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新聞評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9 10:38:00
導語:報刊新聞評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新聞評論是新聞媒體闡述立場觀點和態度,影響引導輿論的“旗艦”,進入信息化時代,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新聞評論在各媒體蓬勃發展,研究它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本文以報刊新聞評論為研究對象,從“新聞化”、“多元化”、“平民化”、“形象化”等等七個方面分析其在新世紀里的創新特色。
關鍵詞:新世紀新聞評論新聞觀念創新
構建和諧社會要塑造有利于和諧發展的輿論環境。新聞評論是媒體闡述立場觀點,影響引導輿論的“旗艦”,進入信息化時代,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現代國際新聞的話語權,乃至某些發達國家的話語霸權,在新聞評論中表現得最直接、最快速、最有力。新聞評論對社會輿論和人的行為方式的影響,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外部世界,公眾需要信息,更需要傳媒提供分析、判斷和見識,信息越豐富,信息消費就越費力。如何更有效地引領群眾在紛繁復雜的多元世界中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如何在滲透力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增進干部群眾的共識,最大限度地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就成為當今新聞評論的一個重要課題。
近幾年,新聞評論在各媒體日漸興旺,報紙已不滿足于言論專欄,而不斷涌現言論專版,形式也更為多樣,新聞評論已成為各媒體的重要需要,看重新聞評論是時代的要求,是世界的潮流,新聞評論也形成了自己的時代特征和發展趨勢。下面僅從七個方面探討它的創新特色:
一、“新聞化”特色
新聞性是所有新聞體裁的共同特點,這是由新聞媒介的性質決定的。新聞評論作為新聞體裁,進入新世紀,由于新聞觀念的發展變化,由于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傳播速度的飛速增長,它的新聞性特征得到更加突出的強調,進一步發展為“新聞化”特征。評論新聞化,使新聞與評論互相延伸,互相深化,加重報道的分量,大大增強傳播效果。主要表現為:
1、更強烈的時效性
新聞性要求新聞評論與新聞報道一樣,講究時效。評論的時效性就是評論的質量,新聞評論本身所具有的影響人們思想、行為的潛在作用,與時間是成正比的。時效性對于引導輿論至關重要,它已成為爭奪總編輯眼球的“武器”,因它而競爭程度更為激烈,追求時效本身已成為新聞媒體競爭的永恒主題。
另一方面,網絡媒體的迅猛發展,電子媒體的咄咄逼人,世界變成了地球村,時空的距離被打破,使任何新聞信息的傳播十分容易,因此,報刊在新世紀更為重視新聞評論的時效性。為了加強時效性,報刊開辟了《今日社評》、《新聞時評》、《時評》等評論專欄或專版。社論和本報評論員文章也注重新聞的時效性。這些言論是對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現象、問題進行評論,言論與新聞常常是同步見報。例如刊發在2005年4月11日《人民日報》二版的本報評論員文章《搶抓機遇促振興》,就是配合當天頭版發表的通訊《科學發展看東北》而發的評論;又如2005年7月6日《人民日報》五版的社論《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就是配合當天頭版刊登的國務院《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而發表的。都是當天新聞信息的深入,有助于提高新聞報道的影響力,也能更好地吸引公眾的眼球。
