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民生新聞責任承擔辨論
時間:2022-06-27 08:56:58
導語:電視民生新聞責任承擔辨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民生新聞已成為地方電視臺引領節目走向,提升收視,贏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把握民生新聞的走向時,如何踐行責任擔當,是媒體人回避不了的問題,把握不好就會導向偏離,不僅影響節目的品牌和聲譽,還會給社會和工作帶來損失和麻煩。所以,民生新聞不管賦予了電視媒體多大的自由度,我們都不能忘記電視媒體肩負著黨和人民喉舌這項與生俱來的責任。
一、強化政治責任是民生新聞肩負的天職
強化政治責任,就是要求民生新聞必須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堅持以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圍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中心,始終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決不忽視民生新聞在電視宣傳中的引導輿論重要作用。首先,民生新聞要把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和群眾利益統一起來。民生新聞以“民生”為新聞特質,用平民視角關注百姓現實的生活需求,在內容上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對百姓生活產生影響。尋找黨委、政府工作中那些與百姓生活直接產生影響的部分,黨委、政府的工作就可以通過民生新聞用民生視角去解讀。此外,民生新聞提高了傳媒人期待已久的公眾參與度,不僅以快捷的速度把民生的內容傳遞給普通民眾,還能把百姓建設性的呼聲傳遞給黨委、政府,轉化成督促政府有關部門解決百姓所求所盼的行動。實踐證明,承德廣播電視臺民生新聞在本市發揮的最大效用是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了起來,把正面宣傳為主與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統一了起來。其次,民生新聞要在把握全局、關注公共利益上做好文章。公共事件關系著群眾利益。因此,重大突發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公共經濟事件等越來越多地成為民生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在這些公共事件中,我臺民生新聞在遵守黨委、政府宣傳紀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群眾的知情權,力求報道快速、準確、權威和鮮活,做出了大量有影響力的報道。由于節目長期對“三貼近”的堅持,這些報道在傳遞黨委、政府的聲音時,愈發能夠取得群眾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正是基于對相關指示精神和政策的把握,這些報道受到了廣泛關注。通過民生新聞這個窗口,也起到了化解矛盾、加強黨和政府與群眾的溝通、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作用,做到了“幫忙不添亂”。再次,民生新聞要在關注群眾身邊小事上體現出政治責任。在關注這些小事上我臺明確了一個基本原則,不對小事進行放大炒作,切忌由個體小事引發成群體性事件,盡量做到百姓和政府部門雙滿意。目前,承德本地的不少部門和單位都指定專人每天監看、錄制民生新聞的節目,查遺補漏,解決問題,改進自己的工作,更多地與群眾溝通,更好地為群眾服務。
二、擔當社會責任是民生新聞應有的定位
擔當社會責任,就是地方電視臺以提升收視率、贏得競爭優勢為初衷的民生新聞,不能為了片面追求收視率而忽視宣傳導向,放棄社會責任,不能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犧牲社會效益。實踐證明,真正反映人民根本利益訴求,及時報道人民群眾關注的話題和他們的生存狀態,是民生新聞的節目定位,貫穿這個定位的一條主線就是媒體對社會責任的擔當。一要用責任意識搞策劃。能在媒體傳播的民生新聞不是日常零散新聞的簡單堆砌,而是一個媒體從事民生節目人員策劃的集中展現,既能反映出集體智慧的高低,也能檢驗出責任意識的強弱。有強烈責任意識的策劃,才有負責任的民生新聞播出。比如我臺《每日關注》、《民聲直達》兩個民生節目,正是通過強化責任意識的策劃而獲得了有別于其他民生節目的品牌內涵。如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一切策劃的出發點都以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角度切入,這些民生新聞報道后均為化解危機、安撫民眾、解決矛盾發揮了作用。這種責任擔當現在已經形成了全臺采、編、播人員的普遍共識。二要用責任意識來取舍。隨著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發生在百姓身邊的新聞越來越多,作為電視主流媒體哪些可以報道,哪些不應該報道,都有甄別后的取舍過程。如對社會矛盾的爆發,那些跳樓自殺、報復相殘等,通過媒體的報道容易引來效仿者。雖然這樣的新聞會引起關注和轟動效應,但其社會影響是消極的。鑒于此,我臺對這類民生新聞一律不報。相反,針對不同時期公德意識下滑,價值取向偏離等社會問題,我臺以專欄的形式持續進行集中輿論引導,幾年來開辦的欄目有《公德大考驗》、《走進文明》、《城市拍客》、《城市陋習暴光臺》、《城市文明大家談》等,這些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民生新聞報道,有效塑造了電視民生節目的品格和形象。本土社會對我臺民生節目形成了這樣一種認同:在關鍵的時候總有電視民生節目的身影,電視民生節目真正成為了城市精神中積極向上、責任擔當的一部分。三要用責任意識去追蹤。民生新聞立足民生,應注重問題最終解決和為廣大群眾排憂解難。有些人認為,對社會不良現象進行曝光就是民生新聞,這種認識有失偏頗。民生新聞的實踐讓我們知道,它不僅反映社會問題,還應報道如何解決問題,要起到鼓勁的作用。我臺在接到有些問題反映后,編輯、記者及時與相關職能部門取得聯系,連續追蹤,直到問題最終解決,問題解決后及時在節目中做回復,力圖做到件件有結果,期期有回音,盡量盡到我們的責任。這樣大大提高了媒體的信任度,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較好地體現了新聞媒體的監督和服務職能。
