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10 09:24:39

導語: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論文

【摘要】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自1984年1月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兩家高校獲得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至今,總體可分為萌芽、成熟、拓展三個發展階段。現階段中國具有18個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其中具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有15家,具有新聞學或傳播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有3家,主要集中在國內較早開展新聞教育的、師資水平一流的綜合性高校;具有博士生導師資格的教授或副教授已從3位發展到268位,博導的年齡、性別、專業方向結構趨于合理。近年來,大陸博士生教育開始走向國際化、注重內涵發展、學科特色,以及應用實踐。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新聞傳播科學建設;博士學位;新聞傳播學發展史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發展歷史概述

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期望培養具有厚實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熟悉新聞傳播的歷史和現狀,掌握本學科的最新進展,在某一專業領域或研究方向有深入研究,具備獨立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的高層次人才。與新聞傳播學相關的學科有社會學、心理學、文學、法學、政治學和管理學等。我國新聞傳播博士研究生教育發展至今,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984-1999年為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萌芽階段。在新聞學正式設立博士點之前,國內已有6所高校開設新聞系,8個高校開設新聞專業,1個廣播學院,以及1個研究生新聞系。全國新聞專業應屆畢業大學生達519名,研究生78名,專職教員274人(含副教授、教授25人),在校學生已達1561名。1984年1月3日,國務院批準《第二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名單》,中國人民大學與復旦大學首次獲得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并于次年開始招生,這標志著中國大陸終于能培養最高級別的新聞人才。1997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調整,“新聞學”由過去的二級學科調升為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下設“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次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第七批名單”,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中國傳媒大學獲得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中國人民大學與復旦大學獲得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武漢大學成立了大眾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學院,獲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成為20世紀末最后一個獲得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在萌芽階段,共有5所高校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其中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擁有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的博士學位授予權;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以及武漢大學擁有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此時中國新聞傳播博士教育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生源不足。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攻讀博士學位要犧牲一定的經濟利益,這導致了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源不足,缺少挑選余地,使博士生的質量受到影響(方漢奇,2000)。2000年-2009年為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成熟階段。2000年12月28日,《第八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名單》獲準通過。中國傳媒大學獲得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成為第3所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同年,國務院學位辦批準有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的高校可以自主設立二級學科專業點,這為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開辟新的空間,如中國人民大學開設傳媒經濟學、復旦大學開設廣播電視學等。2003年,在“第九批名單”中華中科技大學獲得二級學科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武漢大學和清華大學獲得二級學科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武漢大學升為第4所擁有一級學科.3NewsDissemination新聞傳播前沿論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2006年,“第十批名單”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四川大學和南京政治學院獲得二級學科新聞學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北京大學、上海大學、浙江大學和廈門大學獲得二級學科傳播學的博士學位授予權;而清華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取得了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的博士學位授予權。躍進階段的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的發展滿足了許多高等院校和相關單位對高層次人才的急迫需求,是新聞傳播教育時代的一次轉折(陳培愛,2006)。共有10所高校在21世紀加入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培養的隊伍之中。成熟階段呈現出如下特點:首先,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發展是表現為層次性的逐步推進。比起萌芽階段十余年的沉寂,在成熟階段大陸新聞傳播博士教育的發展,隨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對全國各高校博士、碩士點的宏觀布局調整,每3年進行一次擴張,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其次,快速發展的同時保證質量。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要求,擬立項建設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的高校,一般應已是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或該一級學科下所有二級學科均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擬立項建設為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的,一般應為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因此各個高校都是從新聞學、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點的建設開始,穩步推進,在保證教學質量與師資條件完善的前提下,再根據社會對新聞傳播博士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擴張學科。最后,發展注重整體性,布局由點到面。萌芽時期擁有新聞傳播博士學位授予資格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在成熟階段,在發展北京、上海和武漢等大城市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南京、廣州、成都、杭州和廈門等城市,新聞傳播博士教育在全國范圍內展開。2010年至今則為大陸新聞傳播博士教育的拓展階段。2010年,北京大學、上海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四川大學、河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山東大學,共9所高校獲得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并陸續開始招生。其中河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以及山東大學是首次直接獲得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的博士學位授予權。算上授予新聞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南京政治學院和南京師范大學,目前大陸共有18個新聞學或傳播學博士學位的授予點。在2010年的井噴式擴張之后,新聞傳播博士教育的發展趨于緩和,拓展階段有如下特點:首先,全國新聞傳播教育博士點的分布趨于完善,原先具有優勢的省份或地區得到鞏固與加強,河北、山東、重慶和安徽等省份也逐漸加入到新聞傳播博士人才培養的行列中。新聞傳播博士人才培養的版圖已基本奠定,即以北京、上海為核心的東部地區向西部輸送人才的格局。其次,有些高校通過將新聞學或傳播學掛靠在其他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下的方式,設置交叉學科的博士點,對原有的人才教育模式進行革新,培養跨學科、綜合性的新聞傳播人才。新聞學和傳播學本來就是綜合性非常強的科學,因此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培養博士級別的人才,是拓展階段的必然趨勢。最后,快速擴張式的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發展模式受到學界的反思與討論。盡管現階段新聞傳播學博士培養的精英取向暫時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但是存在著規模擴張的壓力和師生比例失調的隱患(羅以澄,2008;吳鋒、張先龍,2011);以一級學科點和博士點的數量,來衡量學科建設水平,并作為學科乃至大學實力象征的粗放經營模式受到了質疑(吳廷俊,2009;胡春陽,2010;黃旦,2014)。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發展現狀與師資