有的是隨著新聞事件的繼續,刊發系列評論,這些系列評論同樣也很重視時效性。如2000年3月江西萍鄉爆竹廠發生爆炸事故,又過了3個月,廣東江門市外海鎮煙花廠發生特大爆炸事故,嚴重地威脅著廣大職工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以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為已任的工人日報,認真貫徹中央精神,面對上述流血事件,僅隔兩天便撰寫了一組評論,于2000年7月3日至7日連續在頭版顯著位置刊出,在全國廣大職工中反響極大。
2、更強烈的現實針對性
新聞評論的新聞化表現在另一方面是具有更強烈的現實針對性,進入新世紀主要體現在“時評”的大量涌現。觸及現實,是新聞評論的生命力之所在,它的存在價值和社會作用取決于它與現實社會生活聯系的緊密程度。
在我國近代報業史上,第一次“時評熱”是1986年上海創刊的《時務報》掀起的;第二次“時評熱”是20世紀40年代,以《大公報》“星期社評”為代表掀起的;當前興起的第三次“時評熱”是從1998年開始的。新聞時評為什么會中興?其原因我認為:一是隨著媒體之間新聞同源化的增多,新聞競爭已由獨家新聞之爭進入到獨家觀點或獨家視角之爭的態勢,言論已經成為提升媒體品位,打造傳媒競爭力的力點之一,一些市場化報紙如南方都市報、新京報等新興媒體能在短期內成功,時評版的功勞不可沒;二是近年來黨和國家順應時代潮流,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民主化進程,為新聞時評的中興創造了發展條件;三是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生活領域的巨大變化,社會現象的復雜性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使人們迫切需要了解新聞背后的緣由和體制因素;迫切需要傳媒去偽存真,幫助梳理與解析;迫切希望媒體有一個公眾和專家參與并發言的陣地,人們渴望擁有話語的平等權,在大眾傳媒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時評的“時”是時事的“時”,更是“時代”的“時”。有的新聞時評雖然沒有明確的時間要求,但是新聞評論所強調和關心的是“直接的當前現實”。時評就是“因時而評”,“合時而著”的新聞評論,也就是時事短評。如針對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廣州日報》在《今日時評》發表了本報評論員蘇寧的評論《大學生真能結得了婚嗎?》1;針對高考日益成為整個社會的“大事件”,四面八方“優待”考生的事實,《人民日報》發表姜泓冰的時評《從“優待”高考到關注成長》2;針對《廣東省省屬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的出臺,《人民日報》發表郝洪的時評《國企,七十二萬年薪高不高》3;針對一些黨政干部參加境內境外的賭博活動,社會和國際影響惡劣,可是許多人對干部參賭的嚴重危害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人民日報》及時推出士心的時評《干部“沾賭”不可小視》4;不勝枚舉。這些時評直面現實、關注民生,新聞性與針對性強,有力地表現了評論的“新聞化”。
二、“多元化”特色
新聞評論的多元化特色具體表現在:
1、新聞評論的話題豐富多彩,打破了多年由上而下的單一聲音。現在國內話題不僅有經濟建設方面的,還有經濟生活、政治、文化、軍事、體育、法律、醫療、保健、娛樂等等內容。尤其是貼近民眾日常生活的評論如“時代熱評”、“人民論壇”、“冰點時評”、“巴蜀小議”、“街談巷議”、“都市早茶”、“今日談”、“虛實談”、“楊柳青”等等五花八門的專欄評論或專版評論層出不窮,而且采用群言型的開放形式,評論隊伍除專業人員和學者外,注重吸引群眾參與評說,各媒體把為民眾鼓與乎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至于國際話題的內容也較以往豐富得多,如美國“9.11”事件,俄羅斯莫斯科人質事件、哥倫比亞飛船、伊拉克戰爭、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等等不一而足,涌現出許多不同意見、不同看法,以及分析研究探討類的國際評論。
