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女性主義研究
時間:2022-07-30 10:11:23
導語:新聞傳播學女性主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
本文主要考察了1997—2017年間發表于我國10本重要核心期刊中關于新聞傳播學界女性主義研究共380篇期刊論文,采用內容分析法、統計分析法對論文進行量化描述和解釋性分析,研究樣本的獲取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以1997—2017年為時間區間,以“性別”“女性”“女性主義”“女權”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中對以下9本期刊進行搜索,共有學術性論文320篇。這9本刊物均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7)中新聞傳播類的來源期刊,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權威性。9本新聞傳播學界核心期刊:《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新聞記者》《新聞界》《新聞與傳播研究》《編輯之友》《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當代傳播》《編輯學報》。第二,以“媒介”“傳媒”“媒體”“傳播”“新聞”為關鍵詞搜索1997—2017年間的《婦女研究論叢》,剔除新聞資訊,共獲得學術論文60篇,該期刊是CSSCI來源期刊中唯一的女性研究刊物。
二、研究數量及刊物分析
通過以上統計方法,在知網中得到在1997—2017年新聞傳播學界9本核心期刊中關于女性主義話題的文章一共320篇,《婦女研究論叢》中有關新聞傳播的文章一共60篇。在1999年之前,中國新聞傳播學界對女性主義的研究很少,在1999年之后,中國新聞傳播學界對女性主義的研究呈波動增長趨勢。2008年后,中國新聞傳播學界對女性主義的研究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近年來,這個領域的研究緩慢發展。經統計,可以從數據中得出《現代傳播》《婦女研究論叢》《新聞界》《當代傳播》《編輯之友》這5個核心期刊在1997—2017年間對女性主義在新聞傳播學的研究較多。其中,《現代傳播》作為中國傳媒大學學報在新聞傳播學核心期刊中發表關于女性主義研究的論文最多,主要原因是中國傳媒大學設立了媒介與女性研究中心,為其研究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研究平臺。
三、研究者情況分析
對在這10本核心雜志中發表超過3篇論文的作者進行統計,一共有14位學者發表文章為3篇以上,發表較多的有卜衛、劉利群、曹晉、張敬婕等,14位學者性別都是女性,這反映出研究作者的性別差異問題,男性對女性主義的問題仍處于不重視的狀態。其中,卜衛是我國研究女性主義最早的一位學者,早在1997年,她發表了《女性主義的觀察視角——讀人民日報女記者盧小飛的新聞作品》以及《我國電視廣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報告》,后繼續發表了《性別與傳播:政策和現狀》《新聞記者、計算機與性別差異分析》等文章。劉利群,中華女子學院院長,兼任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她不僅從理論方面研究媒介與女性主義,還根據現實存在的現在分析目前女性的問題以及相關女性主義問題,并努力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研究女性主義,將女性主義中國化。其他各位研究者均有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特色,對中國新聞傳播學界女性主義的研究具有重大貢獻。在研究作者的工作單位時,多為高校的新聞傳播研究所,其中個別高校新聞專業設立了女性主義研究所。其中,中國傳媒大學特別設立了媒介與女性研究中心,發表了49篇關于新聞傳播學界女性主義研究的文章,還有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對該主題研究頗多。除此之外,許多媒體工作者也對其工作領域中有關女性主義問題進行探索,如2004年廣西電視臺開通了特色女性頻道,廣西電視臺臺長對其發表了多篇文章。
四、的核心理論及議題
在對女性主義傳播者的研究中,各學者研究的方向大致分為女性新聞工作者研究和新聞傳播學女性人才培養研究兩個,對女性傳播者主題的關注及研究仍然很少。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女性研究中心研究者劉利群在《媒體職業女性的困境》中從媒體職業女性的地位、話語特征以及關系特征分析媒體職業女性在媒介傳播中的缺位,分析媒體職業女性的性別與職業角色認知的困境。在女性新聞工作者研究這一方向,主要是對女性新聞工作者的困境的研究,如寶曉峰的《BBC對女性主持人的年齡歧視——以“米利亞姆•奧萊莉事件”為研究個案》等。除此之外,還有關于媒介女性人才培養的研究,曹麗在《傳播媒介視野下的“共同體”——探析當代女性人才培養》中指出應最大限度地發揮媒介在促進女性主義及女性人才成長方面的作用。女性主義媒介是另一個重要研究議題,主要是對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中的女性媒體的研究,不僅對女性媒介的現狀、媒介特色進行分析,還對這些女性媒介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研究較多的有對女性雜志《中國婦女》的研究以及對電視頻道的研究。例如,對廣西電視臺女性頻道以及《半邊天》節目的研究,還有對女性網站的研究等。張虹在《國內女性雜志性別觀念現狀與反思》中將女性雜志分為婦女雜志以及女性時尚類雜志兩大派別,通過分析兩大派別的雜志特點,得出國內女性雜志在宣揚性別文化,從而提出女性雜志對女性身份認同、社會認知和性別文化建構上具有重要意義。