位:中國科技大學科學傳播研究與發展中心
- 上一篇:小議新媒體藝術的特點
- 下一篇:醫院社交媒體管理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