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報紙科技新聞

時間:2022-04-12 06:08:00

導語:漫談報紙科技新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漫談報紙科技新聞

隨著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爆炸成為了當前信息豐富的一種形象描述。各種信息如海水一樣圍繞著人們,人成了信息海洋中的孤島。信息的飛速增長,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公眾對科學技術給予了更多的關注,科技新聞的受重視程度也會有所加強。這為科技新聞傳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同時也對科技新聞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信息爆炸的形勢,報紙該如何進行科技新聞傳播,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1報紙媒體仍將是信息爆炸中科技新聞傳播的重要載體

由于網絡媒體等新媒體的迅速崛起,作為傳統媒體的報紙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網絡媒體的傳播速度迅速、大容量、互動性強等特點都是報紙媒體所不能比擬的。對于報紙媒體的挑戰和困境,美國北卡萊羅納州立大學教授菲利普.邁爾在《正在消失的報紙:在信息時代拯救記者》一書中給出了報紙消亡的時間表:“到2044年,確切地說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報讀者將結賬走人。”2006年12月13日,美國《時代》周刊發表分析文章稱,很多人都預測報紙將在互聯網的沖擊下走向消亡,并引證了邁爾2044年的預言。

2008年以來的經濟危機對報紙媒體的影響,更加加深了人們對報紙媒體即將消失的印象。2008年10月28日,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紙媒體停止出版,徹底轉向電子媒體。2009年,已有150年歷史的《落基山新聞報》宣布停刊。在中國,也有不少的報紙停刊。

在新的傳媒環境中,簡單地說報紙作為信息載體要滅亡,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之所以有學者提出紙質媒體滅亡的論據,就是一些地區的報紙發行量下降了或者一些地區的報紙停刊了。其實,這種情況不足為怪,在其他媒介形態增多的時候,原有的傳媒介質的產品適當減少,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當初電視出現的時候,很多人預測廣播將消失,而實際情況是,廣播并沒有消失,并且在某些方面還得到了很好的的發展。因此,認為報紙媒體即將消失的觀點并沒有多少的根據,報紙媒體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報紙媒體將存在并得到發展。

尤其是在當前信息爆炸,信息泛濫的新媒體環境中,報紙的價值就越能體現出來。信息爆炸表現在五個方面:新聞信息飛速增加;娛樂信息急劇攀升;廣告信息鋪天蓋地;科技信息飛速遞增;個人接受嚴重“超載”。面對著鋪天蓋地而來的信息,在快節奏生活中的人們顯得無所適從。一旦受眾陷入到信息的沼澤中,就只能從自己信任的媒體中尋找信息。而權威性是報紙一直在追求的使命,權威性必然會使報紙在將來得到發展。報紙上的信息不像廣播、電視,稍縱即失,可以反復閱讀,比較適合于刊登較為難懂的科技新聞。

根據《2007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2007年我國公民對獲取科技發展信息的主要渠道選擇最多的是電視(92%)和報紙(60.2%)。其它渠道選擇的比例依次為:廣播(20.6%)、科學期刊(13.2%)、圖書(11.9%)、因特網(10.7%)和一般雜志(9.7%)。可見,報紙仍然是中國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

另外,中國鼓勵讀書的呼聲和行動很多,閱讀成為現代人追求的一種基本素質。閱讀可以實現求知,充實自己,優化自己。閱讀是不斷提升,跟上社會發展的必要手段。信息爆炸,帶來巨大的知識財富。人們向往閱讀,依賴閱讀。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并不能取代閱讀。直觀、形象的電視語言反而還使得受眾失去了應有的想象能力。由于缺乏對文字推敲琢磨的訓練,人們對語言的感知與理解能力也在退化。語言的退化,當然也會導致社會智力的退化。報紙的易得性、方便性成為人們閱讀的重要選擇。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報紙媒體在信息爆炸、信息泛濫的情境下,依靠其權威性,有其優勢和生命力,報紙媒體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將存在并得到發展。雖然現在的傳播渠道和載體增多,報紙仍然是科技新聞傳播的重要載體。