三、負起文化責任是民生新聞創新的資本
負起文化責任,就是要求民生新聞堅持以人為本,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從文化角度對民生新聞加以審視和解讀,克服庸俗化、低俗化、瑣聞化等弊病,努力融入先進文化內涵和元素,向觀眾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進而實現內容和形式的不斷創新,保持民生新聞的生機和活力,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量和空間。一是融入文化內涵,提高民生新聞的節目品質。縱觀電視新聞的發展歷程,民生新聞主要源自于社會新聞在新時期“三貼近”語境下的一種演繹,這種歷史背景注定了民生新聞是零散、瑣碎的。將橫向時間毫不相關的新聞粘合在一起,并保持新聞在縱向時間內承前啟后的連續性,其中文化內涵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為,融入文化內涵才能促使民生新聞由個體孤立的事件變成公眾關注和參與的話題。在民生新聞中,多設置公眾話題,將政府和百姓連接起來并引導觀眾來參與,能形成這樣的態勢,是民生新聞中文化水平的主要體現。尤其是將那些公眾關心、政府關注且有條件或有可能解決的事情納入公眾話題。在這樣的話題設置中,百姓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從參與的角度與新聞事件一起構成新聞互動,形成輿論聲勢,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最終促使問題的解決。這樣,百姓由關心自己事、身邊事,到關注大家事、周圍事,為大多數人的利益著想,這是一個觀眾最基本的意識體現。通過公眾問題的一個個解決,融洽媒體、政府、受眾的關系,培養觀眾公共意識,促進社會問題解決,提高傳媒影響力、公信力。這種民生新聞的改變和報道讓民眾意見最終上升為政府意志,最大程度地實現民意的公共價值,從而使民生新聞突破就事說事的層面,并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社會意義。實踐中我們有很多這樣的報道案例。例如,2011年有市民給我臺民生節目反映桃李街銀領花園小區與翠橋向陽小區之間有一堵大約2.5米高的隔墻,很多學生為了減少繞行,經常在那里翻墻上下學,存在的安全隱患非常大。根據這條新聞線索,我臺從學生為什么翻墻,有多少學生翻墻,翻墻能為學生節省多少時間等進行連續報道。隨后在觀眾中展開話題討論,到今年年初形成了拆墻疏堵的輿論氛圍,不僅引起了市領導的重視,并影響規劃部門改變了規劃,使相關單位做出了讓步。近日,那堵隔墻已拆除,消除了安全隱患,為行人開出了一條方便的通道。二是植入文化元素,增加民生新聞的看點。民生新聞的特質賦予了多樣的表現形式,它可以在各環節中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使用獨特的表達方式,創新報道手法,成為媒體間“合而不同,各美其美”的重要手段。歸納有:1、標題表現的文化元素。民生新聞播出的新聞事件都應該有一個洽當的名字,吸引觀眾注意力,給人以親切感,給民生新聞增添文化成分。2、講述表達的文化元素。民生新聞主要講述發生在百姓身邊的家長里短,內容上的貼近深得民心,文化元素的運用是抓住眼球的有效手段。3、編排體現的文化元素。在節目的編排方面,我們也嘗試了很多文化元素的注入,比如節目中制作的很多精美片花,為一些特定的新聞配上特效音樂和圖片,讓觀眾在獲得信息的同時獲得審美享受。4、主持人展現的個性文化元素。在新聞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民生新聞都紛紛把“賭注”押在主持人身上,希望借助主持人的“人際性”傳播為節目開辟新天地。我臺民生節目不管是《每日關注》還是《民聲直達》,到現在都形成了自己的節目品質和文化符號。三是開展“走、轉、改”活動,增添民生新聞文化活力。民生新聞植根于基層,“走基層”為報道民生新聞創造了條件;“轉作風”激發了媒體人報道民生新聞的動力和激情;“改文風”促進了民生新聞報道形式的創新,催化了文化元素的呈現。在“走、轉、改”活動中,我臺報道的一些有文化含量的民生新聞成為觀眾津津樂道的佳作。
四、履行傳播責任是民生新聞追求的境界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電視宣傳只有最大程度地到達觀眾,才能實現最好的傳播效果。民生新聞履行傳播責任,就是發揮其對準基層、服務群眾的優勢,在提高電視的傳播力上發揮作用,從而實現輿論引導能力的提高。我臺經實踐得出這樣的結論:民生新聞加速了電視媒體以傳者為中心到以百姓為中心的轉變。其產生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傳播力的提高。但是,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在人們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環境下,提高傳播力僅靠節目自身的影響是不夠的,必須輔助一些節目推介手段,才能求得傳播力的最大化。在這方面我臺也進行了有益嘗試,一是舉辦民生節目與觀眾見面會,節目所有人員走到室外直接與觀眾溝通交流。二是開展一系列公益活動,樹立節目的公益形象。三是有意識邀請觀眾參與節目,培養觀眾參與節目的主角意識。總之,這一系列自我宣傳活動為提升民生新聞的人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讓民生新聞拉動我臺收視率的提升顯得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