2、新聞評論指向的內容不同、對象不同、角度不同。現實生活百花齊放,千奇百怪,眾多社會熱點、焦點、冷點、疑點、難點常常包含于現實生活發生的各類新聞事件、現象、問題中,而這些,正是備受公眾關注的。例如非典型肺炎2003年突然在我國爆發,直接威脅著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也給經濟建設帶來很大沖擊,如何處理好抗擊非典和經濟建設的關系?如何在全力抗擊非典的同時毫不放松經濟工作?在這關鍵時刻,《人民日報》發表了評論員文章《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經濟建設》5,辨證地分析了非典對經濟的影響,全面論述了兩手抓的重大意義和如何堅持兩手抓等重要問題。再如,近幾年學術腐敗相當嚴重,社會上權學交易幾成熱潮,這一現實人們憂之,于是2003年剛剛結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第一輪評審工作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由高官落選院士想到的》6一文抓住“高官落選院士”這一新聞點,從維護社會公平的角度進行評論,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再如,《中國人過中國節》7從“情人節”之夜長沙街頭玫瑰火爆,而元宵節紅燈冷清的新聞事實為切入口,以捍衛民族的傳統文化;《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8以年末評比各種獎杯的新聞事實入題,旨在轉變領導機關作風,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理解擁護支持參與》9則以與農民息息相關的農村稅費改革入題;再如《急于動武,缺理少據》10則以伊拉克戰爭入題……新聞評論指向的多元化還表現在對同一事件、同一現象、同一問題上的不同評論,如《南方都市報》、《中國青年報》等從不同角度發表了對馬加爵事件的言論;又如各級黨報從不同角度發表對“神六”飛天成功的言論。綜上述,各種各樣的選題立論敢于面對眾所關注的多姿多彩的話題,進行激濁揚清、釋疑解惑的積極引導,既有贊美歌頌的,也有批評譴責的,既有闡釋說明的,也有建議、探討、爭鳴、商榷和研究的。思想活躍,觀念多元,倍受群眾歡迎。新聞評論指向的多元化是時展進步的產物。
三、“平民化”特色
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說:“同志們是辦報的。你們的工作,就是教育群眾,讓群眾知道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任務和黨的方針政策。”并強調新聞宣傳要“三貼近”;2001年1月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也指出:“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應準確、鮮明、生動地宣傳中央的精神,應及時、如實、充分地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群眾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是衡量一切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聞評論將弘揚主旋律的出發點和歸宿定位在“實際、生活、群眾”上,以實現主旋律宣傳的平民化、大眾化、多樣化。我還是以《人民日報》為例。
《人民日報》評論的最大魅力就是平民化,用老百姓的話,說老百姓的事,不分老幼尊卑,大家可以平等地交流思想和看法。就拿我最近讀的幾篇評論說吧:《查禁“蘇丹紅”切莫一陣風》、《老虎與牙簽鳥》、《引種大有學問》、《破壞環境者該受罰》、《“無聲熱線”暴露了啥》、《警惕——代表“光環”下的“黑暗”》、《好一個“饅頭神”》、《有感于“市委書記公開手機號”》、《用好劉翔》,這些言論話題和素材來自于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選題寬,有感而發,或贊嘆、或感慨、或憤怒、或不滿,針對性極強,往往從某一種現象、某一個“個例”,某一種事由入題,對其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淺及深的解析,揭示出某種事物的普遍價值和意義,揭示出某類現象所反映的本質問題,站在平民的立場“代民者言”,或民者參與評說。