縱觀整個大陸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的發展歷程,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充分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歷史背景,體現了在不同階段下社會各界對新聞傳播學高級人才需求與期望,也符合一般學科從興起、繁榮到轉型的發展規律。從總體上來看,大陸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質量較高,注重建設,各個培養單位特色突出,涌現出一批國家級的學科建設示范點,在新聞傳播教育中起到突出的引領作用(趙玉明、龐亮,2008),如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的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和中國傳媒大學的二級學科新聞學皆列為國家重點學科名單。目前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主要是在國內較早開展新聞教育的、師資水平一流的綜合性高校。除了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外(其新聞學專業始于20世紀60年代外,并于1995年重新恢復),剩余的16家培養單位均于1985年前——新聞學被列為博士學位二級學科前——開展了有建制的新聞教學活動。其中于2010年直接獲得新聞傳播學一級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河北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同樣也具有從事新聞教育悠久的歷史。河北大學于1982年就開設過新聞專業,有教職工10人,在校本.3NewsDissemination新聞傳播前沿論衡科生30人,華東師范大學的前身——大夏大學(1929年)和光華大學(1925年)——更是在創校伊始就開設新聞學和廣告學的課程,是當時國內最早的一批開展新聞教育的高校之一。從各個高校的綜合實力來看,在16所招收新聞傳播學博士的高校中,有11所屬于“985”兼“211”高校,5所屬于“211”高校,而且有14所高校長期占據國內百強高校排名的前50名,剩余的2所高校的排名也在100名左右。盡管各個院校類型側重有所不同,如清華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側重于理工科,華東師范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側重于師范類,但絕大多數高校都屬于綜合性院校(中國傳媒大學屬于藝術類院校),因此可以說承擔大陸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的主體單位是老牌綜合性一流大學,為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培養提供了天然的人文底蘊和跨學科培養的可能性(吳鋒、張先龍,2011)。在17個具有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的命名上,有14個單位以“新聞/傳播學院”命名(包含新聞學院、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系、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部、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等),這是在傳播學在大陸被納入學術視野和學科建制后,各個新聞傳播學教育單位的主流命名方式。其中有2個單位仍然以“新聞學院”命名,分別是大陸最早開展新聞學碩士與博士教育的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盡管“新聞學院”的內涵在發生變化,科系專業在不斷豐富,但是保留“新聞學院”作為學院的招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老牌新聞院校的歷史延承。余下的4個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單位系交叉型院系:山東大學和四川大學向來以文學見長,將文學與新聞傳播學交叉,故以“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命名;上海大學將藝術學與新聞傳播學交叉,成立“影視藝術技術學院”,于2015年改名為“電影學院”;浙江大學將文化學與新聞傳播學交叉,故以“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命名。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點掛靠一級學科公共管理學下,設置了大眾傳播與媒介管理二級學科。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于2002年9月成立,在一級學科工商管理下設立新媒體傳播與管理交叉學科的博士點,以及文化產業與媒體管理二級博士點。另外,其他掛靠的新聞傳播學博士點還有,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設有新媒體藝術與理論博士研究方向;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于2012年起掛靠在一級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下,招收媒介文化方向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招收政治傳播學、公共傳播管理博士研究生;重慶大學新聞學院,于2013年起依托法學院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自主設置新聞法學二級學科博士點;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文學院共建“文化傳播”博士點(與文學院分別設點招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設有傳媒管理博士點。我國新聞傳播學的博導隊伍依照新聞教育發展歷程大致能分為三個梯隊。來自第一梯隊的博導為當年同時擁有政治資本、業務資本和教育資本的“老新聞”,如甘惜分、王中。來自第二梯隊的博導,一部分是前的教師,碰到好氣候,迅速成長為骨干:如方漢奇、藍鴻文和丁淦林等;另一部分是大陸新聞教育機構自己培養的博士、碩士中的后起之秀,如童兵、李良榮和劉建明等。來自第三梯隊的博導具有高學歷和新知識,視野更加開闊,知識結構更加合理,將帶動新聞傳播學研究走向高層次和規范化,包含自己培養的博士、碩士,以及從海外學成歸國的洋博士(向芬,2009;吳廷俊,2009)。筆者對目前大陸17個具有新聞學或傳播學博士點的高校或研究機構(不包含南京政治學院,以及掛靠在其他一級學科下的新聞傳播博士點)的268位博士生導師進行了初步的統計分析(所有資料來自于各新聞傳播學博士授予點官方網站的師資簡介,截至2016年6月),除個別博士生導師為副教授外,其余博導均為教師。60和70年代的博導是大陸目前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的主力軍,占72%。處于退休邊緣的50年代的博導占總人數的21%,20、80年代的博導極少,僅為個別現象。從性別比例來看,在40年代的博導中,女性博導占6%;在50年代的博導中,女性博導占16%;在60年代的博導中,女性博導占28%;在70年代的博導中,女性博導占37%,呈上升趨勢。總體而言,大陸新聞傳播學博導年齡構成較為合理、比例協調,女性博導的比列逐步增高,有利于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的長期發展。從博導從事的主要研究專業來看,新聞學和傳播學是其主要研究方向,增長較快,而從事廣播電視學和廣告學的人數則增長較為平緩。在總量上來看,主要從事新聞學研究的博導在占絕對優勢,傳播學次之,但是以1960年代為轉折點,主要從事新聞學或傳.3NewsDissemination新聞傳播前沿論衡播學研究的博導數量發生轉變,出生于1970年代的博導更多從事于傳播學的研究,較少從事新聞學研究,其人數急劇減少。(詳見圖一)從各個高校或研究機構博導的年齡構成來看,每個新聞傳播博士授予點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除了個別高校年齡結構偏老以外,總體上年齡結構合理。

