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話語主觀性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7 03:32:00

導語:新聞話語主觀性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話語主觀性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聞話語主觀性

論文摘要:新聞作為一種社會性語言,其本身是客觀的。然而由于使用語言的主體的介入,并服務于特定階層,新聞報道必會通過其運用的語言傳達個人或集團對被報道事實所持有的主觀傾向或態度。讀者可通過對其語言不同層面的分析,透視其主觀性,掌握作者意圖。

作為大眾傳媒中一種重要的媒介傳播形式,新聞報道在為人們提供信息的同時又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和習俗。而報道事實是新聞的本源,這使得新聞本身必須具有強烈的客觀性。著名學者李希光指出:“新聞報道的致命錯誤就是讓編輯、記者主觀的價值判斷或偏見不加掩飾地展示在受眾面前,因為一旦讀者與你的價值判斷相左,他們就會對你的報道產生反感和厭惡情緒。”因此,高明的新聞制作者們會利用語言本身的特性或語篇結構的安排,隱諱地表達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便成為了新聞語言中隱含的主觀性因素。

主觀性(subjectivity)是指語言這樣一種特性,即說話人的語言表達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成分。即說話人在說話時表明自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新聞話語中的主觀性以一種隱性的態勢在被閱讀的過程中影響著讀者的思維和判斷。有效地對新聞話語中的主觀性進行分析和辨別,能夠幫助讀者培養對語言的敏感性,增強他們對新聞話語的反控制能力。以往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學領域,對非文學領域的主觀性研究還有所欠缺。而對新聞話語的主觀性分析,主要通過以下幾個層面:

一、詞匯(lexis)

按照功能主義的方法leech(1981)把意義分為七種:概念意義(conceptualmeaning)、內涵意義(connotativemeaning)、社會意義(socialmeaning)、情感意義(affectivemeaning)、反射(折射)意義(reflectivemeaning)、搭配意義(collocativemeaning)、主體意義(thematicmeanlng)。其中,情感意義是指說話者或作者情感和態度的傳達。所以,詞義是多功能、多維度的復合體二即使一個詞的指稱意義(概念意義)相同,也可能會引起讀者不同的情感反映。因此,詞匯的選擇,為作者表達主觀性提供了最常用也是最簡潔的途徑。新聞標題中的形容詞和副詞常常最能體現作者的主觀性傾向,讀者往往能夠通過一兩字的點睛之筆,很快地抓住一條新聞的主要態度和立場。

例如:1.火箭的習慣性崩潰。(《北京晚報》2007年11月6日)2.臺軍演習繼“漢光”后又出烏龍:魚雷試射再敗(中國新聞網,2005年10月26日)

定語、狀語位置上的形容詞、副詞使得被它修飾的中心詞詞語意義更加具體生動,它們承擔著表達作者主觀態度的重要語用意義。例1的“習慣性”一詞不僅表達了火箭隊的“再一次,又一次”失利,同時體現了作者的戲謔和諷刺。例2中的副詞“又”和“再”與例一中的作用大抵相同,表明新聞中作者對臺軍演習的態度,“只有意料中的失敗”。

二、句子(Clause)

在句子層面,作者的主觀性主要體現在句式的選擇和運用方面。首先看一些特殊句式的運用:1.首都機場可“空中報關”貨物未到港手續已辦完。(《中國新聞網》,2005年9月12日)2.“納西里耶戰斗英雄”被打死在美國自家后院。(《中國新聞網》,2005年10月10日)3.中國防長:若發生臺獨,大陸將采取斷然措施。(《聯合早報》,2007年11月6日)

例1中的“未……已……”,未然與已然兩種時態成正比,突出了首都機場的高效率,表達了作者對其贊揚的正面立場。例2的被動句式,重點強調了受害者的悲慘遭遇,表達了新聞編輯者的同情。而例3的讓步條件狀語從句,則凸現了中國大陸在對待臺灣問題上的堅定立場,使人讀起來鏗鏘有力,勇氣倍增。

三、修辭(figureofspeech)

新聞報道雖然不同于文學作品,更傾向于依靠客觀事實,但若新聞只是死板的堆積字符連接和數字堆積,不但難以引起讀者的閱讀的欲望,更加無法使讀者獲得有效信息。因此,新聞話語也會運用適當的修辭技巧,在報道客觀事件的同時,傳達作者潛藏的主觀判斷。

對比:新聞中的對比通常通過數量來實現。例如:一個25歲中國姑娘和她的4場閃電異國情愛。(中國新聞網,2006年5月)

此例中,雖然前面的25和后面的4場對比數量要大,但是對于年齡范疇中的25和婚姻經歷中的4,前者顯然是個小量,兩者相比體現了作者意圖突出此事件的不尋常性。

比喻:比喻是最常見修辭,在新聞語言中,比喻的出現使某些行為更形象:例如:七名選手掉進了“尿罐子”。(《大連晚報》,2002年2月10日)

此例是個事件比喻,運動員因藥檢呈陽性而被取消參賽資格,“尿檢”換作“尿罐子”不僅幽默戲謔,而且輕松表達了作者的不認同。

設問和反問:比如:招聘女文員以身高定工資是何目的?(《重慶晚報》2007年11月6日)又如:惟有扣分才能育德?(《中國教育報》,2004年7月14日)

只問不答,讀者不用去正文內找答案也可體會出作者的態度,將觀點隱含于強烈的語氣中,既吸引讀者注意,又贏得了共鳴。

新聞源于事實,但決不等同于事實。新聞報道是新聞制作者對客觀事實的選擇、記錄、加工的結果,他們總是積極地運用語言技巧來認識和“再現”這個世界。而讀者則同樣可借助這些語言學的方法,深入剖析新聞語言制作過程中遣詞造句,謀篇立論的每一個細節,發掘出深藏于語篇之中的作者的主觀意圖。

參考文獻:

[1]郭熙:《試論新聞語言的基本特征》,《南京大學學報》,1991.4。

[2]熊妮:《試析新聞語篇中的概念隱喻》,《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

[3]朱松林:《新聞話語的隱性表達》,《新聞寫作》,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