例如黑龍江五常市市委書記肖健春將手機號告知群眾,對每一個電話,他都仔細聽、認真答,隨時處理,使天天有群眾上訪的市政府,現在面貌一新,一個上訪的也沒有了,從日接300多個告狀上訪電話,減少到20多個的事實,評論《有感于“市委書記公開手機號”》高度贊揚了肖健春“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公仆精神,言論旨在說明一個簡單而重要的道理:“關鍵是要讓民情民聲能夠有‘給個說法’的地方,反映的問題能夠得到及時公正的答復。”真是一言中的,發人深省,這樣的分析情理相融,理在事中,其邏輯力量和震撼力、說服力都很強。有的言論是針砭時弊,如《警惕——代表“光環”下的“黑暗”》,針砭的是時下有的人追求人民代表的種種“好處”,把代表資格變成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活動的“護身符”;《“無聲熱線”暴露了啥》切中的是一些政府部門公布了舉報投訴電話,卻無人接聽的形式主義時弊;有的是于分析和論述中點出問題,如《老虎與牙簽鳥》,從自然界合理的奇妙“共生現象”,抨擊社會生活中制假、造假、行賄、受賄等等巧妙的“同生行為”,又如《查禁“蘇丹紅”切莫一陣風》,褒揚中以相關的時弊作背景,通過“揚清”而“激濁”。以上諸篇就事論理,言簡意豐,文淺意深,都是百姓關心的問題,都是為百姓利益說話。體現出一股生氣、正氣、銳氣,涌動著一種社會輿論的正面力量。
我們處在急劇變革而又競爭激烈的歷史時期,新聞媒體要做好黨和人民的喉舌,更好地擔當起引導輿論的重任,必須對“三貼近”有新的認識和突破。現在的貼近與過去相比,難度更大,要求更高,媒體面對的是越來越成熟的公眾,面對的是越來越多樣、越來越咄咄逼人的媒體群,稍一懈怠,就會有失去市場,失去地位和聲音的危險,新聞媒體必須關注新情況,研究新問題,開闊新思路,辦好新聞評論。評論的話題不僅要有指導性,注重導向價值,同時還要注重服務價值,從思想觀念、方針政策、科學知識、生活消費等體現其服務性,讓群眾滿意、受惠,得到啟發。這,有著深遠的政治意義。
四、“解讀”特色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開播,標志著新聞信息由“傳播”時代進入“解讀”時代。什么是解讀?解讀,就是媒體分析、說明、解釋新聞的意義。即對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重要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或問題,或政策法規等進行針對性地解讀——在評論中安排一節或幾節精彩的、切中時弊、鞭辟入理的分析,并提出獨到的深刻的見解。深層解讀與提供觀點相結合,是新世紀新聞評論突出的特點。觀點深刻、公正與否,解讀深入、準確與否,決定著評論的成敗優劣。
全球信息化,經濟一體化,由于社會的復雜多變性,使今天的人們難以單憑個人知識和經驗對所發生的萬事萬物做出解釋和判斷;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政府、企業、家庭、個人的社會決策需要上升,他們要求媒體分析信息對社會、對個人的影響,明確信息的意義,幫助群眾發現信息之間的聯系,透過現象揭示本質,因為對新聞信息的深入解讀,給受眾提供了一個多角度、多層面的觀照與參考,使人們對其復雜內涵能有更深更遠的理解,對其內在意義和價值能有更準確的判斷,使之做出趨利避害理性的最佳選擇。例如《免費西湖的啟示》是針對一些文化遺產景點門票漲價后,不少景區景點也爭相效仿,在門票價格“漲”聲一片里,杭州卻推出“免費西湖”,二十四小時免費為游客開放,此舉使杭州市旅游收入大幅增漲,西湖免費開放給我們什么啟示呢?該文解析道:“景區景點是一些地方的‘金飯碗’,但怎么用好這個‘金飯碗’,眼界不同,思路不同,結果也大不相同。一些地方提高景區景點門票價格,也能增加收入。但一味提高門票價格,往往會適得其反,不僅增加游客經濟負擔,也未必能發揮‘金飯碗’的作用。風物長宜放眼量,思路一變天地寬。杭州人正是用一種全面的、發展的、長遠的眼光看待西湖這只‘金飯碗’,看到了‘免費西湖’聚‘人氣’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力,靠精明的經營,帶動整個杭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在這里,我們也不是倡導旅游景點都‘免費’,而是說,杭州的‘旅游經濟學’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實現景區景點綜合效益最大化的有益思路,值得借鑒。”