2信息爆炸情境下報紙科技新聞表現不佳

在中國傳媒市場上,報紙媒體中刊載科技新聞主要是科技報、黨報和都市報。科技報作為中國的獨創,曾經在科技新聞傳播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傳媒的日益發達,科技報風光不再。從目前的格局來看,很多的地方科技報難以為繼,紛紛停刊或者轉向,只剩下《湖南科技報》等幾家還在維持。全國性的科技報,《科技日報》、《大眾科技報》、《科學時報》等,由于體制上的支持,還能夠有所發展,但是影響有限。黨報和都市報,作為中國目前影響力大的媒體,科技新聞在其中并未得到重視,處于邊緣狀態。

面對網絡新媒體的巨大沖擊,報紙科技新聞并沒有表現出良好的競爭態度,在很多方面表現得差強人意。

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下,報紙上面的科技新聞數量十分弱小,與科技新聞的地位和信息社會的需求不相稱。

2006年,北京市科協項目“中央及北京地區部分報紙科技報道及科普宣傳狀況統計”調查發現,無論是中央級報紙還是北京的都市報,其科技新聞在報紙中的比重明顯偏低,其公布的一組公布了相關調查數據表明:中央極報紙中,《中國青年報》科技新聞所占的比例為2.4%;《農民日報》為4.8%;《人民日報》為2.1%;北京都市類報紙中,《北京晚報》中的科技新聞所占的比例為4.1%;《北京晨報》為3.11%;《北京娛樂信報》為2.92%;《北京青年報》為3.52%;《京華時報》為2.74%;《競報》為5.76%;《華夏時報》為2.81%。綜合起來,參加統計的報紙科技新聞所占的平均比例維持在3%—4%。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北京都市類媒體,其科技新聞比例嚴重不足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在作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報紙媒體中科技新聞的數量更少。在湖南都市報中,《瀟湘晨報》和《三湘都市報》中很難尋到科技新聞的蹤影。

雖然說報紙媒體由于版面的限制,不可能像網絡媒體那樣有海量的信息,但是毫無疑問,報紙版面上科技新聞數量的缺乏會影響其傳播效果,也就不會對公眾產生影響。

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下,報紙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權威性,在于其提供的信息真實性高。依靠提供的權威信息,報紙才能吸引讀者。如果喪失了權威性和真實性,那么報紙的消失也就不遠了。而近年來,報紙媒體中不斷出現的虛假科技報道,無疑腐蝕了報紙的權威性,對報紙的信譽產生了很壞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讀者對報紙科技新聞的印象,使報紙媒體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處于不利的競爭局面。

《新聞記者》從2001年,每年評選出十大虛假新聞,以達到減少新聞界虛假新聞的目的。從這些評選出影響較大的虛假新聞中,科技新聞的份量占有不少,如在2002年該刊評出的10大虛假新聞中,有2則是科技新聞,《微波爐是恐怖殺手》、《地球生命只剩50年》。在這些虛假科技新聞,很多來源于報紙媒體。如2005年的一則虛假科技新聞《秦始皇兵馬俑腐蝕嚴重專家擔憂百年后變煤坑》來源于重慶的一家報社;2008年的一則虛假科技新聞《高速列車3秒鐘可跨越長江大橋》,就是來源于武漢的一家報社。“科技新聞平時門前冷落鞍馬稀,卻為虛假報道頻頻光

另外,報紙科技新聞在信息爆炸中不能有效地傳播信息也是其表現不佳的體現。美國是公眾科學素養較高的國家,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逾七成美國人看不懂報紙科技新聞。中國公眾的科學素養遠低于美國公眾,按照推理,能夠看懂報紙上科技新聞的公眾應該更少。對科技新聞,一般受眾的感覺是科技新聞充滿了科技術語,晦澀難懂。閱讀報紙上的科技新聞,科技術語多又沒有相應的解釋,這樣的科技新聞怎么能夠讓讀者獲取信息,自然也就不能夠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

3報紙科技新聞應對信息爆炸的策略

應該說,擺脫目前報紙科技新聞的困境,提高報紙科技新聞的傳播效果,可以采取很多的策略,既包括宏觀方面的策略,也包括微觀方面的策略。此處所論述的策略,主要是針對信息爆炸環境下報紙科技新聞如何傳播而提出的構想。

