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表現方式與人文精神創建

時間:2022-05-30 11:33:00

導語:電視新聞表現方式與人文精神創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新聞表現方式與人文精神創建

一.反思:風險社會、娛樂社會與大眾傳媒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媒體改變了傳統媒體的生存環境,媒體由以記者編輯為主要傳播者向由大眾為主要傳播者轉變,媒體越來越社會化和大眾化,比如每個人都可以發現新聞,在事件現場有手機拍攝新聞事件,然后上傳到網上或者遞交給電視臺,簡而言之,網絡媒體把關人的缺失或者把關不到位,傳統媒體把關人把關的松動,這使媒體可以在更為寬松的環境里報道社會。為了收視率,媒體在報道社會危機事件時,出現過多地“趣味性”編排社會事件,刻意地以故事化報道新聞事件,或許事件并沒那么嚴重,經過媒體的添油加醋的宣傳而被擴大化。媒體為了收視率,過多地報道社會的陰暗面,便出現了媒體給大眾營造出來的風險社會。20世紀80年代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提出風險社會的概念①,就說明了風險社會與大眾媒體的這種社會關聯。媒體的本質和職責是報道事實真相,進行真實報道,對那些負面新聞事件必須真實地報道,再加上現在流行的新聞故事化、娛樂化的潮流,很容易地就出現了媒體制造的風險社會。但媒體有著引導和擔負社會精神建設的責任,需要弘揚正面積極的新聞消息。電視新聞在這種“二難抉擇”情況下,必須思考電視新聞傳播現狀與探索問題解決途徑。

二.走向:電視新聞表達方式變化與策劃走向

電視新聞的表達方式可以理解為傳播者對受眾的說話態度和說話方式。石長順在《電視新聞編輯與制作》中說,“電視新聞表達方式主要是指電視主持人播報新聞時采用的語態、方式。”②首先,語態是指說話的態度、口吻以及敘述的方式,“綜觀中國電視語態的發展變化,根據傳播者對受眾說話的態度與敘述的方式不同,筆者大致把電視語態歸納為四種,即新華語態、平民語態、懸疑語態、叫賣語態?!雹燮浯?,說話敘述的方式是指播、講、說、評、唱等形式。近些年,電視新聞在表達方式上有著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播新聞是電視新聞最為傳統的、最常見的新聞表達方式?!缎侣劼摬ァ?、《新聞30分》以及各省新聞聯播、市縣聯播新聞都采用播新聞的方式。播新聞的表達方式是采用官對民或者說上對下的態度和口吻,因此,以嚴肅莊重的氛圍作為背景,這種新聞表達特點是一個主持人或者兩個主持人在演播室里播報新聞,穿著正裝,一臉嚴肅,不茍言笑?,F在的電視新聞節目已經創新策劃出很多表達方式,較之傳統的播新聞,這些新出現的電視新聞表達方式在電視媒體與電視受眾之間傳達了更為人文化的氛圍,因而,深受觀眾喜愛,傳播效果也很好。如講新聞的《朝聞天下》,主持人站著,一個大屏幕就像一塊黑板,給觀眾講各大報紙上的新聞,這種新聞表達方式有別于播報新聞,主持人有了手勢語、體態語,氣氛更為輕松了,擺脫了播報方式的單板。同時,主持人也成為潛在的觀眾,和熒屏前的觀眾一起看新聞。從內容設置上看,不是一個或兩個主持人正襟危坐地念提示詞,而是電視里面另有一塊屏幕,主持人退到一旁,觀眾的關注點發生了轉移。主持人和熒屏前的觀眾共同關注屏幕上新聞。無疑,講新聞節目拉近了節目和觀眾的距離。再如評新聞:《焦點訪談》評述新聞,以理性見長,分析新聞背后的新聞,深度調查,評析對錯。其公信力和社會正義感很能吸引觀眾。再如,談新聞,談話類新聞節目,《新聞會客廳》《面對面》等,對新聞事實進行分析,發表議論。邀請一些專家名流、當事人作為嘉賓與主持人坐在一起座談??偠灾?,這些新的電視新聞表達方式在傳播者對受眾的說話態度和說話方式上都盡力體出現一種平等友善的人文關懷來,這是電視新聞在目前和未來應該重視的方面。另外,現在媒體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觀眾有很強的參與意識,表達意識,而傳統的“你傳我受”的單向傳播方式已經很大地制約受眾的這種需求,受眾的強烈參與意識,逼迫電視人思考新聞的表達方式。開通多種媒體平臺,如手機短信、電話采訪、博客、微博交流。主持人和觀眾交流互動,也是電視新聞在表達方式上立足人文精神策劃的重要走向。

三.建設:電視新聞表達方式視閾下的人文精神構建與弘揚

在風險事件頻發和社會娛樂化的當下,電視新聞在其表達方式策劃走向上應該注重新聞人文精神的構建,以人為本,傳達人文關懷,建設社會群體的精神家園。下面試圖從電視新聞表達方式角度,對新聞的人文精神的構建與弘揚提出一些建設性的策略。

