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金融危機與文化產業

時間:2022-05-04 05:50:00

導語:深究金融危機與文化產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金融危機與文化產業

從2006年春季逐步顯現的美國“次貸危機”,席卷了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并逐漸在全球蔓延開來,到目前為止,已形成了一場人類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引起了一系列的經濟連鎖反映。然而這次以美國為核心、逐漸向全球波及的金融危機其持續時間、波及范圍、影響深度都還不確定,各國金融風暴因素與反金融風暴因素存在著艱難的博弈,我們無法以準確的數據來具體衡量金融風暴所帶來的破壞。但由于其巨大的影響力和破壞性,我們不能無視其任由發展,而應本著科學的精神,以追求客觀、真實的心去靠近真理,把握事件的發展。而文化產業作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我們擬從歷史的路徑和內在邏輯的路徑著手分析中國的文化產業在這樣的世界經濟大環境下,將受到何種影響、可以如何應對等一系列問題,試圖對我國的文化產業在金融危機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初步的分析和探討。

一、史上的金融危機與今日世界的文化產業格局

20世紀30年代,席卷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蕭條,加上隨即而至的二戰,對歐美工業經濟造成了重大打擊。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尋求重振本國經濟的路子,自覺或不自覺地開始著手文化產業的框架性布局。以美國為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美國以自己雄厚的經濟實力做后盾,謹慎地進行了三次較大動作的產業結構調整,促使文化產業發展突飛猛進。到了80年代中后期,美國全力向他國特別是世界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產品大傾銷,十幾年的時間便逐步瓦解了國際間文化產業原有的有形或無形的壁壘。美國文化產業異軍突起,以在GDP中占據25%的突出比重,成為僅次于軍工行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為美國占據世界文化霸主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原本屬于外向型經濟型、對國外市場依賴性強的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家,遭受了巨大的經濟動蕩和經濟損失。金融危機后,以日、韓為代表的亞洲國家紛紛尋求重振經濟的道路。日本政府積極實施“文化立國”戰略,并公布實施了《振興文化藝術基本法》和《有關振興文化藝術的基本方針》、《文化產品創造、保護及活用促進基本法》。他們高喊著“將美國霸占全球文化產業剩下的那一半收闊囊中”的口號,以動漫為突破點,發展成了一個具有重要世界影響的文化產業國家。韓國也高度重視文化產業,并將其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進行積極培育。1998年,韓國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方針,1999至2001年先后制訂《文化產業發展5年計劃》、《文化產業前景21》和《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明確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發展計劃,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從歷史來看,前兩次較大的金融危機,都孕育文化產業的發展機遇,對文化產業都有一定的促進和推動作用。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是,之前的兩次金融危機爆發之時,世界的文化產業并未成熟,并未形成一個體系融入各國的經濟系統。在金融危機對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破壞性影響下,各國紛紛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彌補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經濟衰退。而此次以美國次貸危機為根源引發的世界性金融危機爆發時,世界文化產業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體系,融入了各國經濟系統的各個方面,各種盤根錯節的產業鏈條彼此交織,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我們要看到歷史發展階段性特征的體現,看到此次金融危機將可能對文化產業產生不可忽視的、異于前兩次金融危機的影響。

二、本次金融危機對文化產業的影響

由于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國、英國、日本、韓國、中國等世界大部分國家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無論從政策上還是資金投入上,都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說,文化產業的收益成為了本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文化產業的各個方面無疑會多少受到波及。

金融危機的影響中最首當其沖的金融行業和投資行業。這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金融風暴,最直接的影響是導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隱約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資金無法暢通流轉,投資市場必然受到一定的制約。從客觀來看,銀行等借貸機構資金回收困難,資金流動不足,無法再提供龐大的貸款。從主觀來看,一方面由于信用危機導致的經濟危機,金融機構在審核貸款資格時將更加小心和謹慎;另一方面金融危機致使投資者信心受挫,危機持續時間波及范圍等不確定性等因素使市場前景不明朗,投資者會更加小心謹慎。各國央行紛紛采取救市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緩沖危機的沖擊力,而不能從根本上解除危機。

金融、投資行業與文化產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文化產業必然會受到波及。金融危機的爆發地美國,其文化產業面臨嚴峻考驗:各影視投資公司的原有計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從而不得不改變計劃;明星們也被迫將面臨著身價下跌、片酬縮水、投資損失等問題;好萊塢演員們正在醞釀是否舉行罷工。俗話說,“體育和世界經濟永遠是在一條船上的”,歐美的體育經營營銷投入普遍有所縮減:贊助商紛紛減少或收回對球隊的贊助;各類體育俱樂部也紛紛開源節流;2012奧運會舉辦城市倫敦也提出因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原計劃對奧運設施的建設的預算也將大幅度縮水。可以想象,這樣的結果導致奧運產業經濟的產出必然在一定程度受到影響。