策略之一,依靠和增強權威性立足于信息爆炸時代。

與網絡媒體相比較,報紙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權威性,能夠從紛繁復雜的信息中篩選出可靠的信息提供給讀者,這也是許多受眾選擇報紙獲取科技新聞的重要原因。報紙在刊登科技新聞的時候,從記者到編輯,要進行細致的把關,嚴防出現虛假科技新聞的現象。科技新聞由于涉及到較為專業的科學技術方面,這就要求科技新聞記者和編輯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能夠對一些科技問題進行鑒別。報紙與網絡新媒體進行競爭,并不是說報紙排斥網絡媒體,相反,報紙媒體可以借鑒網絡媒體的很多優勢和特點,如報社可以通過網絡媒體進行采訪,通過網絡媒體來進行線索的搜集等等。但是,報紙在采用網絡方面的線索時,一定要謹慎和查證,不能夠直接用網友曝料當作新聞發出去。近來,主流媒體不經核實將某些網友的消息冠以“網友曝”刊登在報紙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中國多份報紙針對這一現象發表了針鋒相對的評論,引起人們關注。對于網友曝的信息,一方面報紙科技新聞要加以利用,但是,在利用的時候要加以核實,因為很多網友并不是職業新聞人,提供的信息不一定真實,需要報社職業的新聞人加以把關和核實,避免出現不實的科技新聞。

策略之二,提高報紙科技新聞的時效性,滿足信息社會人們的信息需求。

報紙科技新聞的新聞性不強,不能夠及時地反映科技界的最新進展是人們議論較多的方面。有的科技報紙,一周出一期,時效性自然比較差。一般報紙上的科技新聞,很少有昨天發生的新聞,大多是幾天前發生的事情。誠然,與網絡媒體的迅速相比,報紙在刊登科技新聞方面是較為遲緩。也有人認為,科技新聞是以報道科技戰線新近動態和成果為主的新聞,報道對象有特殊性,在時效性方面慢一點也沒有關系。這種觀念,已經不符合現代信息社會的需要。

“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如科技界的新事件、新情況、新進展、新理論、新現象、新記錄,是科技新聞的基本目標。”考慮到當前信息爆炸的環境,人們對信息需求的要求,報紙科技新聞也必須要考慮到時效性。當前社會,是快節奏的生活,人們對信息的需求自然追求快速。另外,公眾接受科技信息的多樣化,也必須要求報紙科技新聞講究時效性。當前公眾所能夠選擇的媒體很多,如果報紙不能夠提供時效性強的科技新聞,公眾自然轉向其他的媒體尋求信息,報紙也就會失去讀者。

對于新聞來說,時效性就是新聞的生命,科技新聞作為新聞的一種當然也不能不考慮時效性。對于報紙媒體來說,要求其像網絡媒體那樣提供即時的新聞顯然是不現實的。對于報紙科技新聞而言,最好是昨天的科技新聞能夠今天刊登,或者是三天內的科技新聞。

對于報紙科技新聞的時效性,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加以把握。一是時間上的及時性,剛剛發生的科技事件,例如科技項目的鑒定、驗收,最好能夠在第二天能夠進行報道。二是與社會熱點相關的科技新聞,要趁熱打鐵,抓住時機進行傳播。如HIN1流感是當前公眾關注的熱點,與其相關的科技新聞關注度也就會相應高,因此科技新聞新聞傳播要善于搭便車,提高科技新聞信息的關注度。

在當下各種媒體競爭激烈,尤其是網絡媒體擁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的壓力之下,報紙在報道科技新聞時,更應注重時新性的提高,才能保證科技新聞的品質,在和其它媒體的競爭中贏得優勢。

策略之三,開拓和創新科技新聞信息源,豐富報紙版面。

報紙的一大優勢在于其信息源的地位。報紙作為傳統的媒體,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一支素質高的采編隊伍。現在很多網絡上的科技新聞,大多是來源于傳統媒體報紙。信息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進行傳播,但是如果沒有內容,一切都無從談起。信息源的地位使得報紙在新媒體時代具有競爭力。因此,在信息爆炸的多媒體時代,報社不僅不能弱化采編能力,相反,還要加強科技新聞的采編能力。為了適應當前信息社會的需要,報紙媒體要不斷開拓和創新科技新聞信息源,使科技新聞更多地出現在報紙上。