(一)辯證看待并重視電視新聞表達上的情緒控制與自然流露

一般來說,電視新聞播報應該以客觀、嚴肅的方式播報新聞,新聞主持人把握好自己的情緒,是新聞從業者必須具備的素質。但是在溫州動車事故的新聞報道中和汶川大地震的新聞報道中,由于新聞事件本身是關乎人生命和關乎公平正義的事件,在慘烈的事件面前,主持人哽咽流淚,新聞主持人出現情緒失控的現象。我們發現,這種情緒失控不但沒有失去新聞播報的客觀性,反而凸現一種難得的人文關懷色彩。雖說在這些災難性的新聞事件中,播音員的語態和情緒是種意外,但是播音員在這一類新聞事件上不由自主流露的情緒,反而讓我們感受到新聞的真實和新聞的人文精神?;诖?,我們希望電視新聞在播音員的表達方式上,除了要按照新聞節目的規定之外,能夠結合新聞事件的性質和新聞內容,允許播音員自我自主控制情緒和語態。

(二)民生新聞的平民語態傳達親切和尊重

人文精神是指以人為本,是對人尊重的一種行為體現。電視新聞的人文精神體現在電視新聞的諸多方面,就電視新聞表達方式而言,電視新聞傳播需要在以媒體與受眾之間構建起互相尊重的平臺,媒體人與受眾的對話地位的平等,媒體與受眾情感上融合親近性,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精神交流。民生新聞采用平民語態,把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交流,轉換為平民與平民的交流,所以,民生新聞的主持人有了日常平民說話表達上的各種表情、手勢語和體態動作。

(三)“多聲部”表達方式傳達客觀公正

現在新聞節目上整個的策劃理念越來越體現出人性化色彩,越來越把策劃的根基立于人文精神上。新聞從官對民的告知方式的表達,發展到新聞節目中出現新聞對話的設置,如兩個主持人之間的對話,主持人與一個或多個嘉賓對話,或空中連線不同地區的多個嘉賓,主持人讀各大報紙上的新聞等諸多形式,這樣的“多聲部”新聞表達,較之傳統的新聞表達,傳達出更為客觀公正的信息,毫無疑問,這種多個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交流也更能體現出人文關懷來。新聞節目當中策劃多聲部的表達會隨著技術和設備的普及而成為新聞節目慣用的新聞形式,它給更多的來自不同社會層面的人以話語權,這是新聞發展上的進步。當然,對于上述“多聲部”表達樣式將來會有形式上的發展和完善。比如可能出現更大可能上的融合,邀請的嘉賓可以是社會專家學者,也可能是普通的觀眾??傊?,在新聞表達方式上追求客觀公正,給社會不同人以新聞話語權,這應該是新聞報道追求人文精神的要旨。

(四)“多樣式多手段”表達方式設置傳達人文關懷

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為本,讓社會上更多的人感受到人文關懷。若上述的“多聲部”讓更多的人體會和享受到了新聞中的人文關懷的話,那么“多樣式多手段”的新聞表達方式應該是把上一個問題進行的細化。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共同關注》、《本周》等新聞節目,除了有口語新聞主持人外,還增加了一個手語播音員,手語播音員是面向聾啞人播報新聞,讓聾啞人也和正常人一樣觀看和“聽”新聞。手語新聞表達方式的設置是新聞人文精神的體現。很多地方臺還開設了手語電視新聞節目,關注和關懷殘疾人的生活,這些節目不同于《本周》、《共同關注》等新聞節目里的手語主持人的設置在一個角落里,而是把手語主持人和口語主持人放在了平行的播報臺上,突出了這些節目播報面向的特定群體。如2009年廈門市電視臺《新聞講講講》是廈門市首個手語電視新聞節目,這檔節目的開播就是面向弱勢群體的。手語電視新聞節目在各個地方不斷出現,但還處于初級發展時期,手語電視播音員和他的受眾之間的交流還只是播新聞這種表達方式,手語電視新聞主持人都是坐姿勢播報新聞,沒有更多輔助體態語,將來應該有多樣的表達方式。手語電視新聞主持人應該像口語播音員一樣從坐姿勢播音發展到站姿勢以及其他的樣式,日本手語新聞現在已經走過了這樣的發展階段。將來或許還會出現手語電視新聞頻道等,關愛這一個弱勢群體,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技術進步推動社會新聞理念的進步,如手機、網絡等新媒體的普及以及多媒體多樣形態的普及,手機語音、手機短信、手機視頻、手機圖片等,還有網絡語音、網絡聊天工具、網絡視頻、網絡圖片等,交流表達的手段多樣化了,這些手段和方式都可以納入新聞表達方式的范圍內,這些溝通媒介方式都可以用于電視新聞節目的策劃中來,讓這種便利的溝通條件成為新聞節目追求人文精神的物質基礎,比如現在很多電視新聞節目把互動性作為一檔新聞節目設置目標,把觀眾網絡留言、手機短信、電話連線當事人等作為新聞表達的一部分,可見,電視新聞傳播者“低姿態”交流,這也是電視新聞節目越來越人性化的表現。

四.趨勢:電視新聞節目會越來越注重人文精神

從目前社會發展階段看,電視新聞節目在報道社會現狀上,出現偏向選取社會危機突發事件和將其娛樂化的現象,這是對新聞人文精神的偏離。就新聞表達方式而言,從其發展軌跡和對當下新聞節目審視來看,新聞節目創新策劃出許多新的表達方式,這些新的表達方式無不注重人本思想,傳達人文關懷,由此可見,電視新聞節目會越來越注重人文精神的追求與傳達。就電視新聞節目表達方式的未來建設來看,首先應該轉變當下“娛樂至死”理念,回歸新聞本質,服務大眾,這應該成為電視新聞節目策劃的立足點。其次,應該挖掘新聞為老百姓服務與傳達社會人文關懷的功能,培養和保護社會人文精神家園。以期電視新聞在和諧社會的社會價值體系和構建和諧社會當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