就金融危機對我國文化產業的影響來看,主要呈現并預期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由于此次危機主要由地產業次貸危機引爆,文化地產必然受到直接的影響。大多地產公司是貸款開發項目,銀行等金融機構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沖擊,資金流動性差,地產公司再申請貸款將有所阻礙,項目開發進程將有所調整:為了節約成本,用于前期項目設計的資金計劃將一定程度減少,地產策劃、設計等文化地產類別將受到不利影響;為了加快資金回籠,用于后期宣傳、推廣的資金計劃將有所增多,將可能促進房地產營銷機構和相關傳媒廣告收入的利潤提升。這樣的調整,實質是房地產行業對本行業利潤和與地產相關行業(如廣告傳媒)之間的利潤進行重新分配,從某種程度來看,它是房地產商在金融危機下的一種自救措施的體現。這種將本行業利潤對外進行分割的方式,應該是房地產業的一種短期行為。

影視娛樂圈呈現出動蕩和不景氣。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制片商投資更加謹慎,影視作品的投資減少;企業贊助的各類商業演出數量將有所下降;影視劇市場不景氣,明星不得不面對著身價下降、片酬縮水的事實;娛樂界人士曾投入股市的資金也隨著股市的急速下跌而被套牢。但是,也應看到積極意義的一面:目前國內影視市場只有《大鱷無形》、《知情者》等為數不多以金融風暴作為故事背景的影視劇作,金融風暴題材將可能成為銀屏、銀幕的新寵;投資資金的壓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文化產品的優勝劣汰,演藝明星將提升競爭力,影視創作將更加注重質量的提升。

對于以廣告收入為主要盈利來源的中國傳媒業來說,金融危機對其的影響,必然通過企業廣告投放的微妙變化來體現。從前文分析看到,文化地產業關于地產項目后期宣傳力度的加大,對于主要以地產和汽車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傳統紙媒和廣播將十分有利;電視臺與地產相關的電視節目和欄目也逐漸進入階段性活躍期。據10月7日法國實力傳播公司的調查數據預測,金融危機對發達國家廣告市場的沖擊明顯,北美和西歐廣告開支增速放緩幅度最大,預計今年兩個地區的廣告市場的增速1.8%1.6%。而新興國家仍然是廣告市場的主要推動力量,其中亞太地區廣告本年度市場增速將可能達到10.1%,中國將可能首次進入世界廣告開支前10的行列。

金融危機對傳媒的影響不僅在于對廣告投放增加帶來收入提升,更可能在經營方式層面向傳媒提出挑戰。以互聯網為例,由于受到華爾街雷曼兄弟破產的消極影響,以風險投資為支撐的免費互聯網服務將可能過度到付費服務為主,在過去的5-6年時間里被譽為“社會性媒體”的互聯網將逐漸轉變成為“真正的生產力”,這意味著互聯網經營模式將逐漸轉變。

金融危機從美國逐漸波及到中國,需要一定的過程。對比中美兩國不同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可以看到,中國是較為傳統和保守,而美國則是相對開放和活躍。雖然到目前為止,金融危機對我國居民的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還未構成較明顯的影響,但從經濟周期來看,我們不能忽視因此可能產生的對文化產業的影響。可以預計的是,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不斷滲入,我國居民消費觀念、消費行為會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從物質消費來看,需求仍然是相對剛性,居民的消費觀念和行為可能不會產生較大的變化,因此與物質生產關聯度很高的文化產業部類仍然具有十分有利的發展機會;但從純精神消費來看,雖然對于居民的生活消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是相對軟性,在經濟動蕩時期,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做出適當調整:對高收入者來說,金融危機的影響主要在于市場是否能持續提供更多高檔、優質的文化精神產品來滿足其需求,而他們不會更多地考慮自己是否能夠支付這些產品的價值,各類藝術演出、展覽及藝術品交易市場,仍具有一定的消費人群;對中低收入者來說,原本就不強的文化精神產品支付能力則面對了更大的挑戰,他們可能減少高消費的文化精神產品,更多地轉向低成本的文化精神產品消費,體現在現實生活中,就是減少對藝術品的投資、旅游、影院和KTV等消費,更多的采取以家庭為單位的室內消費,如家庭影院、網絡游戲、棋牌游戲等,或近郊旅游景點的消費。“在家玩廉價網游”之類的娛樂方式將可能受到追捧,這使得數字娛樂業軟件和游戲開發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原本以家庭為主要傳播群體的廣播電視,有了再度繁榮的契機,可能帶來我國廣播電視節目數量和質量的雙重提高。

其實,在既定的市場消費容量下,金融危機像是一把“雙刃劍”,它沖擊或影響了某些文化產業的發展,但卻也在一定程度潛藏著另一些文化產業發展的契機:旅游產業受到一定影響,數字娛樂業軟件和游戲開發有了一個絕好的機會;高成本的休閑娛樂、精神文化消費方式受到一定影響,低成本的休閑娛樂、精神文化消費方式卻因此有了相對較大的市場。