評論的力量在于理性的力量,在于它的思想穿透力,理性的力量最終要靠深刻獨到的觀點取勝。理性倡導的是尊重客觀事物的規律,是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科學精神,理性批判精神和獨立精神的復蘇和高揚是新世紀新聞評論的可喜變化。所謂“批判”就是發現、分析、鑒別時展中的問題。面對困惑人們層出不窮的新事物、新問題、新情況,新聞評論要不盲從,不跟風,不炒作,不虛浮,堅持思想的獨立,人格和精神的獨立,憑借評論自身魅力體現高度,體現深度,體現生命力,競爭社會影響力——這,應是媒介言論發展的一個方向。如《從馬德賣官說“機制”建設》一文,見解十分深刻、獨到。該篇從引人注目的馬德賣官案入題,為什么馬德一方面非常“重視”干部制度建設,一方面又大肆賣官?為什么有關制度在“一把手”面前頻頻失靈?甚至起到了使賣官“合法化”的反作用?言論對這一觸目驚心、令人深思的問題進行了獨立思考,深層解讀,進一步探討行之有效的“選人用人及監督的機制”。
信息時代的媒體競爭,不僅是新聞題材的競爭,更是在對新聞事件、新聞題材總體把握上的新聞解讀之爭,進入新世紀的新聞評論更追求對新近發生的一些重大的、全局性的、前沿性的新聞事件作深度解讀,為公眾提供“獨家”觀點、“獨家”角度、“獨家”方法。
五、“意見性信息”與“新聞性信息”相結合的特色
在新聞傳播中,新聞評論與新聞報道是兩種基本的傳播手段,在引導輿論與反映輿論等方面二者各有特色,不可替代。隨著新聞觀念的發展變化,新聞評論和新聞報道正由各自獨立呈現出相互結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傳播“意見性信息”與“新聞性信息”有機地結合。常見的形式是:
1、配合
配合就是指言論與新聞同時見報的形式。傳統的新聞觀點認為評論只是就新聞發議論,最重要的是表達觀點,傳達意見性信息。言論與新聞同步見報,說明評論已突破舊新聞觀,重視新聞性信息對評論的作用與影響,重視意見性信息與新聞性信息的結合。有道是新聞評論是以新聞為前提,有了新聞方有評論,一實一虛如鳥之雙翼,不可或缺。言論依托新聞報道而發表,如評論員文章、短評、按語等,以發掘新聞背后的深層價值和意義,從而強化新聞宣傳的導向效應,提高新聞傳播的有用性與有效性。
刊發在2005年1月24日《人民日報》一版的本報評論員文章《在改革中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就是針對北京歌舞劇院由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成功改制為多種經濟成分的股份制企業,專門為同日發表的通訊《歌舞旅游結合盤活存量資源開拓演出市場(引標)讓“北歌”插上騰飛翅膀(主標)》配發的評論。“北歌”在國內外文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探索出一條發展文化產業的新路子,“北歌”是文化體制改革的亮點之一,《人民日報》抓住這個關鍵時機發言,旨在推動文化體制改革,把文化產業做大做強,以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再如,2005年4月5日《人民日報》一版的短評《沉甸甸的分量》就是配合當天的通訊《一位基層共產黨員的答卷》發表的,該言論不僅為新聞報道“點睛”提神,也增強了言論本身的新聞性和可信度,強化了引導效應,延伸了報道思想。
2、融合
最常見的形式一是新聞評論中直接輸入作者所見所聞的新聞性信息和事實,以此作為立論的由頭和依據,緣此引發議論;二是在新聞評論中運用事理交融夾敘夾議、邊述邊評的手法。這種難度較大的論述方法在新聞述評等評論寫作中常用。
例如發表于2005年1月20日《團結報》“今日雜談”專欄陳魯民的言論《金庸辭職與高校“追星”》,篇中輸入了武俠小說名家金庸辭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職務的新聞信息,盛贊金庸激流勇退,有自知之明,雜談以此為由頭,對國內高校熱衷于“追星”、攀名人,而明星又喜歡當教授的媚俗之風進行了有力的針砭,進而聯系世界上著名大學哈佛,牛津等不媚俗的風骨進行深刻的解讀,把傳播新聞性信息和意見性信息有機地結合,由事入理,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新聞與政論融合一體,滲透力強,有效地提高了人們的認知水平。