科技新聞的信息來源比一般的新聞信息要來得復雜,科技新聞是科學發現的再發現,是對科技事件的再挖掘。科技記者在采集科技新聞的時候,必須要找對路徑,才能獲取豐富的科技信息。信息爆炸的環境,使得科技新聞信息來源也更加趨于多樣化。報紙科技新聞的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純科技新聞的領域,而是應該要將觸角伸向與科技新聞相關的更大領域和范圍。隨著科技自身的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科技不斷增長的需要,科技與經濟、政治、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個領域開始相互滲透,而且逐漸聯姻,甚至達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報紙科技新聞,需要樹立大科技意識,在視野上進行創新,這樣可以大大豐富科技新聞的內容。SARS病毒、禽流感、蘇丹紅、麥當勞薯條、杜邦特富龍等重大事件,都有科技的要素或者影響在內,都可以作為科技新聞的內容。

美國《科學》雜志記者、編輯Richardstone認為科技新聞可以通過以下六個途徑獲得:第一,新聞記者會;第二學會會議;第三,企業報告;第四,參觀實驗室;第五,新聞調查;第六,科學家的個人簡介。其實,報紙科技新聞的線索還有很多,如科學家的博客就是重要的科技新聞來源。另外,其他媒介上的科技新聞也是報紙科技新聞的重要線索。

科技新聞信息源的增多,將會有更多高質量的科技新聞出現,同時也有利于改變目前報紙科技新聞內容嚴重不足的境地。對于現在的信息爆炸社會,信息量的多少也會對傳播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報紙上只刊登很少的科技新聞,科技新聞的影響力自然很難發揮;相反,如果報紙上的科技新聞占有足夠的份量,也就能夠更多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策略之四,牢固樹立讀者本位觀念,選擇讀者關注的科技新聞。

信息爆炸一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統計表明,那個10年,全球信息量每20個月就增加近一倍。進入90年代,信息量繼續以幾何級別增長,到90年代末,伴隨著第五媒體——互聯網的出現,信息真的開始爆炸了。然而,面對極度膨脹的信息量,人們對于信息的苦苦追求和期待忽然間變得茫然了。因為,即使每天24小時看這些信息,也閱讀不完。更何況,其中存在著大量的無用,甚至不真實的信息。

當前信息爆炸實際上目前的狀況是:人們一方面享受著豐富信息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在忍受著信息爆炸的困擾。報紙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從眾多紛繁復雜的信息中,選擇讀者感興趣、讀者所需要的信息。當今的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科技給人類的生活帶來的影響也是很多方面。報紙的版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將眾多的科技新聞全部納入版面。因此,對于報紙來說,選擇什么樣的科技新聞就變得十分重要。

在信息缺乏的時代,報紙媒體上的科技新聞由記者和編輯決定就可以了,因為讀者沒有多少選擇的空間,只有被動地接受報紙上面的內容。而在當前的信息爆炸環境下,讀者的興趣和口味都發生了變化,報紙如果仍然實行過去為報紙為本位的灌輸方式,只能是使越來越多的讀者遠離報紙的科技新聞。在信息爆炸時代,讀者讀報的基本動因是追求有用的信息。在信息無所不在的時代,獲取信息并不是一件難事,難的是對信息的準確判斷,從而獲取有用的信息。

根據《2007年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絕大數(84.7%)公民對醫學與健康信息感興趣;其次感興趣公民的比例依次為,環境科學與污染治理(38%)、經濟學與社會發展(33.2%)、軍事與國防(25.2%)、計算機與網絡(20.8%)。這些調查的數據,可以為報紙媒體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公眾感興趣的內容就是報紙所要著力提供的內容。在當前人們解決溫飽問題之后,與公眾健康相關的科技就成為了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因此,報紙媒體要抓住公眾的需求,提供與醫學、健康相關的科技新聞,才能使報紙的科技新聞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另外,報紙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的互動,如信件、郵件、電話等方式,進一步了解讀者的需求,使提供的科技新聞更家符合讀者的需要。在信息爆炸時代,信息不缺乏,注意力才短缺,注意力已經成為了一種經濟。報紙只有提供讀者需要的科技新聞,才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從而達到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建明.科技新聞理論與寫作.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

[2]賈鶴鵬,莫揚.全球化時代有效的科學傳播.科學普及出版社,2007.

[3]李浩鳴.科技創新與科技傳播.人民出版社,2006.

[4]傅愛軍.中國科技新聞十大百姓化趨向.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