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新聞應遵循現象與本質的真實

時間:2022-03-29 10:04:00

導語:透析新聞應遵循現象與本質的真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析新聞應遵循現象與本質的真實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的真實,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要求所報道的具體事實是真實的;新聞真實,也是現象與本質的統一,要求記者對所報道的事實,在認識、判斷和推理方面是真實的,也就是說,報道的事實與結論在邏輯上是科學的。真實是廣大受眾對新聞的最起碼的要求。

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新時期,作為新聞工作者,要堅持輿論宣傳的正確導向,完成新聞工作的神圣使命,就必須堅持新聞現象的本質與真實。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篇新聞報道出來后,受眾普遍反應說這是假的不是真的。而媒體或記者卻說我們報道的是真實的,真人、真事、時間、地點一點都不差,怎么會是假的呢?一篇報道辛辛苦苦的采來,出去卻得不到認可,著實有點冤枉。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幾種,但一個普遍存在的原因是媒體或記者將新聞的“事實真實”和“本質真實”

混淆起來,用表象掩蓋了本質,寫出了虛假的報道。

所謂本質真實就是報道所反映的現象是代表了它的本源的,與其基本的、總體的情況是一致的,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質的,是實事求是的。而有些報道所反映的個別現象或部分現象雖然都是已經發生了的事實,但它不能說明或替代事物的本來面目。新聞工作者要認真學習理論,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因為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指導實踐,理論水平的高低與對事物的認識是深刻程度成正比。一個記者能否反映好、報道好客觀事物,首先取決于能否用自己掌握的科學理論去認識客觀事物。因此打好理論根底,就可以使我們的記者更加深刻地去看待、去分析、去認識客觀事物,從千變萬化的生活中去捕捉新聞素材,并把掌握的素材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去提煉發覺出有價值的主題。

例如,北方某電視臺記者在下鄉采訪時偶遇一家北五味子技術推廣中心正在向農民朋友推廣五味子種植技術,記者知道中草藥治病與保健作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百姓認可,而五味子種植在北方地區沒有被推廣開來,于是記者向推廣中心負責人詳細了解了五味子的種植方法以及在一些地區種植取得的效益,并以《北五味子成為農民致富的新亮點》為題在電視新聞節目中播出,節目播出后許多農民朋友到推廣中心了解種植技術并購買種子進行種植,雖然記者是出于職業的敏感和積極幫助農民朋友尋求致富之路的熱情,但令人遺憾的是,農民種植的五味子失敗了,因為五味子喜肥沃微酸性土壤,但不耐低洼積水和干旱,而該市十年九旱的氣候環境根本不適合五味子的生長和種植。這篇《北五味子成為農民致富的新亮點》的新聞由于記者沒有遵循新聞本質的真實,用個人觀點和想象推理出五味子適合該市自然條件,同時推理出了能成為當地農民致富之路的結論,并號召農民相應,最終造成了農民的損失。也使得新聞的可信性在這些農民心中打了折扣。恩格斯曾經說過“:新聞事業使人浮光掠影,因為時間不足,就會習慣于匆忙地解決那些自己都不知道、還沒有完全掌握的問題”。由此看來,該家電視臺和記者陷入“尷尬”性的境地,是因為道聽途說地報道了自已都沒有弄清楚的事情,雖然報道的新聞是事實,卻失去了本質的真實。

在經濟交往中,往往達成“意向”的不少。但“意向”確定后,由于雙方的內部意見相左,或者由于“意向”雙方新的利益驅使,使“意向”流產也是常有的事。而新聞報道往往喜歡在這方面趕浪頭,一當“意向”確定,就把它作為“意向”內容實現的事實炒了起來。

某市重視招商引資工作,市領導也積極到外地敲門招商,最后達成招商意向,該市鐵合金廠將企業股權轉讓給南方一頗具實力的大型企業,于是記者以《古城老廠將重煥新顏》為題意欲反映市領導招商引資決心之大,動作之快,思想解放之徹底,但是“意向”不等于結果,“意向”達成之后,再無下文,該廠至今仍無人問津。該條新聞雖然播出,卻失去了新聞的實際意義。所以說,記者報道這類新聞時一定要慎重,要等到有實質性的結果后才能予以報道。

不以個別現象真實來代替本質真實,這不僅要求新聞工作者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拒絕有償新聞同時還要求新聞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素質,要有政治家的頭腦、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要有廣博的知識、要多學習、要經常深入到群眾中去,了解群眾的疾苦和心聲,既要從主觀上克服各種外在因素對事實的割裂、歪曲或是誤解,又要加強自我監管,務求客觀、公正、真實、平衡地反映事實的全貌和真相,避免傾向性話語、主觀推測出現在新聞報道中,務求新聞報道實現向客觀真實原則的回歸。

參考文獻:

[1]翁佳.名牌電視訪談節目研究報告.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2]劉利群.美國電視節目形態.中國傳媒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8.

[3]王蘭拄.中國電視節目評估-理論與實踐.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4]魏江南.優秀電視節目解析.中國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