再看融合的第二種形式----事理交融夾敘夾議,即在敘事的基礎上生發議論,又在議論中穿插敘事,使具體的事實與抽象的議論有機地結合,以體現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一和升華的過程。如《大科學時代呼喚大科學家》是一篇體現時代特色的佳作、力作。新形勢科研工作注重強調團隊化和組織化,因此有人斷言,在大科學時代科學家個人的作用已經不甚重要了,該文有力地論述了大科學時代不僅未削弱科學家的個人作用,而使個人作用變得更為重要和突出。言論從“大科學時代”的高度,提出“大科學時代呼喚大科學家”的深刻觀點,并列舉了“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等幾個典型事例,運用夾敘夾議,邊述邊評的手法,在點與面的結合上開掘深度,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充分揭示和論證中心論點,深化報道思想。
六、“小型化”、“版面化”特色
傳統的新聞評論以大型為重,動則幾千字。八十年代后,新聞評論開始呈現出小型化的發展態勢,突出表現在專欄小言論興起,進入新世紀,新聞評論小型化、版面化趨勢更強,主要表現在:
1、社論、評論員文章的小型化、版面化
社論和評論員文章作為代表報社、刊物或通訊社編輯部,就當前國內外重大事件、事變或問題表明立場觀點的指導性言論,寫作時當然需要一定的篇幅,傳統的社論和評論員文章短則二、三千字,長則數千言,如今,報紙對社論進行革新,降低“門檻”,把社論從節慶日或重要事件的“專貢品”回歸到新聞評論的初始功能,改變報刊評論唱“獨角戲”、壟斷話語權,“大而長”、“論而不爭”的局面,打破“欄”的界限,讓言論版面化、小型化,尤其是市場化報紙。就拿廣東說吧,《南方日報》增設了“觀點”版,《羊城晚報》增設了“時評”版,南方都市報言論占了兩個版,由“社評”和“來論”組成,《南方周末》開設了“眾議”和“視點”專版;就全國而言,《中國青年報》的“青年話題”,《北京青年報》的“每周評論”,《北京晚報》的“新聞快說”,《工人日報》的“新聞評論”,《檢查日報》的“法制評論”周刊,《新京報》的“社論•來信”和“評論”版,《21世紀經濟報道》還辟有兩版的評論專版,等等。各媒體主動吸納不同觀點、不同意見,使言論版或言論欄目成為意見多元、觀點豐富、思想活躍的開放論壇,評論文章以中小型為主、大中小結合,積極向“短而精”的方向發展。
2、小言論受重視
小言論又稱為袖珍評論,微型評論,因其篇幅短小,取材廣泛,有的放矢、事理融合、以小見大,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倍受讀者的青睞。1980年1月2日《人民日報》開辦“今日談”小言論專欄后,全國各地新聞媒介紛紛仿效,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小言論專欄,長的五六百字,短的二三百字,具有“四兩撥千斤”的神奇魔力。除新聞性小言論外,思想性或經濟類的專欄小言論也日漸興旺,如點評,隨感、漫筆、瑣談、雜談、絮談等小言論走俏各報報端,使受眾賞心悅目、美不勝收。
新聞評論向小型化、版面化發展,究其原因:由于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時間變得越來越重要,更歡迎短小精粹的言論;而小型化、版面化的言論也適應了當代社會新聞媒體自身激烈競爭的需要。如今新聞已很難“獨家”獲得,而“觀點”可以“獨家”產生——這樣一來,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都要在言論上大顯身手,嶄露頭腳,張揚個性。時代呼喚著具有直接而鮮明的指導意義的新聞評論的強化。
各種新聞評論文體小型化趨勢會越來越強,這是客觀發展的必然,是可喜的,不過小言論要寫好亦非易事。言論小型化易犯言之無物,缺乏深度的毛病,作者須善于概括、精心提煉、舍得刪改。我們強調新聞評論的小型化,并非唯“小”就好,唯“小”就高,不可因短害義。一篇評論,從選題到寫作,從地位到作用,都應有自己的特點,有了特點,才有優勢。
七、“形象化”特色