媒體的有關女性主義主題的內容分析,特別是女性形象研究、文本內容研究以及女性符號分析,受到學者的關注。中國新聞傳播學界對女性主義的研究源于對女性形象的研究。1997年,一共有3篇論文,其中2篇是關于女性形象的研究,一篇是卜衛的《我國電視廣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報告》,另一篇是陸曄的《中國電視傳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在本文研究的380篇期刊論文中,有113篇論文是關于女性形象研究的,其中不僅包括對不同媒介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對新媒體中的女性形象進行研究,還包括對女性形象刻板印象的研究,以及對不同職業、不同層次的女性形象研究。在對媒體的文本分析中,主要是基于新聞報道、雜志、廣告的內容文本分析過去女性被傳統媒體構建為刻板印象,而現在是女性將自己構建為傳統的女性形象。在符號分析方面,一部分是文本內容中的符號分析,另一部分是女性符號分析。靳琰、王莉的《網絡時代女性身體符號消費的內涵與邏輯》中探討了女性身體符號的內涵,女性身體符號的生產和消費不斷強化,它所攜帶的文化因素強化或解構了現代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符號無處不在,女性符號對女性主義具有重要意義。關于媒介中女性受眾的研究很少,據統計共有11篇。主要研究內容涉及三個方面:女性受眾理論、女性受眾對媒體的需求以及媒體對女性產生的效果研究。其中,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新聞系的張艷紅教授對女性受眾的研究較多,她在《后結構主義的女權受眾觀》《女權主義受眾理論的中國化思考》以及《女性受眾的主觀能動性與通俗文本的效用——后現代女權主義的受眾理論芻議》等文章中,闡釋了西方女權主義的受眾理論,并結合中國的國情進行本土化的思考。在文中,她介紹了各個不同派別的女性主義的內涵及其特征,分析了我國女性受眾收視權被漠視、扭曲的現狀以及對女性受眾的缺席、女性受眾對各大媒體的需求進行研究。
五、我國新聞傳播學女性主義研究的趨勢及反思
1997年以來,中國新聞傳播學界對女性主義研究經歷了一個波動發展的過程。目前,這一研究已經涵蓋了報刊、廣播、電視、電影、廣告以及網絡新媒體等多種媒體,也涉及多種傳播要素如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以及受眾與效果研究。這一研究從無理論研究到社會性別理論在媒介研究中逐漸普及,并根據時代的發展將女性主義研究與消費主義、跨文化傳播以及其他理論相結合,從而更深入地研究性別議題。基于以上梳理,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新聞傳播學女性主義研究起步較晚,發展緩慢,創新力低。我國新聞傳播學女性主義研究始于90年代,距今僅20多年的研究歷史,起步較晚,新聞傳播學女性主義的研究發展較慢,一直處于波動增長的狀態。網絡新媒體不斷發展,傳播環境有了巨大的變革,但是中國新聞傳播學女性主義研究并未得到很大的創新,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仍然停留在傳統媒體時代,只是改變了研究對象,多為對電視女性形象、廣告中的女性形象、新聞報道中的女性話語權以及女性形象的報道,對現在變化萬千的傳媒環境中存在的有關女性的現象和問題的研究較少。
女性主義的研究并未對其本質進行深入討論。女性主義的本質在于女性意識的覺醒和男性對女性的認識態度,從根本上說是意識的問題。在20多年關于女性主義的研究中,多為對女性形象、女性話語、女性權利的研究。這些研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人們對女性的認識以及女性自身的意識,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意識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對于中國來說,由傳統的“男尊女卑”到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再到生活中各個方面的“男女平等”,女性主義的內涵在不斷變化。在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媒體的發展對女性的影響、女性如何通過媒體發出自己的聲音,如何通過媒體改變自己的社會處境,新時代女性與媒體之間的關系等許多方面是不清晰的,而較少有學者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研究議題有其局限性。關于女性主義的理論研究較少,并未與現實問題較好地融合。女性主義起源于西方,是根據西方的環境而提出來的理論。國內研究中運用較多的相關理論有社會性別理論、符號學理論以及議程設置理論,研究中所涉及的理論較少。對新聞傳播學女性主義研究中的策略研究較少,未對現實環境中女性主義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
參考文獻:
[1]莫妮卡•德夫-皮埃爾,劉霞.新聞學的性別——20世紀新聞業的性別構成與邏輯[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21(S1):69-93.
[2]楊雨柯.激進的女權標簽——女權主義如何在媒介平臺被污名化[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21(S1):94-109.
[3]林姍.中國女性主義媒介研究探析[J].東南傳播,2007(01):45-46.
[4]卜衛.中國大陸媒介與性別/婦女研究回顧與分析(1995-2005)[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04):78-89+96.
作者:徐琳 單位:湖北大學
- 上一篇:新媒體技術出版業發展分析
- 下一篇:新聞傳播學師資隊伍研究