三、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文化產業對策初探

以上分析了金融危機可能對我國文化產業造成的影響,對比歐美文化產業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程度,我國的文化產業到目前為止,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似乎還不太明顯。但由于經濟危機的蔓延和滲入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應該提早采取應對措施,以幫助我國文化產業順利度過危機,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首先,企業要規范自己的市場行為。如果企業在一定的范圍內按照規范的操作程序進行經濟活動,則可以建立一個良好的競爭秩序,否則,不能從根本上解除經濟危機的隱患。正如我們所知,美國次級貸款機構放松貸款者貸款資格的審核,接受了大量信用不合格者的貸款申請,“次貸危機”所引起一系列經濟危機的連鎖反映,最終引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如果企業不能從根本上規范自己的經濟行為,危機將時刻威脅著我們。這對我國文化產業的各個企業,敲響了警鐘。其次,企業要加強創新,適時地推出新策劃、新產品、新服務,增強自身應對市場危機的實力。例如,面對旅游業產生的變化,相關企業可以加強宣傳,并采取各種新的策劃吸引游客;加強本土旅游景點的開發力度,推出一系列創意概念,通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內需,加強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同時,企業還應加強彼此間的對話與合作。文化產業空間上的聚集——文化產業園區、聚集區的發展,為文化產業統一、協調、規模化的操作提供了交流平臺與產業機會,并且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企業規避因市場不可預測因素而可能受到的經濟風險。另外,國際金融秩序的變動與文化產業的調整,或許會給中國文化企業的海外直接投資帶來機會,通過理性的判斷,積極入股、并購國際文化產業機構特別是西方媒體,推動企業的戰略提升,從宏觀上講,也會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化進程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高。

從國家政策的角度來看:此次金融危機中國的影響是有限的、可控的,我們有信心維護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但由經濟危機引發的全球政治局勢緊張,卻很可能對中國的宏觀政策產生巨大影響。從歷史的經驗我們看到,美國占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先機,目前已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一文化大國;日本和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后,將文化產業立為本國21世紀的基本方針政策,實現了從出口拉動經濟發展向“自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也成為了文化產業的實力大國,國家綜合實力也得到了飛速提升。金融危機的影響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文化產業這一“軟實力”對國家經濟穩定及國家綜合實力提升所具有的巨大作用。

從十六大到十七大,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的認識不斷深化,提出了發展文化產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目前我國也已建立起了“‘文化事業政府保障,文化產業宏觀調控’的管理運行機制,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投資、國有文化單位為骨干、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競爭’的產業發展格局”,文化產業得到了實質性的發展。在金融危機中,國家政策可以提供哪些有益、有效的措施呢?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問題,需要專文來探討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國家文化產業戰略調整思路。這里著重提出兩個問題供大家討論。

首先,應響應總書記在十七大會議中關于構建和諧國土的精神,從源頭上加強對土地的管理,樹立與時俱進的土地開發整理觀念,以科學性和規范性結合、效益和生態并重進行土地開發利用。對于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土地開發,只要經過一套科學、系統的方法論證了可行的文化產業園區建設計劃,政府都應當積極支持和鼓勵。要讓人們認識到,“以文化地產為保障,文化旅游為主體,文化創意為靈魂”是當前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正當思路,在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一定比例的文化地產除了使文化旅游、文化創意項目具有地理載體、人氣基礎與產業支撐外,還具有提升地產品質,拉動地產行業回升,刺激國家經濟活力的積極意義。

其次,根據十七大三中全會的精神,建構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加強三農建設,而加強農村文化的建設,又是三農建設的重要環節。面對我國農民紛紛外出務工的基本事實,閑置的土地如何開發利用?一個可行的辦法是嚴格控制土地的其他用途,充分利用土地進行農業產業化及農村文化產業的開發。規模化、統一化的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僅僅是直接可見的農業經濟效益,對農業產品的后期創意設計加工和新農村景觀的開發利用,則可以成為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到目前為止,雖然金融危機的持續時間、波及范圍我們還無法預計,但有兩點可以肯定的是:第一,這次被認為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機的影響還在逐漸蔓延,盡管世界各地的反金融危機力量采取了各種可能的措施,試圖將危機的影響降到最低,但由于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逐步深入,此次由超級經濟大國美國引發的經濟危機大爆發,在全球已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動蕩,其在短時間內不會平息;第二,金融危機對文化產業各關聯部類的影響是方方面面并且十分深刻的,其造成的具體影響是我們現在無法估量和掌控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通過嚴密的動態觀察和深入的分析,采取一系列應對措施,將金融危機對文化產業的破壞性影響減到最低,并看到潛在的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因素,將危機各種影響的合力逐漸導向我們所希望看到的良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