人們都愛看電視、電影,因為電視、電影是以視覺形象為主的藝術,展示的內容都是用畫面,具體可見,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之所以成為當代中國新聞界的一個金牌專欄,一方面靠央視的公信度權威,另一方面就是靠其形象的吸引力、沖擊力,常常一兩個畫面勝過千言萬語,把難以言說的事實表現得清楚明白,為了實現有效傳播,我們要把形象化引入新聞評論寫作中來。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政論家胡喬木在《要加強地方報紙的評論工作》中說:“形象的思維是回憶、想象,邏輯的思維是判斷、推理。藝術家靠形象的思維,科學家靠邏輯的思維。我們報紙工作人員不是藝術家,也不是科學家,不是寫小說,也不是寫科學論文,而是面對著廣大的群眾說話,寫的是有關當前問題的評論,所以就要兩樣都有點——既要有形象的思維,又要有邏輯的思維;既要有抽象的說理,又要有具體的形象。”如果作者能在言論中寥寥幾筆勾勒一兩個形象,或者在篇中加“故事”,寓理于事,順事成理,就可使評論滿篇生輝,增千鈞力,使受眾在閱讀過程中獲得道理、知識、情趣等多種啟迪和愉悅。
請看2003年5月2日《新民晚報》發表的評論《國旗分外紅》中的兩節文字:
出租車上,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上海的出租車上幾乎都出現了五星紅旗;鮮艷的國旗很快也在眾多的私家車上出現,商店、小巴,甚至于工地……那一片特殊的紅色,染遍了整座城市。
……雙休日,孩子手里的氣球變成了一面小小的國旗;上班族的西服上,一枚鮮紅的國旗胸針格外引人注目;辦公室的案頭,精致的國旗與家人的照片并排而立;特殊的日子里,巨幅國旗自大廈頂端懸掛而下……形象思維通俗地說,就是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形象,把它生動活潑地描摹出來,使之具有可感性。上面寥寥幾筆勾勒的各個紅旗畫面,有力地表現了非典時期全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評論中形象思維用得好,可使艱深的理論通俗化,把事物復雜的關系形象化,其感染力勝過邏輯的說服力。再如《中國主權不容侵犯》,為了說明中國人民的感情不可侮,中國的主權不容侵犯,針對美方的霸道行徑,連用三個比喻說理:“中國領土絕不是哪家軍隊隨便溜達的‘后花園’,中國領海絕不是哪家艦船隨便游弋的‘游泳池’,中國領空絕不是哪家軍用飛機隨便進出的‘空中走廊’。”一個嚴肅的論題竟然寫得如此生動形象,其感染力勝過多少邏輯的說服力!
我曾在專著《藝術與創新》中寫道:“文字新聞中的視覺形象,是當前與電視,廣播新聞競爭的強有力的‘武器’。”報刊新聞評論面對廣播評論、電視評論、網絡評論的嚴峻挑戰,單靠邏輯思維的說理論述是難以滿足新形勢的需要,難以滿足群眾化的需求,在新聞評論中重視形象思維,把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在滲透力上下功夫,可大大地提高傳播效果。
注釋:
1《廣州日報》2005年3月31日“今日時評”
2《人民日報》2005年6月9日“人民時評”
3《人民日報》2005年6月10日“人民時評”
42005年1月18日
5皮樹義施明慎潘崗《人民日報》2003年5月8日
6張帆《科技日報》2003年8月29日
7李萬寅《長沙晚報》2003年2月16日
8畢政《吉林日報》2002年12月31日
9杜時國李迎春《河南日報》2001年4月6日
10古平《人民日報》2003年3月11日“國際評論”
11石國本《人民日報》2005年3月31日“不吐不快”
12郭振業《人民日報》2005年3月29日“金臺隨感”
13耿福全《人民日報》2005年4月5日“今日談”
14陳芳叢峰譚浩《人民日報》2005年4月6日“法制縱橫”
15吳龍貴《人民日報》2005年1月18日“讀者論壇”
16士心《人民日報》2005年1月17日“時代熱評”
17吳興人《人民日報》2004年6月10日“人民論壇”
18姜云宵周廣路《人民日報》2005年3月29日“時代熱評”
19鐘文《人民日報》2005年3月31日“體壇走筆”
20江南客《人民日報》2005年4月4日“人民論壇”
22士心《人民日報》2005年3月29日“今觀察”
23周文斌《光明日報》2005年6月30日“科技時評”
24《胡喬木文集》第3卷1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5劉格文等《解放軍報》2001年4月6日
36韓煉《藝術與創新》第17頁廣州出版社1997
- 上一篇:新聞評論的根本特性研究論文
- 下一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甲型H1N1流感防控匯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