三、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前景展望

(一)開拓全球視野,博士生人才培養走向世界新世紀以來,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與國際接軌成為發展大陸新聞傳播學教育中的應有之義。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國內著名新聞院系都已意識到國際化的重要性,并開展了一系列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項目(龐亮、趙玉明,2008;吳鋒、張先龍,2011;羅良清,2015)。但是在新聞傳播學高等人才博士生的培養上,由于種種原因,導致國際化程度略低,如針對碩士研究生的國際交流項目層出不窮,但面向博士研究生的國際交流項目屈指可數;在博士專業外語的課程安排上也往往流于形式,很難起到幫助博士生與國際接軌的作用。因此,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培養機構,現階段需要加強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合理吸收、借鑒世界頂級新聞傳播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新聞學博士生采取“聯合培養”的方式,由新聞學院、商學院、工程學院和文理研究學院一起開設博士項目的課程(蔡雯、周欣楓,2005)。開發國際性課程與項目,建設國際化的校友智庫,探索適合本校的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模式(羅良清,2015)。大陸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培養單位都是國內一流的大學或研究機構,也一直重視學科建設的國際化,因此需要進一步推動資源共享的結構改革,將目前已有的國際資源向博士研究生開放,使得博士研究生能真正受惠于國內一流的國際學術資源,拓寬全球視野,走向世界。(二)注重內涵發展,建立學科特色與品牌效應近五年來,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熱點落在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改革、特色項目和教學實踐上(蔡雯、鄺西曦,2016)。這體現了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愈來愈注重由外延擴張到內涵發展的轉變。在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規模足夠大的前提下,厘清新聞學與傳播學的關系,博士教育應該側重專業性還是開闊學術視野,側重學養造詣還是關注學科前沿等學科建設問題(羅以澄,2008)依舊需要深刻的探討與反思。而學科特色是學科建設的重點和核心,一旦具有了特色,一個新聞院系就有了自己的基本立足點,有了傳承,構成其特有的文化和傳統(黃旦,2014)。因此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羅以澄,2008)。(三)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實踐應用與理論研究兩手抓目前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思路,是遵循教育層次與理論要求的程度成正比的邏輯,即教育階段越高,對理論的強調程度越高,但是以研究生報考允許跨專業、跨學科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的思路,對那些非新聞傳播學科背景的研究生來說,會帶來因缺乏扎實的專業基本知識和核心專業技巧的積累而難以真正理解深層理論的問題(張詠華,2008)。盡管在博士教育階段需要側重理論,但新聞傳播學畢.3NewsDissemination新聞傳播前沿論衡竟是實踐性和應用性極強的專業。新聞傳播學博士研究生的實踐技能經常在培養理念中被忽視,新聞傳播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很多研究問題從新聞實踐中來。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有難以與實踐接軌的問題(王芳,2009)。此外,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專業性博士生,進而服務傳媒產業,也有廣闊的市場。因此大陸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開展學制為2年的專業性博士教育十分必要(吳鋒、張先龍,2011)。在新聞傳播學博士人才培養上,進一步區分學術博士學位和專業博士學位,既能在不同層次上滿足市場對專業技能強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的需求,又能避免新聞傳播學博士培養精英取向的“惡性膨脹”。

作者:王易可 單位:復旦大學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